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丁美珍、马琼、水柏年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其中,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入选,是我省唯一获评的教师。
黄俊琼是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她扎根乡村教育33年,针对农村孩子阅读面窄等问题,十余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助力学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走出大山,事迹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作为省级乡村名师,她发挥工作室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是我省教育家精神2024年宣讲团成员,在“国培计划”等平台开展讲座,入选全国教育网络培训资源。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今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从学生、家长的讲述中,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教师。
9月9日,从镇远县城驱车近1个小时,翻过曲折蜿蜒的群山,顺着响亮的读书声,记者在江古镇中心小学门口见到黄俊琼。
身材微胖,皮肤略黑,盘着低马尾,笑容和蔼,声音嘶哑,白色衬衫搭配黑色裤子……乍一看,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但在当地学生眼里,她是温柔的“黄妈妈”,镇远县江古镇人民则亲切地称赞她为大山里的“杜鹃花”。
19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柱民族师范学校。1992年毕业分配时,她毅然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地方,选择回到家乡任教。
这一决定,开启了她长达33年的乡村教育之旅,而她也从未为此后悔过。
33年来,她将一批又一批农村学生送出大山,用坚守诠释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以萤火微光聚星河,让每个孩子都能捧起书本、看见远方。从义无反顾返回家乡的那一刻起,黄俊琼就带着情怀,选择用一生去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娃,回到家乡让更多的女娃走出家乡
1973年,黄俊琼出生在镇远县江古镇山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长女。
那时,家乡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农村女孩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务、农活的重担,难有机会上学。
“山里的娃,读书是唯一的路。”幸运的是,黄俊琼的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很重视对黄俊琼的教育。她成为村里少数有机会读书的女孩子。
伏案工作中的黄俊琼
但因每月工资仅30多元,难以负担子女3人的学费,父亲遂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辞职做生意。不过,父亲的教师形象已深深地刻在黄俊琼心中。
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黄俊琼发愤读书。198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省天柱民族师范学校。
1992年,毕业分配时,父亲希望黄俊琼能进城工作,条件更好。但她却放弃进城,选择返回家乡教书。
“我想走你没走完的路。”黄俊琼对父亲说,“我得回去,得让家乡的女孩子都去读书!”
父亲支持了她的决定:“这是好事,也可以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
沿着土石山路,19岁的黄俊琼回到山背小学,眼前的景象熟悉而亲切:老旧的教室、破旧的书桌、求知的目光……
“当时,学校有200多名学生,一到六年级6个班,却只有6位老师。”黄俊琼回忆,由于师资匮乏,一个老师要承包一个班,她一个星期要授课33节,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短短两年时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让黄俊琼的嗓音从清脆变得嘶哑,至今仍未恢复。
教室漏雨、冬天没有炉子烤火,黄俊琼就带着学生捡柴生火,孩子们一边烤火一边上课;学校没有水喝,她就和老师们一起走30分钟的山路挑水;路不好,她就和老师们用马车将教科书拉回学校……
“当时有个女孩子离家很远,她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但一个学期从未迟到。”女孩的坚持,让黄俊琼既心疼又感动。她下定决心,不管条件再苦再难,也要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
在偏远乡村,学生辍学是普遍现象。为让村民们重视教育,白天上课后,黄俊琼晚上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黄俊琼的劝说逐渐改变了乡亲们的观念。然而,开学时,还是常有家长只带男娃报名,她总会上前询问:“为何不带女娃一起?”
黄俊琼为学生教授语文课
当得知部分家庭女孩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时,黄俊琼毫不犹豫地说:“我先给她垫上,让她先来读书,有钱了再还给我。”
就这样,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学,黄俊琼每月125元的工资,在给弟弟们交学费和为学生垫付学费后,已所剩无几。
父亲得知此事后,坚定支持:“没关系,家里有米有菜,能养你!”
