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9 20:46:00 来源:戏说三国

善待陈理,这是朱元璋团队的智囊们,想出最好的结果。

如果把朱元璋放过陈理这件事单纯归结为他“心善”,那么这就是对朱元璋这位布衣皇帝最大的误解,朱元璋能击败各路诸侯,问鼎天下,靠的可不是心善,而是心思缜密、步步为营,因为平民的创业向来如此,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

陈理是何人?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他是朱元璋头号大敌陈友谅的儿子。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终极对决”:鄱阳湖一战,本就是朱元璋团队放手一搏的决策,此战之前,陈友谅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假若败了,那么就是朱元璋退出历史舞台,去高丽吃泡菜的可能就是他儿子朱标,但按照陈友谅团队的性格,朱元璋的儿子可能没有活路。

而所幸的是,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胜了,陈友谅的水师确实够多,正面战场碾压了朱元璋的水师,但陈友谅的局势是完完全全复刻了当年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局势,既然曹操都能被风火所败,陈友谅为何不行?

凡以弱胜强之战,总有惊艳称奇之处,陈友谅的水师大军被火烧得溃败,陈友谅不幸中箭身亡。

陈友谅阵亡,这仗就算是结束了,但陈友谅死了,就代表着他们一系列威胁不存在了吗,就代表着陈理一定能被善待了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陈友谅死后,他的政权还剩下哪些人?陈汉政权开国时,陈友谅以结拜兄弟张定边为太尉,结拜兄弟张必先为丞相,神算邹普胜为太师,他的长子陈善儿为太子,次子陈理并没有什么特殊职位,就是个普通的皇帝儿子。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而鄱阳湖一战,除了陈友谅战死,陈善儿被抓,其余的核心人物,一个没有折损,特别是勇将张定边,这可是一个让常遇春都不敢硬杠的猛人,要说忌惮,朱元璋最忌惮的就是张定边。

其实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就遭到了张定边的“致命威胁”,因为张定边很清楚地知道,擒贼先擒王,所以他就在万军中直取朱元璋,所幸的是朱元璋的勇将常遇春射箭击退了张定边。上急遣舟援达,达力战敌乃退,友谅骁将張定边奋前欲犯上舟舟适膠浅我军格鬪定边不能近,遇春从旁射中定边。——《太祖高皇帝实录》

假如朱元璋被张定边所擒或者杀死,那么朱元璋的大军也将军心涣散,正所谓树倒猢狲散,而陈友谅被杀后,陈汉大军溃败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同样的,难道陈友谅被杀后,就等于陈汉大军被杀了吗?

事实上,张定边带着陈理还有残兵败将撤离了,他们迅速退到了武昌,立了年仅十三岁的陈理为新皇帝,所以此时的陈理,根本就是一个“吉祥物”,是张定边为了遵守和陈友谅的兄弟承诺,这才保住了陈理,即便张定边不想夺陈理的权,十几岁的陈理能够成熟执政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陈友谅死后,张定边才是陈汉的第一号人物,对于朱元璋来说,大敌仍然当前。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所以朱元璋乘胜追击,进攻武昌,试图打下武昌,可事实就是,张定边守城,朱元璋拿不下。上命李善長、邓愈留守建康,复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陈理于武昌。

张定边保卫武昌有所建树,意味着陈汉政权此时根本就没有垮台,只是因为陈友谅这个“头子”被杀了,人心一定程度溃散罢了,但是将士和文武百官实打实还站在这里,这些人一旦被逼急了,反扑朱元璋,朱元璋自问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除此之外,张定边还有“援军”,那就是张必先。

其实张必先此人可以说是张定边、陈理的“人生转折点”,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武昌的张定边在某一天的半夜给在外的张必先发信“求援”,张必先带着军队立即杀向武昌:至武昌督兵攻城,先是陈理太尉张定边见事急浅,遣卒夜由观音阁縋城走岳州告其丞相張必先使入援。——《太祖高皇帝实录》

张必先的部队其实人数并不少,张必先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泼张”,这形容他打仗时很是疯狂,让人忌惮,而张必先带着张定边的希望而来,谁知道却中了常遇春的阻击,被常遇春带着五千精锐击败,要注意的是,常遇春打的也是张必先出其不意,如果张必先和张定边“合兵”,朱元璋也未必好受。至是必先引兵至去城二十里军于洪山,上命常遇春率精锐五千乘其众未集击之,敌兵大败,遂擒必先。必先骁勇善战,人号为“泼张”,城中倚以为重。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那么按照张定边在陈友谅被杀后的表现,张必先理应也顽强抵抗,悍不畏死,其实陈汉政权一直都是靠一股子气,如果张定边和张必先能够在最后关头沉住气,未必不能鼓动众人,可谁知道,张必先“投降”了,还劝降张定边,这让在武昌城中的张定边气得说不出话来。

