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9 20:46:00 来源:戏说三国

善待陈理,这是朱元璋团队的智囊们,想出最好的结果。

如果把朱元璋放过陈理这件事单纯归结为他“心善”,那么这就是对朱元璋这位布衣皇帝最大的误解,朱元璋能击败各路诸侯,问鼎天下,靠的可不是心善,而是心思缜密、步步为营,因为平民的创业向来如此,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

陈理是何人?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他是朱元璋头号大敌陈友谅的儿子。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终极对决”:鄱阳湖一战,本就是朱元璋团队放手一搏的决策,此战之前,陈友谅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假若败了,那么就是朱元璋退出历史舞台,去高丽吃泡菜的可能就是他儿子朱标,但按照陈友谅团队的性格,朱元璋的儿子可能没有活路。

而所幸的是,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胜了,陈友谅的水师确实够多,正面战场碾压了朱元璋的水师,但陈友谅的局势是完完全全复刻了当年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局势,既然曹操都能被风火所败,陈友谅为何不行?

凡以弱胜强之战,总有惊艳称奇之处,陈友谅的水师大军被火烧得溃败,陈友谅不幸中箭身亡。

陈友谅阵亡,这仗就算是结束了,但陈友谅死了,就代表着他们一系列威胁不存在了吗,就代表着陈理一定能被善待了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陈友谅死后,他的政权还剩下哪些人?陈汉政权开国时,陈友谅以结拜兄弟张定边为太尉,结拜兄弟张必先为丞相,神算邹普胜为太师,他的长子陈善儿为太子,次子陈理并没有什么特殊职位,就是个普通的皇帝儿子。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而鄱阳湖一战,除了陈友谅战死,陈善儿被抓,其余的核心人物,一个没有折损,特别是勇将张定边,这可是一个让常遇春都不敢硬杠的猛人,要说忌惮,朱元璋最忌惮的就是张定边。

其实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就遭到了张定边的“致命威胁”,因为张定边很清楚地知道,擒贼先擒王,所以他就在万军中直取朱元璋,所幸的是朱元璋的勇将常遇春射箭击退了张定边。上急遣舟援达,达力战敌乃退,友谅骁将張定边奋前欲犯上舟舟适膠浅我军格鬪定边不能近,遇春从旁射中定边。——《太祖高皇帝实录》

假如朱元璋被张定边所擒或者杀死,那么朱元璋的大军也将军心涣散,正所谓树倒猢狲散,而陈友谅被杀后,陈汉大军溃败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同样的,难道陈友谅被杀后,就等于陈汉大军被杀了吗?

事实上,张定边带着陈理还有残兵败将撤离了,他们迅速退到了武昌,立了年仅十三岁的陈理为新皇帝,所以此时的陈理,根本就是一个“吉祥物”,是张定边为了遵守和陈友谅的兄弟承诺,这才保住了陈理,即便张定边不想夺陈理的权,十几岁的陈理能够成熟执政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陈友谅死后,张定边才是陈汉的第一号人物,对于朱元璋来说,大敌仍然当前。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所以朱元璋乘胜追击,进攻武昌,试图打下武昌,可事实就是,张定边守城,朱元璋拿不下。上命李善長、邓愈留守建康,复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陈理于武昌。

张定边保卫武昌有所建树,意味着陈汉政权此时根本就没有垮台,只是因为陈友谅这个“头子”被杀了,人心一定程度溃散罢了,但是将士和文武百官实打实还站在这里,这些人一旦被逼急了,反扑朱元璋,朱元璋自问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除此之外,张定边还有“援军”,那就是张必先。

其实张必先此人可以说是张定边、陈理的“人生转折点”,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武昌的张定边在某一天的半夜给在外的张必先发信“求援”,张必先带着军队立即杀向武昌:至武昌督兵攻城,先是陈理太尉张定边见事急浅,遣卒夜由观音阁縋城走岳州告其丞相張必先使入援。——《太祖高皇帝实录》

张必先的部队其实人数并不少,张必先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泼张”,这形容他打仗时很是疯狂,让人忌惮,而张必先带着张定边的希望而来,谁知道却中了常遇春的阻击,被常遇春带着五千精锐击败,要注意的是,常遇春打的也是张必先出其不意,如果张必先和张定边“合兵”,朱元璋也未必好受。至是必先引兵至去城二十里军于洪山,上命常遇春率精锐五千乘其众未集击之,敌兵大败,遂擒必先。必先骁勇善战,人号为“泼张”,城中倚以为重。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那么按照张定边在陈友谅被杀后的表现,张必先理应也顽强抵抗,悍不畏死,其实陈汉政权一直都是靠一股子气,如果张定边和张必先能够在最后关头沉住气,未必不能鼓动众人,可谁知道,张必先“投降”了,还劝降张定边,这让在武昌城中的张定边气得说不出话来。

