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围绕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掀起的三场风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6 16:4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清朝君主自太祖努尔哈赤起,至同治帝已历十代,皇位传承一直是父死子继。然而,随着同治驾崩和光绪帝即位,这一惯例似乎将被打破。同治皇帝一生无子,因此立嗣问题关系到同治的皇帝世系能否绵延不绝。围绕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掀起了三场风波,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同治皇帝立嗣问题的由来

同治皇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庙号穆宗。他是咸丰皇帝的长子,生母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六岁登基,十九岁即与世长辞,在位时间十三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

同治身染天花(一说梅毒)而死,并未留下子嗣,也没有任何遗诏。在此情况下,谁来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呢?虽然事发突然,也不是没有补救的办法。如康熙十年规定“如无子嗣,准将近族之子,过继为子”,具体来讲是“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没有亲兄弟。如要立嗣,就只能从他的子侄中选一人过继。然而,无论站在血缘关系的角度审视,还是慈禧出于把控朝政的考虑,这一方案都不可能获得通过。

原来,在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中,除堂兄载治外都没有儿子。而载治本名载中,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他之所以能进入到为同治帝立嗣的议题,是因为过继给了道光皇帝的长子——爱新觉罗·奕纬。虽然从名义上看,载治属于道光一系,但其实已算不上近支宗室了。至于他所生的儿子——溥侃和溥伦,无论长幼贤愚,在尤其重视血统和亲疏之分的封建宗法社会中,自然被淘汰出局。

既然“溥字辈无当立者”,那么能否从同治皇帝的平辈——“载”字辈中选择接班人呢?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要想继续垂帘听政,就必须在此范围内物色一个血统尽量相近且年幼的孩子。天子冲龄即位,自己便能以“养母”的名义代行皇权。然而,就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有军机大臣提出“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虽未言明,但以慈禧的政治洞察力,不难听出此话的弦外之音。“贤”是对有才能的年长者的尊称,这等于排除了“立幼”的可能性。君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慈禧却话锋一转,不失时机地挑明“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文宗”是咸丰皇帝的庙号。于是,建储之事便隐约被替换成为咸丰帝“择嗣”。这就为载湉入宫、承继大统埋下了伏笔。

聊聊围绕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掀起的三场风波

醇亲王奕譞和幼年的载湉(右)

载湉生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父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胞妹)。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配偶,而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和醇亲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论辈分,慈禧不仅是载湉的姨母,还是他的伯母。同治皇帝驾崩时,载湉年仅四岁。在慈禧看来,载湉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只不过载湉作为堂(表)弟,不宜过继给同治为子。而咸丰帝只有同治一个儿子,同治之死意味着咸丰以来的皇帝世系走向了终结。为了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慈禧太后颁布懿旨“以上(载湉)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不久,“诏以明年为光绪元年”。

从结果上看,光绪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而同治帝的皇位无人继承。慈禧为何不为同治立嗣呢?从内心深处来讲,慈禧是不愿与别人分享权力的。虽然自己的儿子龙驭宾天,但皇后阿鲁特氏仍居宫中。如要从“溥”字辈中给同治帝过继一人为嗣,则“己为太皇太后,虽尊而疏”。至于“须幼者乃可教育”,表面看似孤儿寡母,其情可悯,不过是慈禧为了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故意掩人耳目罢了。

二、广安“传旨申饬”

既然同治皇帝的皇位无人继承,那么光绪帝百年之后,他真的会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同治吗?换句话说,同治的皇帝世系能否像咸丰一样绵延不绝呢?在内阁侍读学士广安看来,虽然两宫皇太后“宸衷经营,圣意悠远”,对这一问题在懿旨中也不乏交代,但在“理”上仍需稍作变通。此事不尽完善,因此“非臣下所可缄默也”。