因为张必先的劝降,本质就是“阳谋”。

此时的陈汉大臣们就是处在一个心灰意冷的阶段,他们左右踌躇,是投降还是死战,这个时候张定边和张必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而张必先带头“投降”,等于是给了这些大臣们一个充分的理由,假如张定边不投降,那么可能会上演“众叛亲离”的惨案,历史上把拒绝投降的将领杀了献城的典故并不少。张必先这样做对不对,很难评说,或许张必先知道自己被抓后,陈汉已经无力回天,为了保全张定边、陈理,投降是最好的结果,他的争议只在于不够忠勇罢了,并不是叛徒。

但即便是投降,也不是一边倒的投降,这是一场“谈判”,一场“交接仪式”。

对于朱元璋的智囊团们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首先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去处理陈友谅手下的这批官员和将士,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其次是遣散,除非很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坑杀,但是白起、项羽之事又还有多少人敢做,最后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其次,如何处理陈理,陈理看似只是一个孩子,但他是张定边和张必先肯定要保的人,输了就是输了,陈友谅被杀,陈善儿被抓,这已经足够支付代价了,如果还要杀陈理,那么这群人怎么可能相信朱元璋不会对他们动手?

如果要翻脸,朱元璋等人一样是吃不了兜着走。

还是那个原因,比朱元璋强了很多的陈友谅,即便是失败了一次,也不可能输得太严重,老虎虽病,余威犹在。

因此朱元璋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去谈判,而罗复仁和朱元璋的对话中,就点名了罗复仁要“保下”陈理: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明史·罗复仁传》

罗复仁此时已经是朱元璋的臣子了,但是罗复仁仍然不避讳地说到,如果朱元璋能答应给予陈理“富贵”的诺言,并且以后不反悔,那么罗复仁就算被杀,也是死而无憾了。

什么死而无憾的场面话不是重点,重点是罗复仁的态度,本质上就是陈汉政权的态度。

要我们投降,可以,但一定要善待陈理。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再说透彻点,陈理的下场就是朱元璋面对陈汉政权的一个态度,朱元璋是能够劝降这群人,甚至还化为己用,还是得罪这群人,再次火拼,就看朱元璋的对策,显然,朱元璋并不莽撞,他选择了前者。

而且陈理才多大,说他造反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张定边等人也只是为了给陈友谅一个交代罢了,厚待陈理根本就不是问题,于是这场交接就这么结束了,罗复仁进入城中详谈,陈理不久后出城投降,朱元璋连连安抚陈理,承诺给予陈理以及陈友谅的亲族富贵。

朱元璋首先给了陈理一个“大礼”,那就是让陈理回到应天府中,随便挑自己喜欢的宝物,随后将陈理封为了“归德侯”。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

而除了陈理以外,陈友谅的父亲、兄弟都还在世,朱元璋也纷纷给他们封侯,保证了他们的富贵,遵守了不杀他们的承诺,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也在这些人之中,他被封为“承恩侯”,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仁此时已经去世了,朱元璋也很体面地和他追封“康山王”: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追封为王,这就体现出了朱元璋的真诚,并且让陈友谅的兄弟陈友贵负责祭祀,这就相当于给陈家建了一个“宗祠”,朱元璋负责他们宗祠的延续,做完了这一切,陈汉才算是彻底平定。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做得这么到位呢?

原因还是在张定边、张必先、邹普胜等人身上。

这三人在陈理投降后去了哪里,是投到了朱元璋的手下,还是被杀了,又或者是隐姓埋名,除了邹普胜以外,正史没有给出答案,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这些人卸甲归田了。

但是卸甲归田就意味着没有威胁了吗,朱元璋都不敢做这个保证,朱元璋让他们“退”,用的是大义,那么一旦违背大义,他们一样会卷土重来,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反驳他们造反,所以这就是一种“博弈”,一种制衡,朱元璋要做的,就是信守对罗复仁的承诺,不能改变对陈理的好。

比如邹普胜,他在陈汉灭亡后,就开始南下潮州,他化名“何野云”,因为精通玄术和卦术,最终在潮州扬名,在潮州的名声丝毫不输给刘伯温,民间将他称为龙爷、龙尾爷、仙师等等尊称。

而邹普胜在临终之前,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我本汉室一丈夫,鏖战异族驱北胡。鄱阳一战失首领,埋名匿姓来于斯。

