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历史上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但能做到家喻户晓的却为数不多。这既有老百姓们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有传说中“选角”的偶然因素。刘伯温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明星”之一,而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和传说演义一样颇为神秘,却也与传说演义相去甚远。
而在韩国面世的一封家书,则为刘伯温的故事添加了一笔悲剧色彩。
一、少年得志,命途多舛
在大明开国元勋中,刘伯温是不折不扣的异类。原因无他,和出身草莽的同僚相比,刘伯温早年的经历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线。
刘伯温出身于浙江温州的农村,从他能够读书可以看出,他的家境还算殷实。和历史上诸多成名的文臣谋士一样,刘伯温过目不忘、聪颖异常,是不折不扣的神童。
当别人还在为三十出头考个“童生”欣喜不已时,刘伯温在十二岁就拿下了秀才的功名,并在二十四岁考中进士,进入了当时元朝的官僚系统。如此剽悍的考场成绩,即便是放在整个中国科举史上,也足以名列前茅。
此时的朱元璋还在凤阳放牛、玩泥巴,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还远未发迹……
如果在一般年月,刘伯温会在安稳富足中度过一生,成为妥妥的人生赢家。但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注定命途多舛。
刘伯温供职的大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建国几十年都没有琢磨出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官僚贵族们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搜刮百姓,社会治理一塌糊涂,至于什么文化融合、民族和睦更是无从谈起。
百姓们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自然是缺衣少食、水深火热,如此不得民心,社会也动荡不安。此时的刘伯温初入仕途,一腔热血,尽管只是个芝麻小官,但体恤民生疾苦,不惧地方上的黑恶势力,以严厉的手腕惩治了不法的豪绅。
百姓们对这样的父母官极为爱戴,甚至在豪绅们设计陷害刘伯温时,舍命相救。后来刘伯温调离,依旧不改嫉恶如仇的本色。他检举官员贪污索贿,但不仅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还被百般刁难,一怒之下辞官还乡。
此时的朱元璋还在当和尚呢……
二、足智多谋,开国肱股
回到故乡的刘伯温并没有安定下来,他很快接到了大元朝廷的任命,让他去江浙的元帅府任职,主要任务是平定匪患。刘伯温的人生第一次与军事关联。
此时刘伯温的对手是一个名叫方国珍的起义军首领,方国珍穷苦出身,因被人告发与反元分子勾结而不得不反。但方国珍并不想真的铤而走险与元廷作对,因而在受到刘伯温的迎头痛击后,很快就有了投诚的想法。
此时元廷觉得可以接收,但刘伯温觉得方国珍罪无可恕,应该杀掉以威慑其他起义军。而方国珍则通过贿赂元廷官员,不仅逃出生天,而且还被授予了官职。
刘伯温折腾半天后发现自己成了小丑,方国珍活得更滋润了,而自己则被扣上了专横擅权的帽子。气不过的他再次选择辞官归隐。
此时的朱元璋投靠了红巾军,并在不久后经营起自己的势力……
虽然刘伯温没能在元廷建功立业,但他在浙江的履历也为他带来了相当的名望,关注他的人中,就有今后的君主朱元璋。
在一三六零年,朱元璋向刘伯温发出了邀请,年近半百、半生不得志的刘伯温终于找到了施展才略的舞台。当时的形势是,北边元廷实力雄厚,周边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也虎视眈眈。
刘伯温结合形势,提出了一套合纵连横的策略,这一策略也助朱元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扫平群雄,傲视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最凶险的战争就是诛灭陈友谅的一战。当时陈友谅兵多将广,而且拿下了安徽当涂等重镇。眼见即将威逼南京,朱元璋的阵营乱作一团,有人提出投降,有人提出跑路。
但刘伯温在沉默后建议,此时的陈友谅和他的军队都极为骄横,我们可以利用其自大自满的情绪,诱敌深入后聚而歼之,并在挫其锐气后斩草除根。那些想要逃跑、投降的将领,都应该立即杀掉,避免扰乱军心!
这个建议正中朱元璋的心坎,随即予以采纳。事实也如刘伯温所料,被骄傲冲昏头脑的陈友谅根本听不进去手下的正确意见,最终被朱元璋击败。
在灭掉另一势力张士诚后,刘伯温为朱元璋制订了北伐灭元的计划。此时的大元朝廷已经人心尽失,朱元璋一路北伐,最终攻克大都,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战略目标。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刘伯温获封诚意伯。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刘伯温那么大功劳,只封了一个伯爵?不说公爵,怎么着也应该是个侯爵吧。
但事实是,刘伯温在朱元璋阵营里只是一个谋臣。尽管是个很重要的谋臣,但并非诸葛亮那样的统帅型文臣。在战场上拼杀都是常遇春、汤和、徐达这样的将领,刘伯温的功劳并没有戏说得那么大。
而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资历。刘伯温早年资历很牛,但都是跟着元廷干的。他投靠朱元璋阵营时,朱元璋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势力,和常遇春、汤和这些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干的创业伙伴相比,刘伯温的资历显然过于单薄。
甚至可以这么说,任职不到十年就能混到一个伯爵,已经是相当不易。
三、主疑臣恐,终遭毒手
朱元璋的阵营里,有两大势力,一者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布衣派系,这个派系文臣武将都是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铁哥们,二者是浙东派系,刘伯温正是其派系统领。
随着江山做大,两派的矛盾凸显。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朱元璋自然站在淮西这一派,刘伯温也开国后不久便在朝堂斗争中出局。刘伯温尽管万般憋屈,但也只得“被”告老还乡。
从史书记载来看,刘伯温算是善终。但在韩国出现了一封家书,却让这个故事迎来一个巨大的反转。
这封家书的大概意思是,刘伯温患了重病,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医治,但临行前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做掉刘伯温。胡惟庸作为淮西派系成员,与刘伯温也有矛盾,自然乐于执行,在劫难逃的刘伯温很快就病逝了。
胡惟庸有个参与此事的心腹,为留后路,这位心腹委托朝鲜使臣带走自己的幼子,并在后续的家书中透露了这个阴谋……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但绝不是一个好的创业伙伴。如果该家书属实,那么也不得不慨叹“共苦易,同甘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