光绪元年(1875)正月,广安就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正式向朝廷上奏,提出了一个可以引为“奕世良谟”的好办法,即“以诏命铸成铁券”。唯有如此,两宫皇太后的懿旨方“如九鼎泰山,万无转移之理”。为了表达自己对未来大统所归的忧虑,广安援引了宋史中的一个例子“昔太祖遵母后之命,传弟而不传子。厥后太宗偶因赵普一言,传子竟未传侄”,这是有违杜太后成命的,所以引来了无数的批驳和声讨。广安还谈到,最终立嗣与否的掣肘在于“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赵普)言引用”。而铁券铸成后,其上的文字不语自威,就算出现赵普那样的佞臣,“安得一言间之?”立嗣大计“成于一时,尤贵定于万代”,广安向两宫皇太后奏请“饬廷臣会议颁立铁券”。

然而,事与愿违,广安的建议并未被采纳,他本人也受到了“传旨申饬”的处分。古语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在慈禧太后看来,既然已经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且“中外咸知”,哪有再议之理?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尽管权倾天下,生杀予夺,但为了树立自身的威信往往谨言慎行,正所谓“君无戏言”。广安以史为鉴,慷慨陈词,正是为了确保同治皇帝后继有人。虽然出于忠心,可还是触犯了性格多疑的慈禧太后,被其斥为“冒昧渎陈,殊堪诧异”。

客观来看,广安此奏是对懿旨中的承诺方式提出质疑和补救。而“传旨申饬”则类似于今天的通报批评,算不上十分严厉的处分。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同治皇帝立嗣这一问题上确实有欠考虑。面对广安等大臣的指摘,她只能选择回避和拖延。虽然在必要时也可采取“杀鸡吓猴”的办法以正视听,然而事情真的可以就此结束吗?

三、同治皇后之死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年),十九岁嫁与同治帝为后,二十二岁即撒手人寰。这位年轻的皇后究竟因何而死,是否与慈禧太后不为同治立嗣有所关联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同治皇帝的大婚谈起。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帝的大婚典礼在紫禁城内如期举行。然而在此之前,对于“立何人为后”,两宫皇太后各自心有所属,一度相持不下。在慈安太后看来,阿鲁特氏“端庄谨默,动必以礼”,正是皇后的不二人选。慈禧却中意于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她不仅比阿鲁特氏小五岁,而且“姿性敏慧,容仪婉丽”。既然产生了矛盾,就不得不请同治皇帝做主。一边是自己的嫡母,另一边是自己的生母,同治帝同意慈安太后的意见,决定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则被封为慧妃。俗话说“儿大不由娘”,这样的结果让一直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感到难以接受,她恨皇帝在关键时刻不和自己一条心,但毕竟是己所亲生,血脉相连,又无法撼动慈安在宗法上的正统地位。所以,慈禧自然迁怒这位未来的儿媳妇(阿鲁特氏)。

聊聊围绕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掀起的三场风波

清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像

同治帝与皇后感情甚笃,慈禧太后却横加阻拦。她不甘心接受既成事实,于是“召穆宗谕以慧妃贤惠,虽屈在妃位,宜加眷遇”,而“无事不得辄至中宫”。在为同治帝立嗣这一问题上,阿鲁特氏曾对慈禧太后的决策表示不满。但怨言很快被慈禧侦知,慈禧召其入宫后“切齿大骂,批颊者三”。光绪即位后,阿鲁特氏的处境更为尴尬。一则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二则慈禧不为同治立嗣,而自己作为同治帝的遗孀,当今皇帝的堂嫂,也不好继续留在宫中。同治帝驾崩后,阿鲁特氏失去了依靠,悲痛欲绝,“誓以自殉,遂不复食”,最终在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含恨离去,年仅二十二岁。

慈禧太后不为同治立嗣,虽然丝毫不影响皇权的过渡,但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逼上了绝路。从日期上看,这位皇后与同治皇帝的去世时间相当接近,前后仅相差七十五天。在她死后一年多,御史潘敦俨“疏请表扬穆后潜德,更谥号”。理由是“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众望所归,应以此告慰皇后在天之灵。而在慈禧看来,潘敦俨信口开河,揭露了皇后之死的真相,真是欲盖弥彰!于是将其“严斥夺职”。

