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心相近|“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06 12:52:00 来源:杭州网

三峡库区万州,长江水流湍急。风景秀丽的西山公园内,坐落着一处静谧墓园。苍松翠柏掩映下,汉白玉墓碑上,雕刻着展翅欲飞的白色和平鸽,还有一架战机直上云霄。

墓碑正反两面分别用中文和俄文镌刻着“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利·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墓碑前,立有库里申科的半身铜像。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2013年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深情讲述库里申科的故事。

如今,在库里申科的墓碑周围,中国守墓人种下的香樟树已亭亭如盖。

“这是一份责任”

在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库里申科与队友率两支“达莎”重型轰炸机大队抵达成都。当年为库里申科当过翻译的刘群曾经撰文回忆,这位“天兵天将”有着质朴的面孔、坚实的体格,“瞳仁的颜色和中国人的差不多,眉毛重重的,高高的个子”,有些像“山东大汉”。

心相近|“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格里戈利·库里申科(1903-1939)新华社发

除了对日军进行空中打击,库里申科还肩负起培训中国飞行员的重要任务。刘群说,起飞前,库里申科会为每一名中国飞行员讲清当天的飞行课目、操纵方法等,要看着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脚踏到刹车,自己才坐到前舱,落地后还会仔细讲评,有时为了纠正偏差会连续带飞三四次。“在青年飞行员的面前,我从来没看到他有丝毫不耐心,或怕麻烦的神情。”刘群写道。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援华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重创日军,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库里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为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库里申科毅然放弃跳伞,选择在万县陈家坝地区长江江面迫降。两名战友游上了岸,负伤的库里申科却被江水卷走,壮烈牺牲。

得知库里申科不幸遇难的消息,万县群众自发沿江寻找,20天后终于在距失事地点20多里的地方找到他的遗体。当地群众按照中国习俗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和葬礼。

心相近|“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这是重庆万州库里申科烈士墓园(2014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1958年,万县人民政府为库里申科修建了烈士墓园,并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此后,谭忠惠、魏映祥母子接力为库里申科守墓,迄今已超过一个甲子。“这是一份责任,是感恩的心,也是作为中国人的良知。”魏映祥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长眠于异国他乡的烈士不孤单,让英雄事迹和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中国“和平勋章”是“我最看重的荣誉”

“库里申科大队长这样的故事我听了很多。中国人民对长眠在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烈士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情。”苏联元帅瓦西里·崔可夫的外孙尼古拉·崔可夫对记者感慨道。他说,苏联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也有力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缔结的友谊“是双方共同的财富”。

瓦西里·崔可夫元帅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他曾学习中文,4次来华,对中国国情也有较多了解。1940年底至1942年3月,他担任苏联驻华总军事顾问,曾直接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有密切接触。

心相近|“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2015年9月5日,二战苏军著名统帅瓦西里·崔可夫的外孙尼古拉·崔可夫(前右)与中国抗战老兵代表在活动现场交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年65岁的尼古拉,从小在外祖父那里听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俄中友好事业,现任俄中友协副主席。在他心中,有一枚勋章意义重大。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会见了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并颁发了纪念奖章。尼古拉也在其中。

“这枚‘和平勋章’是我最看重的荣誉,因为它是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给我的。”尼古拉说,“我感到自豪! 这枚勋章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工作。”

“中俄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了深厚友谊,奠定了中俄关系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坚实基础。”在那场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让尼古拉印象尤为深刻。“这也正是俄中两国关系保持高水平的重要原因。”尼古拉说。

2015年9月,尼古拉应邀来华,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令人震撼!”尼古拉说,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发展速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非常难忘!”尼古拉说,这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坚守正义、珍爱和平、团结合作的声音。

回望历史,传承友谊

10年前,在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俄两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昔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地方,中俄并肩奋战的感人故事打动着和平年代的人们。每逢清明,在南京、武汉、重庆、长春等地的纪念凭吊处,一束束鲜花寄托着中国民众的缅怀之情。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上,镌刻着200多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的名字。今年清明节,在纪念馆留言簿上,一名南京小学生用稚嫩笔迹写下“我长大也要当飞行员”,一位89岁的老人则写下心愿——“天下和平”。

心相近|“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5月3日晚,受阅方队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前往红场参加彩排。当日,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在莫斯科举行。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5月的莫斯科,鲜花团簇。“谢谢!”街道上张贴起致敬老战士的标语。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俄罗斯援华志愿飞行员后代协会主席娜塔莉亚·赫留金娜来说,即将到来的5月9日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她的父亲季莫非·赫留金曾任援华苏联空军志愿队轰炸机部队指挥官,驾驶战机在南京、武汉等地上空与日军鏖战,回国后又投身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战功赫赫。

赫留金娜说,父亲曾经说过中国地形复杂,山脉、峡谷众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驾驶轰炸机执行任务,对当时的苏联飞行员来说是挑战,也是宝贵经验。“父亲回国后赴北方地区作战时,在中国积累的经验派上了大用场。”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中俄人民是永远的兄弟’这样的歌声长大的,俄中人民在并肩奋战中结下的友谊传承到今天,毫不褪色。”赫留金娜说,在两国领导人密切互动和战略引领下,俄中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

近些年,赫留金娜一直致力于收集相关史料。她走进中小学举办交流活动,还邀请中国青少年与俄罗斯同龄人交流。“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让青少年了解先辈不屈的抗争历史,了解俄中友谊的渊源,让友谊继续传承下去。”赫留金娜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方务实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亚国家和中国传统友谊深厚,发展理念相近,这为双方开展合作、携手发展提供了支撑。”在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长阿克尔别克·库里什巴耶夫看来,中
2025-06-15 14:50:00
...情讲述秘鲁友好人士和中秘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这份对友谊的珍重,正鼓舞新一代中秘友好使者在日益丰富活跃的交流合作中,接力传承两国传统友好这份共有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
2024-11-12 11:46:00
让俄中友谊故事世代流传——俄罗斯援华抗日老战士后代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似伏尔加河宽广深沉,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
2025-05-09 11:43:00
...斯卡廷是一座见证了习近平主席同美国人民多年情谊的“友谊之城”。1月27日,习近平主席向美国艾奥瓦州友人回赠新春贺卡,致以节日祝福,寄语中美人民“共同续写两国人民友好故事”。笺
2025-01-30 16:40:00
...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基金会发起的“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将为福州学生开拓视野、促进两国青少年相知相近提供很好的平台。福州愿进一步加强与基金会的联系,推动中
2024-10-16 20:35:00
“把中马两国友谊世代传承下去”
徐令缘 张岳怡马来西亚和中国青少年共舞“马中友谊祥龙”。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拍摄的天后宫烟花表演。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轨道工程启动仪式
2024-03-01 09:56:00
中外“Zα世代”携手共赏漳州文化之美
...”小学生携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建立跨世代的友谊。在白礁慈济宫,华侨大学留学生聆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宋代名医吴夲慈心济世的动人事迹,领悟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智慧;在杨厝村
2024-05-29 03:28:00
...继续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此次随团访华的犹他州前州长迈克尔·莱维特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一趟赓续友谊之旅,“对这些学中文的孩子来说,到
2024-01-12 12:14:00
“Z世代的2023:以丝路之名”活动成果发布暨闭幕仪式在深圳举办
...吸引力强,中外“Z世代”青年在活动中提升技艺、厚植友谊,在沉浸式体验中品味中国文化、领略中国魅力、感受中华文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将积极推动中外青年友好往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
2023-10-15 11: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