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7 10:11:00 来源:戏说三国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朝,话说这个西夏王朝也是个奇葩,在它的东边,宋朝、契丹、女真、蒙古,这些世界级别的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场,任何小国家摊上几位邻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可是西夏王朝却在这种列强环视的国际环境中,硬生生地撑了两百多年。

那么这个起源于无定河边定难五州,用大宋王朝累累白骨堆积出来的党项政权,到底有什么立身之本呢?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独特的无定河

孔子说:天地万物必有初。

那么我们就从党项人的起点开始说起吧。熟悉黄河流域跟历朝历代地图的朋友们,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印象吧,黄河不是有一个几字型大湾吗?这个大湾包围的那一块地方,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黄土高原,古代被称为河南地。

这块地方是古代农耕文明,以及草原游牧文明的重合点,既可以进行农业耕作,也可以进行游牧作业。游牧民族强大的时候,就会以这块地方作为跳板,进攻中原王朝,相反,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想要追亡逐北,也会抢占这块地方,比如秦朝的蒙恬。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七百里土地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翻看古代地图就能够发现,只有秦、西汉、唐明清这几个比较强大的王朝,才能够把这块地方纳入版图之内。

如果我们以黄土高原为标的,进行仔细的划分,在这个黄土高原的中间,有一条自东北西南走向的古代横山山脉,也就是今天的白于山,以及一系列其他小山脉的合称。

在这条分界线以南是陕北高原,农耕民族占据的优势比较大,在这条山脉以北,就是游牧民族的优势比较大。

可是这条山脉偏偏从无定河中间横插的过去,也就是说如果进行严格的区分的话,无定河流域才是真正的农耕游牧重合点,也是自古以来两个民族纠缠的最前线,所以才会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种话。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这也就意味着,无定河边的定难五州既可以选择皈依中原,也可以选择离家出走另起炉灶。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地方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区,那么中原王朝占领这里之后,直接往这里移民,经过一两代人的休养生息,马上就能够扎根。

如果汉民族能够在这里扎根有了统治基础是很难被赶走的。

可无定河流域的这种两可之态,让他在经济上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一方面他有一定的农耕基础比单纯的草原部落富裕的多,可是另一方面,他肯定比单纯的中原农业区产出少得多。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不就是因为中原农业文明的生产剩余,能够供养一只脱离生产的常备军,以及职业官僚体系吗?可无定河边的农业产出能够勉强果腹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谈得上供养常备军跟官僚体系呢。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游牧国家的出路

这就说明它脱离了中原王朝之后,也就只能勉强以游牧部落的方式存在,而不可能以国家的方式存在。游牧民族想要进化成国家形式,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道路是占据一条商业路线靠收过路费,积累剩余财产,用这些钱去养活军队跟官僚体系。

这在历史上是有成功案例的,自古以来草原上的霸主,一般都跟中原王朝的关系很恶劣。但是有一个草原霸主,就是一个特殊例外,这就是唐朝中后期在突厥灭亡之后崛起的民族。

他们就是通过控制丝绸之路做中间商,进化成了游牧商业民族,建立汗国。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直接占领一块农耕地区,同时代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就是最好的榜样。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但是第二条道路的风险很大,因为这种行为中原王朝是不能忍的,中原王朝可以容忍党项人在无定河流域称王称霸,因为这个地方物产贫瘠,中原王朝占领了这里,这里的产出都不能够供养官僚体系跟军队,那就必须要千里迢迢从后方运输物资过来。

在古代,这种运输成本是非常高的,损耗高达九成啊,再远一点的话恐怕十成都是可以的。所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占领游牧民族的领地,无论是输赢都是一笔亏本生意。

可是农耕地区那是一本万利,必须打。北宋之所以能够捏着鼻子承认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占领,那是因为实在是打不过啊,宋太宗两次北伐全国精锐损失殆尽。

这份本事西夏人肯定是没有的。所以进攻与无定河流域接壤的陕北地区,以及山西地区,都是不合算的。东边跟南边都走不通,北边是大草原,那么只能把主意打到西边。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西套平原造就西夏王朝

好巧不巧这里恰好有一块上帝的应许之地。

那么这块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又叫西套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黄河在几字形流域的时候又形成了三个河套平原,分别是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原。

