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广陵佳气帝王州
——隋炀帝与扬州的特别因缘
位于扬州蜀冈西峰之北的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于年初建成开放后,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参观游赏,借此了解流星王朝隋朝的历史文化,了解一代雄主隋炀帝的功过及其与扬州的深厚渊源。历史上,隋炀帝不仅成为列朝统治者批判、鉴戒的对象,也成为文人墨客咏叹、感怀的主题。在扬州,与之相关的龙舟、隋宫、迷楼、隋堤柳、玉钩斜、雷塘、琼花等包含独特含义的符号与事象,诗词歌赋,吟咏不衰。
■ 曾学文
泛龙舟:舳舻千里泛归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隋炀帝三下江都,所乘数千艘龙舟,大多为“扬州造”。
隋炀帝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意境优美,历来颇受称赏。他的《泛龙舟》也是名篇:“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这是他对扬州的深深眷念和真情告白,如今已刻成诗壁,立于隋炀帝陵游客中心大厅。
隋炀帝即位后,即命开通自东都往东南直达扬州的大运河,并于大业元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江都,每次都是乘坐豪华的龙舟,御舟四层,雕梁画栋,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旌旗蔽野,十分壮观。其中更有数千艘龙舟,由扬州奉旨建造,体现了隋代扬州高超的造船水平。最后一次巡幸江都前,他还写诗留别宫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可以说,建造龙舟的目的,就是乘舟去往扬州。
造龙舟巡游江都无疑将隋炀帝的奢侈荒淫发挥到了极致,也为隋朝的短命而亡埋下了祸根,后人对此给予了无情的挞伐和无尽的感慨。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家喻户晓:“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两诗中都写到了龙舟,却是从开凿运河功于万世的角度来议论,既有肯定,也有惋惜。诗人杜牧留下了不少吟咏扬州的名篇佳作,其《隋宫春》叹惜道:“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历代诗人咏运河与龙舟之作甚多,如明代张昱《邗江怀古》诗,末两句设问:“当时九庙躬辞日,肯信龙舟竟不归?”这确是一个后人无法回答的历史之问。
江都宫:台榭高明复好游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隋炀帝即位后,将江都作为陪都,以皇家规制修建的江都宫就很具有皇家气派。
隋炀帝《江都宫乐歌》有云:“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江都宫是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宫殿。晋王杨广曾任扬州总管十年,全力经营江都,隋炀帝即位后,大力提高扬州的政治地位,下诏“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将江都作为陪都,并在此大修宫殿。如唐代诗人李商隐《隋宫》诗中所说:“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江都宫又称隋宫,在城北五里蜀冈东段长阜苑内,依林傍涧,因高跨阜,随地形而建筑,有十宫: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宫内置成象殿、水精殿、流珠堂等殿宇。江都宫的建筑完全是皇家规制、皇家气派,斗井连甍,珠帘绣柱,宏伟壮观。宫中来自燕赵、吴越等地的佳丽云集,皆明眸皓齿,丰颊秀眉。城外又有显福宫、临江宫等离宫别苑。上林苑在江都宫迤北之大仪乡,又称隋苑。隋末江都宫于战乱中灰飞烟灭,唐代就其遗址建上方禅智寺,以杜牧诗句“禅智山光好墓田”而享誉于世。明代曾棨《维扬怀古》:“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太霞。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楼台处处惟荒草,风雨年年自落花。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往岁繁华的行宫殿宇今成衰草瓦砾之场,令人生怀古之情、兴亡之慨。
