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补齐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治理短板
——美国芝加哥热浪事件带来的警示
金东
热浪是一种持续性的高温酷热过程。相较于风暴、洪涝等其他类型的极端天气,热浪犹如一个“沉默的杀手”,视觉上的危害并不激烈,但会悄无声息地威胁人体健康及危害人类生命,并对能源消耗、社会生产等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城市热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给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1995年7月,一场可怕的热浪袭击了美国芝加哥,短短一周之内便有数百人因高温酷暑而失去生命,当时的芝加哥一度被称为“死亡城市”。这次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以往美国历史上因酷热引起的任何一次灾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致命的重大灾难事件之一。
北方“风城”迎来一场罕见热浪
芝加哥地处美国东北部,东临密歇根湖,与加拿大隔湖相望,纬度与我国沈阳相似,因终年多风而素有“风城”之称。北风凛冽之下,芝加哥的冬季会让人倍觉寒冷。
然而,这座北方“风城”却在1995年的夏天迎来了创纪录的高温。当年7月11日,芝加哥的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2℃。12日,当地的《芝加哥太阳时报》以《热浪即将到来:它能成为一个杀手》为题,警示一股热浪正向这座城市袭来,当天最高气温进一步升至37℃。到了13日时,最高气温突破了41℃,创下历史新高。此后气温虽稍有回落,但仍保持在高位。
14日的最高气温为39℃,15日为37℃,16日和17日也都在30℃以上。持续不断的高温和来自密歇根湖的潮湿气团以及空气中过高的臭氧含量形成了致命组合。在高温高湿的“地狱级”天气下,整座城市仿佛被放进了蒸笼中,人们在热浪中痛苦地煎熬,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不断有人死去。据芝加哥市官方统计显示,7月14日至20日,共有485名市民直接死于炎热的天气。而根据流行病学家的推算,如果将未被送到法医局检验的死亡情况考虑进来,芝加哥该时段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有739人之多。
自然灾与人为祸的交织
和许多灾难事故一样,芝加哥的热浪事件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重要位置,各种调查报告和社会评价也纷纷出笼。芝加哥政府部门将这场热浪定性为“一些关键的自然因素罕见地聚合在一起所导致的气象事件”,认为人员中暑死亡反映了“人类在自然肆虐下的脆弱”。然而学者们却发现,利用气候模型预测的中暑死亡率远远低于实际水平,天气因素只能解释引发芝加哥热浪事件的部分原因。
总体上看,芝加哥热浪事件是一场自然灾和人为祸交织并存的悲剧,除了罕见热浪这一直接触发因素外,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低效应对、城市空间的社会隔离与不平等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应急响应表现迟钝和混乱。热浪来袭之时,市政府迟迟没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负责城市急救系统的消防部门没有向社会发出警告信号,卫生部门制订的热浪应急计划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救援力量之间缺乏协调,消防、医疗资源持续吃紧。同时,由于供水供电准备不足,不少公司不得不限制空调的使用,酷热难耐的人们打开消防栓取水降温,导致水压急剧下降,又反过来造成大量居民家庭停水。
另一方面,社会生态存在分隔与失衡。法医鉴定数据显示,热浪中的遇难者在年龄、种族和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遇难者为老年人、穷人、非洲裔美国人。由此不免令人生疑,在灾难面前,为什么死亡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中有着明显差异?为什么只有一街之隔的两个社区死亡率差别巨大?1995年7月的芝加哥灾难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孤独的老人以及有色人种社区和低收入人口更容易暴露在炎热之中,而过于强调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机构改革、高犯罪率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公共空间的压缩则进一步提高了特殊群体获取救助的难度。热浪悲剧的背后,实则反映的是城市的治理效能和公平正义问题。
芝加哥热浪事件带来的深刻警示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由于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更容易受到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显得愈发必要。芝加哥热浪事件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尽管已经时过境迁,但对于我们正视高温热浪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补齐城市应对极端高温的治理短板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积极推进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安全治理。高温热浪侵袭之下,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波及,而老年人、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则由于自身防护力有限、资源可及性较弱,在灾害面前更为脆弱。为了使特殊群体能够更为有效地规避高温热浪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在城市安全治理中更加突出包容性,让各类人群都能够更安全、更舒心地生存和发展。在应对高温热浪时,实施更加公平普惠的防灾救灾政策,将各类高温应急保障资源向独居老人、户外作业者、残疾人、失业人员等人群倾斜,向城中村、老旧小区、边缘社区等城市空间倾斜。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和提升城市应对高温热浪的社会资本,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社区的优势,广泛开展极端天气灾害的认知宣教,增强邻里之间的自救互助意识,不断织密热灾防控的社会网络。
着力构建全流程联动的高温热浪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多数城市而言,不能因为高温热浪发生的偶然性、危害的隐蔽性而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反,我们不仅需要将应对高温热浪全面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民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带来的危害,还要依托气象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极端高温的精准预报能力,畅通高温预警信息的传递链,及时实现城市管理从“常态”到“应急”的切换。同时,着眼于推进由分散到集中、由孤立到协调的整体性应急治理,构筑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涵盖气象、卫生、电力、消防、公安等多部门的组织网络,并视高温热浪的态势动态调整预案,强化各部门在不同环节的协同联动,以有效提高决策质量和执行效率,避免因组织性、制度性因素造成的行动迟滞。
全面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高温韧性”。热浪来袭之际,芝加哥密集的建筑群和道路系统大量吸收并积蓄热量,加剧了城市的酷热程度,而桥梁、铁路等设施则不同程度地存在膨胀扭曲问题。事实证明,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不仅要有城市管理方面的“软实力”,还要有城市建设方面的“硬功夫”。就我国各城市而言,需要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抵御极端自然灾害的突袭。一方面,对城市能源管网、桥梁隧道、道路交通、高空设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有序实施升级改造,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技术等,加快构建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提高各类硬件设施的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减碳降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加强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更加“清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