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这里的玉米种植尽显“科技范儿”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8-22 06:0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这里的玉米种植尽显“科技范儿”

——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见闻

这里的玉米种植尽显“科技范儿”

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长势喜人的大豆玉米复种示范田。本报特约记者杨也迅摄

这里的玉米种植尽显“科技范儿”

赵玉国在演示5G数字农业园区平台操作。本报特约记者杨也迅摄

引子:

8月正是决定铁岭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走进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仿佛触摸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脉搏。这里有亩均一台仪器设备的试验田,还有可在云端部署生产的5G数字农业园区平台。

曾获得“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起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的几个“杰作”,那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智能化播种 让每亩地多出百株玉米

与张庄合作社办公区一路之隔,有一片面积达1260亩的连片耕地。这里就是合作社与众多科研院所、涉农部门共同打造的智慧农业基地。

在这个亩均一台仪器设备的基地里,有多功能气象站、农情信息采集仪、智能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有每2亩一个的诱捕器,覆盖500亩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在视线不及的地下,还有插入地里的各种探针,有的安装着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有的安装着土壤氮磷传感器,有的安装着PH传感器。

赵玉国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说:“同样这片地,采用无人驾驶拖拉机播种,每100亩地就能多规划出4亩玉米。”

看到现场记者露出不解的表情,他笑呵呵地给大家上了一堂农业科技课。“以前种地,都是农机手人工作业,种出来的地垄宽不一、垄高不等,出苗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光照不一、水肥供应不均匀的问题,产量根本上不去。利用北斗导航进行定位后,无人驾驶拖拉机把地种得像线似的,垄距相等、株距一致,每亩地最少能多种出100株,100亩地就能多规划出4亩玉米。”

在张庄合作社,农情信息、虫情监测、气象预警等现代农业科技已经融入玉米生产的全过程,智慧农业基地里的每一台仪器设备,收集的信息最终都会转化为具体的生产行为。

“2023年可以说是近几年种地最难的一年,由于去年水大,开春时地温始终上不来,谁也不敢种地。我们合作社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每天都会收集到详细的地温信息,当地温稳定到12.8度以上,我们就率先开犁。”赵玉国说。

保护性耕作

让玉米亩产增加百斤

赵玉国尝过科学种田的甜头,总愿意主动与各科研机构联系。在合作社的办公楼,他专门留出来一层给科研人员办公和做实验。

科研人员也愿意把试验基地建在张庄合作社,因为这里地处黄金玉米带,有宝贵的黑土地,还因为赵玉国这个老把式,在种地上有很多实用的办法。

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上,张庄合作社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更是实现了相互促进、合作共赢。赵玉国会借助科研数据,在不同气候条件、耕地情况下,组合使用免耕播种、秋后深翻、粮豆轮作、秸秆过腹还田等生产技术;科研人员也会在不同生产模式下,进一步检验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实践,张庄合作社总结出三种用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即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密植精播模式、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或少耕精量播种模式、秸秆覆盖深松少耕精量播种模式。

这些听起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赵玉国口中立即变得形象而具体。赵玉国说:“我们推出的这些保护性耕作模式,都是基于当地常用的农机具,完全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我们做起来后,把农民带到地里,人家一看秸秆都堆到垄沟里,垄上玉米种得更密了,马上就知道这就是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密植精播模式。”

据赵玉国介绍,这三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亩均增产100斤。对于种植大户来说,采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离田、整地、起垄作业环节都免了,每亩还能节省费用50元。

作为辽宁省保护性耕作县级示范基地,今年,张庄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面积达3600亩,其中核心试验示范面积1160亩。

托管式服务

让农民不愁储粮避免贱卖

“现在种地,农民最愁的就是秋天卖粮。卖早了,害怕后市来个大涨价;留在家里,又担心价格下跌。”

面对农民的烦心事,赵玉国给出了解决办法。

“现在我们合作社有粮食托管服务。秋天,村民收完地,可以先把粮食拉到合作社,什么时候觉得价格合适了,就按当天的市场价格结算。”

乍听之下,会觉得合作社搞这样的托管服务,就是一笔赔本的买卖,但是等赵玉国算完总账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三赢”的减损方案。

“这种托管服务,对农民最有利,我们合作社虽然承担点风险,但也没损失什么。合作社收购粮食需要资金,农民的粮钱没拿走,就相当于合作社在没付利息的情况下使用了这笔资金,在无形当中降低了合作社的资金使用成本。”

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这样的托管服务可以让农民手中的粮食尽早进入合作社的烘干收储环节,减少个人存储时因地趴、霉变等因素造成损失,可以实实在在地降低粮食在收储过程中的损失。

据赵玉国介绍,目前在合作社,这种基于市场规则的双赢甚至“三赢”的托管服务,已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在土地流转中,合作社尽可能提供较高的价格,以便与农民之间形成长期稳固的土地流转关系,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交替轮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购买种子时,合作社每年都要引进各科研院所培育的最新品种进行试种,并在不同生长阶段请来当地农民和种粮大户现场观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订货方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为了助推张庄合作社发展壮大,把合作社打造成具有更强带动能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2021年,铁岭市创新组织机制,依托张庄合作社成立了蔡牛镇玉米产业联合党委。目前,联合党委以玉米为链条,在种植、收储、销售等环节持续发挥作用,既带动农民增收,又实实在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光明日报黑土地上选种备耕忙——铁岭蔡牛镇张庄玉米合作社见闻“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一过,在辽宁黑土地上,如春雷一样的备耕火热展开。2月12日上午,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张庄
2023-02-13 03:24:00
“粮”策送进合作社 新种播下示范田
...,他便来到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捏了捏,高兴地说:“前天这场雨过后,经过一天的晾晒,我们的示范田马上可以继续播种了。”李景
2024-05-02 05:39:00
关注秋收丨辽宁铁岭:黑土地上的“种田经”
...名外地农民讲起自己的“种粮经”:“这是我们张庄玉米合作社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地块,不仅每亩地玉米不减产,还能多得大豆钱。”地处辽河上游的辽宁省铁岭市,黑土面积广阔,素有“辽
2023-10-20 22:48:00
技术翻新 单产攀高——辽宁黑土玉米耕种见闻
...,不起垄,直接完成播种、施肥等所有工序。蔡牛镇张庄合作社是这项耕作技术的受益者。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介绍,10余年来,这片田坚持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蚯蚓多来,土也越来越厚
2024-05-08 15:09:00
...,就像个盲人一样。”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阳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对记者激动地说。素有“辽北粮仓”之誉的铁岭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是铁岭第一大粮食作物,粮食产
2023-09-26 08:59:00
“丰”景如画 满载希望——全国粮食主产区保秋收见闻
...植的水稻已经成熟了。”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告诉记者,初步统计亩产可达14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创新驱动 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记者采访时了解到,
2023-10-03 21:49:00
...图景。今年秋收,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奏响了“数字化”进行曲,合作社的土地上,除了应用先进的收割设备,还引进了数字农业应用平台。“数字农业应用平台其实就是一
2022-12-20 04:43
...复合种植技术。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今年播种的大豆已获丰收,不仅如此,与大豆套种的玉米亩产也突破了2000斤。“今年合作社‘千亩方’基地开展的玉米套种大
2022-12-20 04:43
辽宁:万户争春赛农技
...自己承包种植了400亩农田,还加入了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为3000余亩农田提供农机服务。耕地平坦、集中连片,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
2024-03-15 02:45: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