因为张必先的劝降,本质就是“阳谋”。

此时的陈汉大臣们就是处在一个心灰意冷的阶段,他们左右踌躇,是投降还是死战,这个时候张定边和张必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而张必先带头“投降”,等于是给了这些大臣们一个充分的理由,假如张定边不投降,那么可能会上演“众叛亲离”的惨案,历史上把拒绝投降的将领杀了献城的典故并不少。张必先这样做对不对,很难评说,或许张必先知道自己被抓后,陈汉已经无力回天,为了保全张定边、陈理,投降是最好的结果,他的争议只在于不够忠勇罢了,并不是叛徒。

但即便是投降,也不是一边倒的投降,这是一场“谈判”,一场“交接仪式”。

对于朱元璋的智囊团们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首先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去处理陈友谅手下的这批官员和将士,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其次是遣散,除非很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坑杀,但是白起、项羽之事又还有多少人敢做,最后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其次,如何处理陈理,陈理看似只是一个孩子,但他是张定边和张必先肯定要保的人,输了就是输了,陈友谅被杀,陈善儿被抓,这已经足够支付代价了,如果还要杀陈理,那么这群人怎么可能相信朱元璋不会对他们动手?

如果要翻脸,朱元璋等人一样是吃不了兜着走。

还是那个原因,比朱元璋强了很多的陈友谅,即便是失败了一次,也不可能输得太严重,老虎虽病,余威犹在。

因此朱元璋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去谈判,而罗复仁和朱元璋的对话中,就点名了罗复仁要“保下”陈理: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明史·罗复仁传》

罗复仁此时已经是朱元璋的臣子了,但是罗复仁仍然不避讳地说到,如果朱元璋能答应给予陈理“富贵”的诺言,并且以后不反悔,那么罗复仁就算被杀,也是死而无憾了。

什么死而无憾的场面话不是重点,重点是罗复仁的态度,本质上就是陈汉政权的态度。

要我们投降,可以,但一定要善待陈理。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再说透彻点,陈理的下场就是朱元璋面对陈汉政权的一个态度,朱元璋是能够劝降这群人,甚至还化为己用,还是得罪这群人,再次火拼,就看朱元璋的对策,显然,朱元璋并不莽撞,他选择了前者。

而且陈理才多大,说他造反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张定边等人也只是为了给陈友谅一个交代罢了,厚待陈理根本就不是问题,于是这场交接就这么结束了,罗复仁进入城中详谈,陈理不久后出城投降,朱元璋连连安抚陈理,承诺给予陈理以及陈友谅的亲族富贵。

朱元璋首先给了陈理一个“大礼”,那就是让陈理回到应天府中,随便挑自己喜欢的宝物,随后将陈理封为了“归德侯”。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

而除了陈理以外,陈友谅的父亲、兄弟都还在世,朱元璋也纷纷给他们封侯,保证了他们的富贵,遵守了不杀他们的承诺,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也在这些人之中,他被封为“承恩侯”,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仁此时已经去世了,朱元璋也很体面地和他追封“康山王”: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追封为王,这就体现出了朱元璋的真诚,并且让陈友谅的兄弟陈友贵负责祭祀,这就相当于给陈家建了一个“宗祠”,朱元璋负责他们宗祠的延续,做完了这一切,陈汉才算是彻底平定。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做得这么到位呢?

原因还是在张定边、张必先、邹普胜等人身上。

这三人在陈理投降后去了哪里,是投到了朱元璋的手下,还是被杀了,又或者是隐姓埋名,除了邹普胜以外,正史没有给出答案,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这些人卸甲归田了。

但是卸甲归田就意味着没有威胁了吗,朱元璋都不敢做这个保证,朱元璋让他们“退”,用的是大义,那么一旦违背大义,他们一样会卷土重来,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反驳他们造反,所以这就是一种“博弈”,一种制衡,朱元璋要做的,就是信守对罗复仁的承诺,不能改变对陈理的好。

比如邹普胜,他在陈汉灭亡后,就开始南下潮州,他化名“何野云”,因为精通玄术和卦术,最终在潮州扬名,在潮州的名声丝毫不输给刘伯温,民间将他称为龙爷、龙尾爷、仙师等等尊称。

而邹普胜在临终之前,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我本汉室一丈夫,鏖战异族驱北胡。鄱阳一战失首领,埋名匿姓来于斯。

