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李国选
侄儿比我小一岁,是儿时的玩伴,每到年根儿底,会给我寄来他和媳妇烙的黏火勺,并附上旧日的童谣:“黏火勺黏又甜,吃了火勺好过年。”我急不可耐地点火将黏火勺馏透,咬一口,那黏黏的黄米面裹着甜甜的红豆馅在口腔里打转转,刺激得味蕾大开,口水涟涟,那种香甜不可言状。随之记忆的闸门打开,儿时的欢乐情景闪现眼前。
我老家地处辽东山区,谷子因为产量低,且耐旱,少量种植在山坡沙土地上。谷子分散米和黏米两种,黏米,具有很强的黏性,称为小黄米,最突出的用处是烙黏火勺,这是从腊月到正月里农家饭桌上招人喜欢的美食。
时令进入腊月,该烙黏火勺了,母亲打开米口袋,将黄澄澄的小黄米倒进瓦盆,淘洗干净,浸泡一夜。第二天,由父亲抱着磨杆推磨,母亲不时将泡好的小黄米倒进磨眼,随着石磨转动,那黏稠状的面浆便从石磨四周流淌下来,装了满满一大盆。
接着,父亲从菜窖里取出甜菜疙瘩,洗净后切成细条,放到锅里,点火煮熟,捞出渣子,再用锅里存留的甜菜水煮红小豆。煮熟了,使用饭勺一下一下地碾成豆泥,用做黏火勺的馅。那时候,物资匮乏,买不到白糖,用甜菜水煮成的豆馅的甜度不比白糖差。
万事俱备。到张灯时分,开始烙黏火勺了,父亲点着蒿草送进灶里,很快,大铁锅烧热了。母亲拿起咸腊肉将铁锅抹了个遍,然后快速地抓起一块黄米面拍扁,再抓起豆馅放在上面,双手相向窝成团,再拍扁,火勺成型,只听嗤啦一声,火勺贴在锅底。依次操作,待贴满了锅底,盖上锅盖,约3分钟揭锅,翻个烙另一面。出锅的黏火勺经猪油浸润外焦里嫩,散发诱人的香味。此时,我早已按捺不住,蹦跳着拍手诵出:“黏火勺黏又甜,吃了火勺好过年。”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两手倒换着吹气,稍晾一会,就大口地吃起来。母亲吓唬说:“小馋猫,慢点吃,别粘掉了牙啊!”我哪里听得进去,嘴里的尚未咽下去,又伸手抓起一个黏火勺跑出屋外。
直到午夜时分,烙完了最后一个黏火勺,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欣喜。母亲直起腰身,揉了揉困乏的双眼,向装了满笸箩的黏火勺投去深情的一瞥,心里满满的知足感。
天亮了,黏火勺也凉透了。父亲用瓦盆分几次把黏火勺送到仓房,放进大缸里码好,盖严实,锁好仓门。
自此,每天做早饭,母亲或是炖酸菜粉条,或是炖白菜土豆,炖到八分熟,在炖菜上方悬空铺上高粱秸蒸帘,将黏火勺置于上面,盖上锅盖,小火慢炖。一袋烟工夫,黏火勺和大炖菜出锅。那黏火勺完全瘫软,发出诱人的香味,夹起一块送入口中慢慢咀嚼,越嚼越香。随之吃一口炖菜,喝一口菜汤,送黏火勺下肚,口感特好。黏火勺的黏性耐消化,大半天不觉得饿。
黏火勺也是乡人进城走亲戚必带的礼品,进屋落座,亮出这稀罕物,对方会大呼小叫,满心欢喜。临走,人家还以几斤白面,由黏火勺传递的亲情愈发浓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3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