由此观之,同治皇帝立嗣一事并未随着两宫皇太后懿旨的出台而告结束。潘敦俨的奏折,名为表彰皇后,实则为死去的同治皇帝鸣不平。但就结果而言,无论是广安“颁立铁券”的请求,抑或是同治皇后的死亡都没有使慈禧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俗话说“事不过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真正算是惊天动地,它也最终改变了慈禧的态度。

聊聊围绕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掀起的三场风波

英国画家威廉·辛普森描绘的同治皇帝大婚图

四、吴可读及其“尸谏”

吴可读,字柳堂,籍贯甘肃皋兰(今兰州),“初以举人官伏羌训导”,后在道光三十年(1850)中了进士,自此步入仕途,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吏部郎中等职。出身于“三百载椒房之亲,二百年耕读之家”的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特立独行,直言敢谏。同治皇帝驾崩之初,吴可读“即拟就一折,欲由都察院呈进”,后因朋友的劝阻只好暂且保留。光绪五年(1879),恰逢同治皇帝的陵寝——惠陵竣工,吴可读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机会,他在蓟州参加完送葬仪式后并没有马上返京,而是住进了马伸桥三义庙内。“昼则扃户出观乡人之渔于河上,归则秉烛达旦”,他要在夜深人静时奋笔疾书,一吐胸中郁结多年的忿懑之情。吴可读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宫皇太后一误再误,“为文宗显皇帝立子,不为我大行皇帝立嗣”。尽管懿旨中载明“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但在吴可读看来,“自古拥立推戴之际,为臣子者所难言”,父死子继不仅是我朝的家法,而且是历朝历代相传的原则,因此不以为然。他说“以宋初宰相赵普之贤,犹有首背杜太后之事;以明大学士王直之为旧臣,而犹以黄竑请立景帝太子一疏不出我辈为愧”,在大统既定的情况下,贤相旧臣尚且不能劝皇帝信守承诺,何况一般的臣子?吴可读劝两宫皇太后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

那么,怎样才能“正名定分,预绝纷纭”呢?吴可读恳乞两宫皇太后再降谕旨一道,明确“将来大统仍归承继大行皇帝嗣子”。如此一来,即使光绪皇帝诞有诸多皇子,也不会有佞臣再进谗言。对于“尸谏”的时间选择,吴可读也作了说明“今逢我大行皇帝奉安山陵,恐积久渐忘,则罪臣所留以有待者,今则迫不及待矣”。自己马上就要随先帝而去了,只愿遗言得到两宫皇太后的重视,而不是被视为“无疾之呻吟,不祥之举动”。在遗疏的末尾,他激情澎湃地写道:“罪臣言毕于斯,命毕于斯,谨以大统所系上闻。”为了确保同治皇帝后继有人,吴可读不惜以死明志,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位士大夫的拳拳之心。

在慈禧太后看来,吴可读“请明降懿旨,预定将来大统之归”的提法与同治十三年(1874)所降旨意有重复之嫌,因此未置可否。况且,清朝长期实行秘密建储,雍正七年(1729)曾颁发上谕“建储关系宗社民生,岂可易言”,所以未曾有过“先正青宫而后践天位”。如果“预定大统”,则与这一家法不合。至于吴可读“在廷之忠佞不齐,众论之异同不一”的忧虑,很多大臣认为实属多余。在他们看来,“我朝圣圣相承,迥迈前代”,断然不会重蹈宋、明覆辙,况且皇上本身就是一位至仁至孝的君主。此外,对于吴可读的临终所请,清廷的回应尚属积极。光绪五年(1879)四月初十,两宫皇太后下发懿旨“皇帝受穆宗毅皇帝托付之重,将来诞生皇子,自能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毅皇帝嗣子”。这样一来,建储与立嗣的关系就得到了平衡,二者“文义似殊而事体则一”,不仅弥补了先前懿旨中讳言继统的缺陷,而且没有违反祖制,对吴可读的遗愿作了理论上的交代。鉴于吴可读“以死建言,孤忠可悯”,慈禧太后命吏部“照五品官例议恤”。