迷楼也是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著名建筑,堪称为谜一样的皇家宫苑。隋炀帝有一首《迷楼歌》云:“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辉。”此楼依据浙江籍工匠项升所献宫殿图营造,凡役夫数万,经岁始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复道连绵,回环四合,千门万户,极为工巧。人误入其中,终日不能出。炀帝游幸后,十分满意,对左右说:“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后人以迷楼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词文赋。苏东坡有诗句“江都楼成隋自迷”,谓迷楼竟成了谶语。宋代名将李纲作《迷楼赋》,称“维楼之制,众巧所聚。凌烟摘星,飞云宿雾”。元许有壬《迷楼赋》则反问:“伊江都之胜丽,讵一豫而一游?”明张萱有《迷楼》诗:“广陵佳气帝王州,凤舸龙舆几度游。往事最怜隋大业,东来天子幸迷楼。迷楼缥缈垂杨市,飞栋浮甍三十里。……”清代词人王士禛的《浣溪沙·红桥怀古》词以一句“绿杨城郭是扬州”而脍炙人口,而其词下阕亦名句迭出:“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迷楼后来也毁于战火。南宋贾似道守扬州,于旧址建摘星楼。明代改为“鉴楼”,取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崔桐题匾,并作《鉴楼》诗,称“楼名何事改标题,为洗隋朝旧日迷”。迷楼改为鉴楼,代表了后世对隋代历史定下的一个基调,就是隋炀帝是一个反面教材,应以此为殷鉴,吸取其教训,以免陷于迷惘,重蹈覆辙。
隋堤柳:夹岸垂杨三百里
“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杜牧的《隋堤柳》,为扬州留下了最美好的杨柳意象。
隋炀帝开运河时,命于运堤两岸遍植柳树。据《资治通鉴》记载:“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唐代传奇《开河记》更加入了文学的演绎:“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植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当时有谣言说,皇帝先植,然后百姓栽。栽种毕,隋炀帝御笔赐垂柳姓杨,因名杨柳。后人称为隋堤柳、隋柳,又名汴堤柳。巧合的是,隋家天子姓杨,隋朝被李渊的唐朝取代。隋炀帝宫人杭静有诗:“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杨花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而扬州之“扬”古亦称作“杨”,晚唐李匡乂所撰《资暇录》云:“地多白杨,故名。”扬州为水乡,自古植柳成习。唐代杜牧的诗句“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是其时真实的写照。如今,柳树已成为扬州的市树,水滨湖畔,杨柳依依,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历代以隋堤柳为题材创作的诗词不可胜计。白居易的《隋堤柳》久负盛名:“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诗人作此诗旨在“悯亡国也”,而将隋柳直称为“亡国树”,只能说柳树与琼花一样,同受了不白之冤。杜牧《隋堤柳》诗云:“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回归了垂柳本来的美好意象。罗隐也有一首《隋堤柳》:“夹路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春风未借宣华意,犹费工夫长绿条。”明文征明《过扬州登平山堂》:“江左繁华隋柳尽,淮南形胜蜀冈长。”诗中用的是隋柳的名称。而以“汴堤柳”作诗题者亦不在少数。
玉钩斜:玉钩斜畔泣婵娟
玉钩斜应与隋炀帝携宫女赏月有关,但此后玉钩斜却充满凄凉、哀婉、幽怨的色彩。
玉钩斜是扬州一个特别的地名,旧方志及地理志书语焉不详,只是说在吴公台下,为隋炀帝葬宫人处。按吴公台在府城西北四里,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打竟陵王诞时所筑的弩台,陈将吴明彻与北齐军攻战于此,增筑之,因而得名。隋炀帝死后,其部将将其改葬,也选在该处。何谓玉钩斜?按字面意思,玉钩古人一般指称新月,李白咏月诗中就有“青天悬玉钩”句,关汉卿戏曲中也有“珠帘簌,玉钩弯,纱窗静,绿闺闲”之言。玉钩斜显然也有斜月的含义,则此处应与隋炀帝携宫女赏月有关,是他们经常游乐的地方,有宫人不幸去世,即葬于此。隋炀帝即位后三次下扬州,随行宫女众多,唐代诗人许浑称“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在扬州居住时间既久,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后来唐宪宗元和中,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于扬州城西南见新月如钩,顿起幽思,曾建有玉钩亭。不过此亭单纯是风雅的赏月处所,与玉钩斜的凄凉、哀婉、幽怨,其义完全不同。
故国青山,美人黄土,足堪凭吊。清人咏怀玉钩斜的诗句尤其多。清初吴伟业《扬州》诗云:“拨尽琵琶马上弦,玉钩斜畔泣婵娟。紫驼人去琼花院,青冢魂归锦缆船。荳蔻梢头春十二,茱萸湾口路三千。隋堤璧月珠帘梦,小杜曾游记昔年。”诗人对扬州的掌故十分熟悉,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发。驻足玉钩斜畔,为隋宫的美人而伤心落泪,更是慨叹一代帝王埋葬在此。扬州诗人吴绮《扬州柳枝词》:“玉钩斜畔草萧萧,剩有新妆倚画桡。”玉钩斜畔荒草丛生,今夕之感顿生。汪琬的诗名就叫《玉钩斜》:“月观凄凉罢歌舞,三千艳质埋荒楚。宝钿罗帔半随身,踏作吴公台下土。春江如故锦帆非,露叶风条积渐稀。萧娘行雨知何处,惟见横塘蛱蜨飞。”写出了宫女的悲凉结局,寄寓无尽的兴亡之感。不过隋炀帝被弑身亡后,自己都只能由皇后草草安葬,其他宫女被杀后不大可能再埋葬到玉钩斜。
