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31 18:17:00 来源:戏说三国

提起袁盎,很多人最先想起的都是“七国之乱”中,他向景帝提起的那条“诛晁错”的建议,甚至很多人因此直接给袁盎打上了“小人”的标签,史学家蔡东藩便称其“借公济私,当国家危急之秋,反为是报怨欺君之举”,然而易中天却又将袁盎称为是“无双国士”。

那么,历史上的袁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与晁错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呢?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一、袁盎其人

公元前20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神奇的年份,汉初六十年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文人——贾谊、晁错,皆出生于这一年,而袁盎,也很巧合地和他们成为了同龄人。只不过,因为三个人的致仕时间差别较大,以至于给了我们一种错觉,似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年代。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与贾谊和晁错相比,袁盎在历史上确实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他的出身也没有那么风光,他的父亲还曾经为了生计,做了很多年的强盗。后来,大汉建立,天下太平,袁父才金盆洗手,还迁居到了京畿安陵邑。吕后称制时期,年纪尚轻的袁盎和他的哥哥袁哙已经出来做事了,只不过,袁盎做的是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而袁哙则已经在朝为官了,还与太尉周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吕后死后,诸吕被平,站错队的袁盎原本是没什么机会进入官场的,好在有他的哥哥袁哙极力推荐,袁盎不但没爱牵连,反而成为了中郎,开始走上了仕途。

这一年,袁盎20岁。

二、怼高官

中郎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是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帮着皇帝处理一些内务之余,也能利用职务之便跟皇帝提一些建议。这倒是给了袁盎不少发挥的空间,毕竟他的一生,最擅长的便是怼人了。

第一个被他怼的便是他哥哥的好朋友周勃。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周勃乃汉初开国名臣,在平灭诸吕、迎立文帝的过程中,更是立下了赫赫功绩,在此时的西汉朝堂之上,绝对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刚刚即位的文帝都对他推崇倍至,每次退朝,都要向周勃行“注目视”,目送其离去。

虽然周勃没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劲,反而非常享受这一切,但是袁盎却觉得甚是不妥。在袁盎的心目中,他特别在意那种“君君、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所以,他找了个机会,便跑到文帝面前,进谏道:“陛下,丞相(周勃)再怎么说也是臣子,您贵为一国之君,这样实在有失君臣之礼。何况丞相手握重兵,早就应该把吕氏扳倒了,却要等吕后死了才出手,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算不上什么社稷之臣,臣以为陛下不必如此。”

文帝一听,倒也是这么回事,于是转过天来再上朝,文帝在周勃面前便不再收敛其君王的气势,反而不再流露出谦卑的样子。周勃眼见皇帝的态度有了大转变,派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袁盎搞得鬼,于是,他主动把袁盎找出来,对其说道:"我与你哥关系一直不错,你小子怎么能在皇帝面前这么说我?“袁盎听罢,倒也不觉得自己做得有什么不对,依旧是我行我素。

不过,从此以后,袁盎这位初入官场的小年轻,便和当朝丞相周勃之间产生了隔阂。

但是,终归袁盎还是比贾谊幸运的,贾谊因为文帝的喜爱,遭遇权臣们的嫉妒被贬长沙,而袁盎却没有遭到周勃的”报复“。相反,周勃在不久之后还被文帝当成典型送回了封地,不再担任丞相之职了。曾经的三公之首,瞬间成为了受郡守监督的列侯,后来还被人诬陷谋反,投进了大牢。

这时候,满朝的王公大臣,竟没几个人敢站出来为周勃求情,反而是袁盎站出来力挺,再加上文帝的老娘薄太后的支持,周勃才总算转危为安。

从此,周勃与袁盎反倒成为了忘年交。

三、怼皇帝

对于袁盎来说,似乎怼人真的只是一个爱好,并不太在意对象是谁,所以,这一次轮到汉文帝似乎也不是什么意外。

汉文帝刘恒为人以稳重著称,但却并不妨碍他偶尔也想寻求一些刺激,比如偶尔飙个车之类的。

有一回,他带着袁盎去霸陵,观察一下施工进度。下山的时候,文帝一时兴起,便不想从来时的缓坡下山,而是打算从陡坡飞车而下。袁盎见文帝刚一起步,慌忙策马紧赶几步,一把拽住了文帝所乘马车的缰绳。文帝一惊,却并未生气,反而开玩笑似地对袁盎说:”怎么?将军这是怕了么?“

袁盎平复了一下心情,答道:”陛下乃是万金之驱,岂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下。臣闻千金之子,不立危檐之下,百金之子,不倚楼台栏杆,陛下怎可心存侥幸心理,此举又如何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文帝听罢,不禁汗颜,只好改道徐车而下。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还有一回,文帝带着窦皇后、慎夫人去上林苑游玩。由于平日里,文帝对慎夫人甚是宠爱,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平起平坐,所以这一次上林苑的宴席自然也是如此。可是,袁盎却亲手将慎夫人的座位往后挪了挪。等到开席的时候,慎夫人一见,当即大怒,说什么也不肯就坐,文帝见状,也狠狠瞪了袁盎一眼,转身便带着慎夫人回宫去了。