邹普胜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他们才是“驱北胡”的先驱者,而在鄱阳湖一战中失去了首领陈友谅,这才隐姓埋名来到这里,可事实上,这种“隐姓埋名”,本质就不是隐姓埋名,一个在南方闯荡出“仙师”名号的人,能是简单人物吗,朱元璋能够不忌惮这个人吗?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同理,张定边、张必先还有一众陈友谅的忠臣、他们都是一种类似于“监视者”的存在,假如陈理被朱元璋杀了,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即便真的做不了什么,但朱元璋又会放心吗,那不如干脆地遵守诺言。

不过张定边和张必先等人对朱元璋的“威慑”也不是很长时间的,直到朱元璋拿下张士诚,后来逐渐吞并天下后,张定边这些人的威慑就不存在了,而随着陈理慢慢长大,朱元璋面对陈理也确实是有些“尴尬”,于是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外放”陈理到高丽: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

外放陈理的理由是,朱元璋认为陈理还是个小孩子,他唯恐陈理会被人“蛊惑”,然后对朱元璋的恩情有所误解,那么为了安全起见,朱元璋就要将陈理放到“远方”,也就是高丽,跟陈理一起去高丽的还有明玉珍的儿子明升,这等于是把仇敌的后人都一同给“打包送走”了。

到了洪武五年,天下大局已定,没有人会对朱元璋这种行为说什么,即便是张定边等人也挑不出毛病,毕竟朱元璋根本没废掉陈理的爵位,而且还给予他优渥的生活。

只不过将陈理放到高丽吃泡菜,本质上跟流放并无太大的区别。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了陈友谅之子斩草除根,反而送他去高丽?

而陈理过得到底好不好,唯有李氏朝鲜的史书有所记载,陈理到了高丽后,被封为“陈王”,看似名头唬人,可李朝太宗对陈理根本没有给予“陈王”该有的待遇,比如永乐元年的时候,他只是给了陈理一个婢女和一些米豆,后来又给了几石米和几瓶酒,陈理过得十分清贫。

陈理在永乐六年去世,他的儿子陈明善继承了父亲的“苦难”,后来也没有生下孩子,陈理这一脉就此断绝了。

所以朱元璋对陈理的“善待”,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是无期限、无条件的,因此不能说朱元璋放过陈理纯粹是仁慈。

假如真的仁慈,陈理的结局,也不会变得如此荒凉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疑心重的朱元璋,为何如此善待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这个少年,之所以能够被朱元璋封侯,倒不是说他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而是因为,他爹实在是很厉害。这个少年,名叫陈理。说起陈理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都没听说过,但提到他老爹的话,估计
2023-02-25 17:03:00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当他在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建立江山后。他觉得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功臣们,都是有威胁的人,因此对他们非常忌惮。为此,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杀了六万多人。在
2023-08-19 06:39:00
朱元璋曾经降服两个少年皇帝,他们都是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内心变的愈发不安起来,除了对身边的功臣元勋心怀戒备之外,还对两个降服的“少年皇帝”动了心思。这两个少年皇帝,一个是陈理,一个是明升。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1363
2023-06-16 11:47:00
陈友谅鄱阳湖战死,陈理被贬高丽
当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最后陈友谅是中箭身亡。而陈理和陈善儿都是陈友谅去的儿子,其中陈善儿是大儿子,在鄱阳湖大战中被捕。不过陈理稍微幸运一点,被当时陈友谅的太尉救走。随后
2023-04-25 10:25:00
陈友谅:权谋之路的兴衰与悲剧终结
陈友谅这个人做事不讲究,也没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为急着称王,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干死在了鄱阳湖之上。陈友谅不地道?做事不讲究?怎么死的?陈友谅本来姓谢,因为他的父亲入赘到了陈家
2024-05-06 20:23:00
亡国皇帝流亡记:陈理被朱元璋放逐朝鲜的传奇经历
...混战之后,南方很快有几个大势力脱颖而出。以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为首的几大势力,经过一场混战之后,逐渐兼并了各自周围的小势力,彻底瓜分了整个南方。 到了这个时候,这
2024-02-22 20:23:00
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兵败身亡,他的儿子陈理后来怎样了?
...洪都的时候,他没想过,他会再也回不来。1363年九月,朱元璋班师回朝,论功行赏,赐予常遇春,廖永忠等人田地,并且按照战功,赏赐诸多将士们金银等财物。这里提一句廖永忠,在鄱阳湖
2023-05-12 08:54:00
陈友谅: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与皇帝之路
...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洪秀全以及同时期的朱元璋差不多,出生于底层社会,但从小生活的环境要比朱元璋好得多。陈友谅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父亲和爷
2023-09-17 15:14:00
...政权,夏开熙四年(1370年)秋逝世。在明玉珍没有死之前跟朱元璋就通信交好,不过没有归顺的打算,大概想学刘备,托孤给刘桢,可惜刘桢也比他多活了五年,明玉珍的儿子当时才15岁,
2024-04-24 19: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