琼花辩:莫将诗句重相诬
“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被宋人盛赞的琼花,不知何时被附着上了与隋炀帝相关的传奇色彩。
琼花是扬州绝无仅有的花卉,以洁白无瑕、坚贞不屈而为人称道,宋代被赞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历代歌咏、吟诵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今已与芍药并列为扬州市花。可是,唐宋以后,有心之人或无聊文人,为丑化诋毁隋炀帝,造出了炀帝下扬州是为看琼花的谣言,市井流传,以讹传讹,甚而将隋亡归咎于此花,使得琼花无辜受到牵连,蒙受耻辱。唐人吴融《隋堤》即讥讽炀帝:“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明代画家王冕的《过扬州》中亦有句:“琼花香委神仙佩,杨柳风闲帝子舟。”聂大年《过扬州》则云:“锦帆三月下江都,试问琼花尚有无。”程敏政也说:“贪看江都第一春,龙舟元不为东巡。”诗中都将琼花与隋炀帝牵扯在了一起。
明嘉靖时,扬州人曹璿对此作了严谨的辩论,他在所辑《琼花集》前序中说:“吾扬琼花,世传海内一本,信矣。今花久枯悴,骚人墨士,各以传闻为据,或谓即玉蕊,或谓即聚八仙,或谓汉前已有此花,或谓隋炀帝以观花来幸江都,以余考之,皆非也。”琼花著名,实始于宋代,隋唐时期,琼花之名,不见史籍,连专门记述隋炀帝与江都遗事的《南部烟花记》等书中也不见蛛丝马迹。地方志中最早记载琼花的南宋《宝祐维扬志》,收录咏琼花之诗篇,最早的是北宋初年曾任扬州知府的王禹偁,毫不涉及隋代故实。南宋时,元人郝经曾被囚禁于真州十六年,熟谙扬州掌故,他写了一首琼花诗:“淮南江北春三月,天上人间玉一株。有地欲移移不得,见花方落落还无。冰蕤腻碧开香雪,金粟衔黄簇蕊珠。闻说隋家自亡国,莫将诗句重相诬。”可谓明白无误地为琼花平了反。
今隋炀帝陵公园没有琼花的元素,体现了对史料取舍的严谨,不过,为了增加历史的传奇性与旅游的趣味性,在介绍隋炀帝史事时,稍稍穿插琼花的故事,倒也无妨。
雷塘土:只换雷塘数亩田
扬州的地方志旧志均记载隋炀帝墓在郡城西北雷塘之侧。自唐代以后,凭吊咏怀雷塘的作品异常丰富。
雷塘,在扬州府城西北,今淮泗一带,西汉时称为雷陂,江都王刘建曾在此乘船游嬉,以淹死随从为乐。其后吴王刘濞还在此建有钓台。雷塘有上雷塘、下雷塘之分,与三国时魏国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的陈公塘等合称五塘,是扬州一处著名的水利工程。江都宫距此不远,因而隋炀帝常携宫人随扈过来冶游,据说这里的农人耕地时,有时会发现宫人遗失的钗簪等饰物。意想不到的是,后来雷塘会因埋葬隋炀帝而暴得大名,为世人所知。隋炀帝被叛将弑杀后,萧后和宫人草草将他埋葬在宫内之流珠堂,未久隋朝原任江都太守陈稜改葬于吴公台,唐平江南之后,武德五年,唐高祖令改葬于雷塘。扬州的地方志旧志均记载隋炀帝墓在郡城西北雷塘之侧。
自唐代以后,文人们对于雄才大略的隋炀帝被弑身亡及草草埋葬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凭吊咏怀雷塘的作品异常丰富。最著名的是晚唐诗人罗隐的《炀帝陵》:“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二十岁的晋王杨广被命统帅五十余万大军,南下灭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继位后,年号就是大业。如此辉煌的功业,最后惨死江都,草率葬于雷塘,属实让人唏嘘慨叹。杜牧的《扬州》诗,知名度也很高,其一云:“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明人刘弇《雷塘》诗说:“雷塘一掬土,仅足掩冠履。行人为伤心,清泪堕如水。”清代彭孙遹《雷塘》诗:“杨柳行宫汴水秋,如云殿脚下龙舟。可怜疏凿三千里,占得雷塘一曲流。”孙自成诗有句:“伤心十里雷塘路,每到春来葬落红。”邑人史申义《雷塘》诗亦有句云:“可知梦是江都好,另占雷塘数亩田。”雷塘田,雷塘土,雷塘水,雷塘路,都是对至高无上的大隋天子只能薄葬于雷塘一隅的命运的慨叹。
除了历代正史如《隋书》《北史》《资治通鉴》,以及大量的诗词文赋、地方志书之外,古代专门描写隋炀帝与扬州关系的书籍也有不少。比如隋代诸葛颍的《炀帝幸江都道里记》,唐人杜宝的《大业拾遗录》,旧题唐颜师古所撰《大业拾遗记》(又名《南部烟花录》),以及不著撰人的《迷楼记》等等,其中有不少演绎铺陈的成分,不可尽信。
隋炀帝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显著的,雄才大略,才华横溢,锐意进取,文治武功,是他留给后世的正面形象;而好大喜功,征伐无度,不惜民力,骄奢淫逸,则是他广受诟病的负面形象。无论如何,隋炀帝对扬州的喜爱和功绩,确是实实在在,无可争辩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