事后,袁盎主动找到文帝,对文帝言道:”臣闻尊卑有别,上下方能和睦。陛下宠爱慎夫人,大可以多加赏赐,但如若尊卑不分,实则是害了她。陛下难道忘了‘人彘之酷’么?”文帝闻听“人彘”二字,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将袁盎所言传给了慎夫人,慎夫人后来还赏赐了袁盎五十金以示感谢。

通过这几件事,我们看得出来,袁盎的很多做法实际上更类似于西汉后期的很多文人,如萧望之、周堪、师丹等人,他们秉承一种儒家治国的思想,习惯于引用古文经典来处理当世之事。不过,在文帝时期,黄老思想还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还只是在默默发展。

所以,袁盎也如同贾谊、晁错等人一样,并未进入到文帝时期的核心权力圈,反而因为直谏过多,很快便被文帝打发去了陇西做都尉。

四、袁盎与晁错的恩怨

袁盎去了陇西不久,又调任做了齐国国相,后来又接着去了吴国为相,短短几年时间便在中原大地上画了一个倒三角。不过,在治政方面,袁盎还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几年之后,他又被调回了京城为官。

也正在这时,袁盎和晁错两两个同龄人才正式碰面了。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当时,在西汉的朝堂之上,真正掌权的还多是开国名臣之后,像袁盎、晁错这样的文人并不多。

然而正像郭德纲说的一样,”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原本两个人应该合力将儒家发扬光大,却因为每次见面时,引经据典的争论,直至演变而成的争吵,渐渐变成了仇人。后来,两个人甚至连面都不愿相见,酒局之上,袁盎见晁错在,转身就走;活动中,晁错如见袁盎列席,也是二话不说,转身离去。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文帝去世,景帝即位。

晁错相较于袁盎来说,虽然起步很晚,直到三十五岁,才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不过,他在多年与太子刘启的交往中,却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师生之谊。所以,当太子刘启即位称帝(即汉景帝)后,晁错便平步青云,成为了朝堂上最重要的一员,后来还升为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时候,原地踏步的袁盎自然就成为了晁错”眼中钉、肉中刺“。

当时,晁错正在极力向景帝灌输削藩的思想,景帝也已经大致认可。在晁错看来,削藩的首要目标便是强大的吴王刘濞,而袁盎则恰恰曾经当过吴国的国相。于是,晁错便利用自己御史大夫的职位,直接派人调查,找到了袁盎在担任吴相时曾经收受吴王刘濞财物的证据。紧接着,晁错便一纸上书送到了景帝那里,袁盎毫无反抗之力地便被晁错打倒,成为了庶民。

五、袁盎的复仇

袁盎虽然变成了平头百姓,但毕竟为官多年,还是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在京城之中也还有一定的名号,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可是晁错对他的仇恨却并没有彻底消除。

公元前154年,因晁错的“削藩策”引发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晁错认为,彻底打倒袁盎的机会到了。于是,他便与手下的丞史说:”袁盎当年曾收受了吴王贿赂,想必知道吴王的预谋,甚至有可能与吴王合谋,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了。“可是,丞史听完,却以无证据为理由,没有听从晁错的意见。所以,一时之间,晁错也没能最终做出决定。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相反,这一消息却传到了袁盎的耳朵里。

袁盎自知危在旦夕,此时此刻,自保的唯一办法便是面见景帝。于是,他通过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连夜便见到了汉景帝。不但自陈清白,还给景帝出了一个主意:“吴楚七国叛乱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诛晁错、还封地,陛下如果想平息叛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杀了晁错,免了七国的罪行,恢复他们的封地,叛乱迎刃而解。”

当时的局势,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军力确实远大西汉政府军之上,景帝内心的慌乱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听到袁盎这个意见的时候,他的内心便动摇了。不过,他还不忍心当即诛杀晁错,也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吴楚等国的情况,于是,景帝作了两手安排,一方面加封窦婴为大将军,率军抵抗叛军;另一方面,加封袁盎为太常,并委派他为使者,去吴国打探情况。

结果,袁盎到了吴国才发现,原来吴王是铁了心要造反的,还强逼袁盎一同谋反。袁盎不肯,还险心丧命,后得贵人相救,才侥幸逃出吴国,回报景帝。

然而,就在袁盎出使吴国的这段时间,晁错的几个政敌——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请求将罪臣晁错满门抄斩。为尽快平息七国之乱,景帝决定放弃老师晁错。最终,晁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长安东市,被执行腰斩。

六、袁盎之死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袁盎又去做了一段时间的楚相,以稳定楚国的局势。不过,袁盎还是更习惯于京城的生活,于是,很快便告病还京了。