由于后套平原承接了黄河的全部水流量,所以季节性泛滥严重,不适合农耕。其他两套承接了黄河的部分水流量,所以形成了塞上江南,好比游牧版图上的两颗明珠一样显眼。

前套在契丹人的手里,西套在宋朝手里,古称灵州。这是宋朝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养马基地,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所以在宋朝前期,中原骑兵其实是不怕契丹人的,宋朝王牌骑兵静塞铁骑甚至有一人五马的豪华配置。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可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坏毛病,她是一块飞地。连接这块地方跟北宋边境的,是一条叫做清水河的河流,这条河流的左边是腾格里沙漠,右边是毛乌素沙漠,两者之间,就靠着这么一条脆弱的生命线,连接在一起。

塞上江南和平时期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够给中原王朝提供马匹,可一旦遇到战争可就麻烦了。

战争期间农业生产是受到破坏的,而且战争状态比其他时候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一增一减就形成了缺口,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地方提供支援了。

虽然这种支援的消耗比较高,但是战争毕竟不是常态呀!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它不像无定河一样,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需要支援。

塞北三朝里的西夏王是怎么撑过两百多年的

我们前面说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只有清水河河道这华山一条路,这也导致敌人只要在这里守株待兔就能够断了他的支援。这就会把支援的成本急剧拉高,在宋朝的精英眼里维持对灵州的统治,成本跟定难五州是一个层次的。

那么其他中原王朝为什么能够做到对,西套平原的统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清水河两岸,当时都在那些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生命线是不受骚扰的。

宋朝时,清水河右岸毛乌素沙漠旁边就是定难五洲里头的盐州,侧翼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一句话灵州跟定难五州是绑在一起打包出售的,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

西夏可以天天骚扰灵州,把战争变成常态,于是北宋王朝主动放弃了这块地方。

西夏人得到了这块地方之后马上就把政治首都迁到了这里,开始了他鸟枪换炮的蜕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7 12: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榆林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开放
...夺战。榆林地处鄂尔多斯草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蜿蜒而过。除汉民族聚居之外,先后有匈奴、鲜卑、羌、突厥、吐谷浑、党项、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迁居于此,各民族
2024-01-05 17:05:00
...遗址长595米,宽122-213米,城内面积6.7万平方米。城外的无定河环绕而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李家崖文化是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年代处于殷墟二到三期,也就是商代后期。
2024-04-29 21:23:00
游牧民族的战马吃什么呢
...割让给契丹之后,大片优良的牧场落入契丹人手中,四百多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基本上是被游牧民族碾压的。打仗最终还是国力的较量。农耕文明的效率、稳定、产出是游牧文明所无法比拟的,只要
2024-04-28 21:49:00
古代中原王朝是如何经营游牧民族地区的?
...的难题。在中国也是如此,不过庆幸的是,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一,秦汉对匈奴的防御策略漠南和漠北,虽然属于大漠,但是自然条件却有很
2023-06-25 09:33:00
北魏孝文帝为何会推行汉化?
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华夏大地开启了一百多年的动荡。期间,北方各个内迁的游牧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割据一方,互相攻伐;而南方,虽然相对安稳,但是世家大族掣肘王朝统治,也是动
2023-06-29 10:38:00
...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中原的统一,需要十多年乃至于上百年,但是漠北的统一基本在20年内就能够实现。例如突厥在550年建立,到554年就统一了漠北,560年就征服了西
2024-04-29 21:44:00
威胁中原两千年的游牧民族,为何几乎被满清灭族?
2000多年来,我们国家历代中原王朝的最大的军事威胁,均来自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历史上更有几个汉人王朝生生被游牧民族屠灭的例子,自古以来,多少雄才大略的皇帝都解决不了来自北方的威
2023-05-13 20:33:00
古代农耕文明的中原人,为何打不过游牧民族
...血的魄力都没有,要么和亲要么岁币。大唐前面强盛了140多年,后面140年照样经常面对外敌入寇,长安都被烧了几次。 大明开国时能屡次征伐草原,是因为开国时还有大量战马,大量骑
2024-04-25 10:07:00
古代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为何要选在春季?
...大族群,他们野蛮彪悍,极具侵略性,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他们往往会趁着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屡屡入寇中原,最不济也会在边境劫掠一番。当然,中原王朝也不是软柿子,任由他们
2023-06-06 11: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