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600公顷玉米地的防旱减涝秘诀
本报记者 张欣禹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宽窄行交错种植的玉米,抗旱防涝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张欣禹 摄
19日,在经历过一场急雨后,农田里翻起葱郁的绿浪,玉米根部泥土的痕迹和土壤黏稠状态成了检验土壤吸水和流失的标尺。榆树市大川合作社负责人孙大川来到地头察看情况,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的作用一目了然:土壤油亮,不干不湿,一抓一捏,双手没有留下灰尘,却变得滋润了起来。
玉米进入灌浆充实期,也是最需要水分的时候,几场夏雨来得正是时候,此时孙大川并没有因为好雨水冲昏头脑,更不怕台风或频繁的降雨。一手防旱一手减涝是合作社为600公顷土地制定的计划,而坚持了近10年的保护性耕作和科学的种植施肥方法,让合作社有了面对多变天气的底气。
“秸秆全量还田后,覆盖在土地表层的秸秆不仅能腐熟还田增加肥力,还能延缓雨水冲刷和渗透。”孙大川告诉记者,这时候就能看出保护性耕作的好处了,采用这种技术,耕地土壤颗粒间隙更大,透气性好,即使有土随着雨水渗入,也不用担心这些土没地方去,更不用担心土壤板结。
在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中,苗期深松是一个关键环节。使用秸秆全量还田和苗期深松后,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明显,孙大川初步估算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减少土壤流失80%。
远看整片土地,宽窄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就像用精密机器组装的梳子——合作社通过调整种植间距,使作物之间的风力减弱。
“在施肥时,我们将肥料分别往玉米根部左下角与右下角放入,互不影响营养吸收。”孙大川翻出还在做试验田时的根系照片,只见窄间距两株玉米根系“十指紧扣”,缠绕在一起。窄间距的玉米根系交替生长,相互支撑,使得作物更牢固地抓地,防止倒伏。
抗旱、抗病、抗倒伏,这是几乎所有的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宣传中都会出现的字样,想实现却不那么简单。除了保护性耕作,合作社还在施肥、种子等农资方面做出了创新。如今,传统的“种肥同播”“一炮轰”施肥方式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在玉米籽粒饱满时投入适当的肥料。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氮肥前期过量和钾、磷等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有助于避免茎秆纤细和韧性不足,使玉米更加坚挺。孙大川表示,“玉米的重心全在棒穗上,在中后期10片叶左右时施肥,玉米结穗高度就能控制在1~1.5米,同时,更加合理的施肥周期和比例,也能有效控制玉米成长速率,有效防止玉米倒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8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