邹普胜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他们才是“驱北胡”的先驱者,而在鄱阳湖一战中失去了首领陈友谅,这才隐姓埋名来到这里,可事实上,这种“隐姓埋名”,本质就不是隐姓埋名,一个在南方闯荡出“仙师”名号的人,能是简单人物吗,朱元璋能够不忌惮这个人吗?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同理,张定边、张必先还有一众陈友谅的忠臣、他们都是一种类似于“监视者”的存在,假如陈理被朱元璋杀了,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即便真的做不了什么,但朱元璋又会放心吗,那不如干脆地遵守诺言。

不过张定边和张必先等人对朱元璋的“威慑”也不是很长时间的,直到朱元璋拿下张士诚,后来逐渐吞并天下后,张定边这些人的威慑就不存在了,而随着陈理慢慢长大,朱元璋面对陈理也确实是有些“尴尬”,于是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外放”陈理到高丽: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

外放陈理的理由是,朱元璋认为陈理还是个小孩子,他唯恐陈理会被人“蛊惑”,然后对朱元璋的恩情有所误解,那么为了安全起见,朱元璋就要将陈理放到“远方”,也就是高丽,跟陈理一起去高丽的还有明玉珍的儿子明升,这等于是把仇敌的后人都一同给“打包送走”了。

到了洪武五年,天下大局已定,没有人会对朱元璋这种行为说什么,即便是张定边等人也挑不出毛病,毕竟朱元璋根本没废掉陈理的爵位,而且还给予他优渥的生活。

只不过将陈理放到高丽吃泡菜,本质上跟流放并无太大的区别。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而陈理过得到底好不好,唯有李氏朝鲜的史书有所记载,陈理到了高丽后,被封为“陈王”,看似名头唬人,可李朝太宗对陈理根本没有给予“陈王”该有的待遇,比如永乐元年的时候,他只是给了陈理一个婢女和一些米豆,后来又给了几石米和几瓶酒,陈理过得十分清贫。

陈理在永乐六年去世,他的儿子陈明善继承了父亲的“苦难”,后来也没有生下孩子,陈理这一脉就此断绝了。

所以朱元璋对陈理的“善待”,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是无期限、无条件的,因此不能说朱元璋放过陈理纯粹是仁慈。

假如真的仁慈,陈理的结局,也不会变得如此荒凉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疑心重的朱元璋,为何如此善待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这个少年,之所以能够被朱元璋封侯,倒不是说他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而是因为,他爹实在是很厉害。这个少年,名叫陈理。说起陈理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都没听说过,但提到他老爹的话,估计
2023-02-25 17:03:00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当他在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建立江山后。他觉得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功臣们,都是有威胁的人,因此对他们非常忌惮。为此,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杀了六万多人。在
2023-08-19 06:39:00
朱元璋曾经降服两个少年皇帝,他们都是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内心变的愈发不安起来,除了对身边的功臣元勋心怀戒备之外,还对两个降服的“少年皇帝”动了心思。这两个少年皇帝,一个是陈理,一个是明升。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1363
2023-06-16 11:47:00
陈友谅鄱阳湖战死,陈理被贬高丽
当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最后陈友谅是中箭身亡。而陈理和陈善儿都是陈友谅去的儿子,其中陈善儿是大儿子,在鄱阳湖大战中被捕。不过陈理稍微幸运一点,被当时陈友谅的太尉救走。随后
2023-04-25 10:25:00
陈友谅:权谋之路的兴衰与悲剧终结
陈友谅这个人做事不讲究,也没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为急着称王,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干死在了鄱阳湖之上。陈友谅不地道?做事不讲究?怎么死的?陈友谅本来姓谢,因为他的父亲入赘到了陈家
2024-05-06 20:23:00
亡国皇帝流亡记:陈理被朱元璋放逐朝鲜的传奇经历
...混战之后,南方很快有几个大势力脱颖而出。以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为首的几大势力,经过一场混战之后,逐渐兼并了各自周围的小势力,彻底瓜分了整个南方。 到了这个时候,这
2024-02-22 20:23:00
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兵败身亡,他的儿子陈理后来怎样了?
...洪都的时候,他没想过,他会再也回不来。1363年九月,朱元璋班师回朝,论功行赏,赐予常遇春,廖永忠等人田地,并且按照战功,赏赐诸多将士们金银等财物。这里提一句廖永忠,在鄱阳湖
2023-05-12 08:54:00
陈友谅: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与皇帝之路
...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洪秀全以及同时期的朱元璋差不多,出生于底层社会,但从小生活的环境要比朱元璋好得多。陈友谅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父亲和爷
2023-09-17 15:14:00
...政权,夏开熙四年(1370年)秋逝世。在明玉珍没有死之前跟朱元璋就通信交好,不过没有归顺的打算,大概想学刘备,托孤给刘桢,可惜刘桢也比他多活了五年,明玉珍的儿子当时才15岁,
2024-04-24 19: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