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 今天(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今年城市日的主题是“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我们的城市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极端天气的威胁。近日(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对我国近年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探索进行了介绍。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为什么这么重要?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其实是在逐步增强的。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启动第二轮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全面提升了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78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此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也在提升,2022年新增公路绿化里程约11万公里,铁路绿化里程累计达到5.59万公里,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32%。
增加城市绿化只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实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气候变化和其他灾害将使全球每年损失约3140亿美元。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在未来面对这些极端情况时能做到有备无患。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副主任 曹颖: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当中都要充分地考虑气候变化的要素,那么在发生不利气候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应对,减少对经济社会系统和公众安全的影响。
城市建筑如何应对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专家介绍,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预计2050年我国将有1.1亿至2.5亿人口遭受极端高温热浪的侵袭。因此建造适应极端气候的建筑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镜头去看一下北京和深圳的两座气候适应型建筑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这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社区活动中心,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工作室设计。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运用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这座建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墙面和屋顶都挂上了黑色的光伏板,它就像给建筑打上了一把遮阳伞,不仅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可以避免建筑本体受到阳光的直晒。除了这把遮阳伞之外,这个建筑还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服,可以避免建筑受到外面极端气候的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工作室主任 孙菁芬:在外墙的外侧我们用了更厚的保温层,是240毫米,比常规的保温层要厚100到150毫米。断桥的门窗窗框直接嵌入到了保温层的内部,直接实现了更好的整体封闭和绝缘。常规项目里,管线是直接穿建筑外墙的,这样很容易形成冷热的散失。那么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都会再加一层聚氨酯的发泡剂,防止室内的冷热空气和户外交互。
此外,这座建筑还专门进行了空间优化,将室内空间的墙壁进行内收设计,缩减了三分之一的室内空间体积。在极端高温和严寒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增加建筑制冷或供热的效率,节约建筑用能。
合理引入绿化也是建筑应对高温的法宝。走进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的最顶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免浇灌屋顶花园。雨水被这些凹槽存住之后,为植物自然生长提供水源,从而给整个楼体降温。不仅是这个空中花园,大量的绿色植被附着于整个楼体建筑的外表面,如同立体的绿色森林。与降温设施相比,立体绿化系统成本低、耗能小,能够降低楼梯温度3-4℃。
此外在大楼设计之初,设计师们还通过一个特殊结构,增强了楼体本身应对高温的能力。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绿研院总工程师 李芬:在这种促进空气流动的架空层,可以使用通风的廊道来降低它的热岛效应,同时我们这种带型的花池可以引进夏季的主导风向,这样可以让空气流动,让温度降低。
专家建议,城市建筑应对高温热浪,首先应该减少楼内设备发热,加强隔热,其次应该增强冷源,立体绿化、高性能冷却材料等建筑新材料的应用都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1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