五、结语

上述同治皇帝立嗣问题背后的三场风波中,无论从当时的结果还是后世的影响看,都以吴可读的“尸谏”行为最为显著。与广安、潘敦俨等大臣相比,吴可读选择了更激进和冒险的方式。所谓“文死谏,武死战”,是古代官员最高的道德标准,这一点恰好在吴可读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吴可读之所以能做到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并非因为他是同治皇帝立嗣的利害关系人。他的死完全是出于“公心”,即为了清朝的江山社稷着想,因此又与同治皇后临死前的被逼无奈有所不同。

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吴可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二十九年后,继承同治帝皇位的不是光绪帝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光绪一生无子而且死在慈禧太后之前,慈禧临终前立溥仪为帝,“嗣穆宗(同治帝),兼承大行皇帝(光绪帝)之祧”。这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人力为之呢?自有后人评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6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溥儁的“大阿哥”之“立”与“废”
...的地位,慈禧不惜顶住压力打破祖制旧例,不为同治载淳立嗣,而是亲自指定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四岁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改元光绪。光绪皇帝
2024-01-05 21:13:00
光绪悲惨的一生,童年被太监欺负,长大后被迫娶丑表姐做皇后
...,补救的办法就是为已故的同治皇帝过继一个儿子,又叫立嗣。可立谁呢?慈禧强忍着泪水与慈安太后一起,在同治死后一个时辰内便召集了王公大臣开会商量。在这个会议中,慈禧太后巧妙地把“
2023-01-30 19:14:00
陈晓平:礼亲王世铎小传
...为第一篇较为详细的世铎传记。礼王府帮慈禧化解“同治立嗣”危机有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史学界多有探讨,总的来说认为“相权”不断被削弱,但例外情况尚多。“相权”的起落,
2023-10-08 11:52:00
叶赫那拉·婉贞为什么会在选秀中落选?
...为种种原因夭折。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清朝内部针对立嗣还是过继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所谓立嗣,即在皇室里找个孩子,把他立为同治的太子,然后继位。所谓过继,就是将这孩子归到
2023-02-08 15:24:00
慈禧当初为什么会选溥仪作为皇帝
...禧在西暖阁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征询为光绪立嗣一事。政治斗争艺术已炉火纯青的老太后这一次又想故伎重演,老醇王变成了小醇王载沣,4岁的载湉换成了3岁的溥仪。决定大清国命
2023-04-23 16:20:00
同治帝死后,为什么有人比她们都惨?
...、婆媳关系非常紧张。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没有为儿子立嗣,而是立醇亲王之子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因此,慈禧的身份还是皇太后,但阿鲁特氏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她只是新皇帝的嫂子,被
2023-08-28 12:05:00
荣禄全力支持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定,她立即召见了奕、荣禄等心腹,命令诸王大臣议定立嗣之事。奕说:“现在皇后有孕,倘生下的是个皇子,自应立嗣,若生的是女。再议不迟。”慈禧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岂能等到皇子
2023-02-20 16:03:00
溥仪为什么被苏联俘虏?
...说,溥仪是决定在百年之后,让他继承“皇位”。本来,立嗣在封建王朝一直是关系国本的大事,可是此时封建王朝早已被推翻了,溥仪也早不是皇帝了,又哪来的皇位给毓喦来继承呢?但是,毓喦
2023-08-12 17:26:00
四大太妃对晚清的影响有哪些
...瑾妃在宣统皇帝即位后,成为皇太后,对清朝末年的政治风波产生了一定影响。4. 嫔妃:嫔妃虽然地位较低,但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们通过与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皇室成员的互动
2023-10-07 19: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