景帝得知以后,虽然并没有起用他,但却经常派人来向他问策,袁盎倒是乐得将自己的想法全都说出来。然而,病从口出,袁盎终究还是因为”多言“,丢掉了性命。

正直的西汉名臣袁盎,因为晁错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标签

公元前150年,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储君的位置再一次出现了空缺。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景帝的十几个儿子,全都成了朝臣们议论的焦点。然而,后宫之中,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由于对幼子梁王刘武的偏爱,窦太后竟向景帝提出,立刘武为储君的想法,即便刘武的年纪不过只比景帝小两三岁而已。事母至孝的景帝似乎也有意听从母亲的意见,开始试探臣子们的口风。

支持与反对之声皆有,景帝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恰在此时,袁盎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于是,他再一次穿戴整齐,来到宫中,直言劝谏景帝:”立储乃是大事,皇子众多,岂有立弟之理?陛下,当今之计,不但不可立梁王为储君,反而应当尽快在皇子之中确立储君人选,中止朝臣们的讨论之声。“

景帝最终听取了袁盎的意见,朝堂上的讨论之声确实很快烟消云散了。

可是,未能如愿的梁王刘武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誓报此仇不可。结果,他竟一次性派出了十余批刺客,前来刺杀袁盎。虽然第一个刺客,得知袁盎的为人以后,不但放弃了刺杀,还提醒袁盎小心戒备,但终究还是没能挽救袁盎的性命。

最终,在袁盎的家乡——安陵城外,一代名臣袁盎被梁国刺客刺杀身亡。

水言水语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古往今来,人们对袁盎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至于孰对孰错,相信各位看倌自有各自的看法。

水一白也只是表达个人的一点意见,在我看来,袁盎也许算不上无双国士,但至少也算得上光明磊落之人。而且,在他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春秋战国时儒生的风彩,他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或对或错,也只是说出心中所想,不必过分向君主妥协、向权臣屈服。

至于说袁盎与晁错的恩怨,用我们现代的话说,便是他们将工作上的分歧,带到了生活当中,以至于产生了仇恨,到了恨不得对方身死的程度。责任自然是双方的,总不能因为袁盎的意见,晁错身死,袁盎便成为了小人;倘若袁盎因晁错而死,那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晁错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1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周亚夫是怎么做到3个月就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
...因,这些藩王说是来清君侧的,他们认为君主身边出现了小人,这个小人就是强烈要求削藩的晁错。汉景帝也是急坏了,他不假思索,这事儿还不简单吗?我们把晁错杀了不就好了?因此晁错就这么
2023-06-16 17:18:00
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退兵,汉景帝为何还要杀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边小人蒙蔽,他们要清除这个小人。不久后,汉景帝做出决定,那便是诛杀晁错,可能汉景帝也觉得这样做实在不地道,并且是师出无名,所以
2022-12-25 21:19:00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正的汉景帝刘启
...此残忍的刑罚,可见,汉景帝有多么的决绝和冷酷。一代名臣就这样殒命,对于战局几乎连丝毫的作用都没有起到,唯一只能证明的,恐怕就是汉景帝的冷漠无情。据《汉书》记载,校尉邓公在事后
2024-04-10 20:43:00
被称为“无双国士”的袁盎,结局怎么样了?
...,遂与之修好,最终二人成为挚友。袁盎也被许多人称作小人,原因是晁错的死与他脱不了关系。晁错向汉景帝谏言削藩,不料却引起七国之乱,朝廷一时之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袁盎献策,
2023-02-20 22:03:00
历史上以“清君侧”为名义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伐杨国忠为名义在范阳起兵。当时的唐玄宗身边确实是有小人的,宠幸杨贵妃,把国政交给杨国忠,杨国忠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最后身边的这此小人也不是被叛军所
2023-04-30 16:15:00
揭秘中国历史上四位惨死的名臣
前言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无数名将、名臣数不胜数,他们有的忠心耿耿,有的驰骋沙场忠君报国,为自己的国家开疆拓土,立下不世战功。即便如此,虽然他们都是忠臣良将,但最终却落得一个非常悲
2024-03-02 14:08:00
他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个心狠手辣的皇帝
...管说汉景帝的很多行为都可圈可点,会被烙上心狠手辣的标签,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汉景帝为大汉王朝的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继承了汉文帝的治世理念,轻徭役,重民生,使得汉朝
2023-01-02 11:49:00
为何称汉景帝回头浪子?为何采取仁慈统治政策?
...文人对他的美化,刘启其实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皇帝,名臣周亚夫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周亚夫因为曾经反对立刘启为太子而遭致刘启的嫉恨,刘启上台后,很快就找到借口,将这个在平定七国
2023-01-30 18:34:00
平定“七国之乱”之人,为何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他仅用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拯救江山于倒悬,却被汉景帝害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结局却让后人唏嘘不已。他就是周勃的儿子,汉文帝到汉景帝时期的名将周亚夫。周亚夫的一生可以分为4个
2023-01-05 14: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