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去银行提取个人存款,是否需要向柜员详细说明每一笔钱的用途?手机号码如果因为存在涉诈风险被停机,用户又该如何有效申诉、自证清白?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成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然而,当防护网越织越密,一些执行层面的做法,是否在无形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前不久,一位律师在银行取款时被询问私人用途,以及一名医生因手机号可能存在涉诈风险而停机的遭遇,将这一现实矛盾推至台前。
当律师在银行取4万元现金被追问“买什么具体物品”,当医生因投诉被连带停机二十多天,两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共同戳中了反诈工作的痛点:本应守护民生的“防护网”,为何在基层执行中异化为困住普通人的“铁丝网”?反诈的初心不容置疑,但以牺牲公民基本权益为代价的教条操作,早已偏离了法治轨道。
层层加码的反诈操作,本质是权力越界的懒政思维。央行明确规定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用途,某银行支行却擅自将标准降至1万元,甚至要求储户自证“红包用途”的合理性;运营商仅凭系统预警就停机,还设置“异地无犯罪证明”的申诉门槛,实质是将监管责任转嫁给普通民众。这种“宁可错拦千人,不可放过一个”的逻辑,不仅侵犯了储户的财产支配权与隐私权,更让反诈工作陷入“失信困境”。当银行把储户当潜在嫌疑人盘问,当运营商用“连坐式停机”回应投诉,民众对反诈的信任度便会层层消解。
教条操作的背后,是制度模糊与考核错位的双重病灶。基层银行柜员面临“漏判追责、误判无责”的考核压力,只能用“一刀切”规避风险;而2022年版资金登记规定曾因争议暂缓实施,直到2025年8月新规征求意见稿才明确取消5万元登记要求,制度衔接的滞后给了加码操作可乘之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正在制造新的社会成本:医生因停机耽误诊疗,商户因账户冻结无法周转,这些“误伤”造成的损失,与反诈守护的财产安全形成了荒诞的对冲。
破解困局,需构建“精准防控 + 权益兜底”的双重体系。制度确权是根本前提,监管部门应像江西通信管理局整改电话卡证明那样,明确禁止金融机构擅自加码,对违规者启动问责机制,让央行“风险为本”的新规真正落地。技术赋能是精准关键,银行可以依托大数据识别“快进快出”“异地突击转账”等真风险,远比盘问“买瓷砖还是送红包”更有效。
救济畅通是底线保障。比如,浙江推出的“96110”申诉专线提供了范本,其“核查通过即时解封”的机制,恰好解决了杨医生们“申诉无门”的困境。这启示我们,反诈不能只有“拦截键”,更要有“纠错键”,建立跨银行、运营商的统一救济平台,明确48小时核查时限,才能避免“媒体曝光才解封”的被动局面。
反诈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民生,而非制造民忧,每一次“误伤”都是对法治的伤害。唯有让制度划清边界、技术提升精度、救济兜住底线,才能让反诈网既拦住犯罪分子,又护住百姓权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3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