这一垫就是十几年。2006年,贵州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了全省630多万名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多年来,黄俊琼与丈夫王文斌二人,省吃俭用,共为100多名学生垫付学费。用实际行动让更多家乡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不管大事小事学生第一时间都会找“黄妈妈”
1999年8月,黄俊琼调入江古镇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住校,没有营养午餐,每周从家里背来的米和菜就是一周的口粮。
一到星期三,菜就吃完了,孩子们只能吃白米饭,没有任何下饭菜。为给学生们改善伙食,黄俊琼就自己在家炒菜带来学校,分给学生。
对于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黄俊琼更是关爱有加。2016年,在她的班上,有一个名叫小兰(化名)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日不爱说话。
黄俊琼与她的学生们
通过家访,黄俊琼了解到,原来,小兰的妈妈生下她后不久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爸爸为生计外出打工,只留下小兰和爷爷相依为命。
黄俊琼心疼这个孩子,给小兰买学习用品,买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常常鼓励她、和她谈心……在黄俊琼的温暖下,小兰慢慢变得开朗,愿意开口回答问题,成绩也突飞猛进,考了全班第一名。
在一次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中,小兰写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妈妈给的,都是在妈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我曾经很孤独,我不知道我妈妈长得怎么样,连她声音都没听过。但是现在,我不再孤独了,因为我有黄妈妈,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她。”
如今,小兰即将高中毕业,而黄俊琼的爱,从未间断。
学校还有不少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常仰着小脑袋问黄俊琼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想妈妈,但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一直在外面打工。你可以带我去找妈妈吗?”
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黄俊琼很心酸,她总是温柔地回答他们:“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有什么事你跟我说。”
学生生病,黄俊琼带他们去买药;肚子疼,黄俊琼给他们揉肚子;玩耍时磕碰到,黄俊琼给他们敷药……
黄俊琼对学生的爱,蕴含在那些微小而又温暖的点点滴滴。她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学生信赖,也深深打动了学生家长。
刚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小晖(化名),是黄俊琼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学生。因爸爸生病行动不便,妈妈从小晖入学起就一直在外务工,陪伴小晖的日子屈指可数。
黄俊琼与她的学生们
“孩子交给黄老师,我们很放心。六年来,不管大事小事,小晖第一时间都会找‘黄妈妈’,在她的照料下,小晖得以健康幸福成长。遇到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怀着感激之情,小晖的妈妈每次返回家乡,总会去黄俊琼家登门拜访。
黄俊琼也常收到学生的爱:有时她外出开会、学习,一去好几天,回来时,孩子们都从校门口跑到她身边,围着她、抱着她说:“老师,我想你了。”“黄妈妈,我想你了。”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黄俊琼说,有了学生们的牵挂,她感到非常幸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实施乡村师生阅读计划,书里的世界滋养梦想
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内,不时传来哗哗的翻书声。书页上,孩子们的梦想正随文字飞出大山……
13年前,黄俊琼发现乡村孩子知识来源单一、视野受限,作文无话可写。于是她以问题为导向,开始带领学校老师研究一个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012年12月申报,2013年4月立项,当年5月就开题。黄俊琼迫切想让孩子们通过读课外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不少人认为,农村孩子很内向,不爱表达。”黄俊琼认为,其实农村孩子不是内向,而是没见过更大的世界。要是能通过书本快速看到外面的世界,就一定能改变现状。
黄俊琼在阅览室为学生查找课外书籍
为了便于学生看书,黄俊琼把学校图书分到各个班,每个班设立一个图书角。然而,刚开始分到各个班的图书很少,每个学生还不到一册。
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视野,黄俊琼召开家长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并倡导亲子共读,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图书,让每个孩子手中有书、心中有光。此外,还将小学所有的古诗词和名言警句经典美文,编制成一本书,复印分发给每个学生。
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课外书的兴趣,学校还开展“读课外书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汉字听写”比赛、“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评比等各种读书竞赛活动。
起初,也有老师表示不理解:“让学生花时间读课外书,还不如多读课本教材。”
面对质疑,黄俊琼并不气馁。她制定阅读目标表:低年级读短篇童话,帮孩子种下“向往远方”的种子;中年级读成长故事,引导他们思考“不一样的生活”;高年级则开始阅读传记,让他们知道“山里娃也能做大事”。
江古小学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课外书
数年实践,效果逐渐显现: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写作水平有明显提升,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且都以优异的成绩上了初中、高中、大学。
小雷(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小学四年级时,她胆子特别小,总躲在角落,回答问题声音就在喉咙里,根本听不清。
黄俊琼就让小雷每天读一篇短文,再试着讲故事给大家听,空闲时还会陪着她一起看课外书。
语言更活泼,课堂上勇于回答问题,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小雷的蜕变清晰可见。
2023年,小雷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假期回乡,小雷找到黄俊琼说:“老师,书里的世界真的滋养了我的梦想!”
黄俊琼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
用阅读填补乡村孩子“见世面少”的短板,帮他们建立“大山挡不住梦想”的认知。如今,在黄俊琼的努力下,通过爱心人士捐赠,江古小学建起了阅览室,学生人均课外书达20本以上。
“我的目标是让乡村师生都爱读书,实现‘百万阅读’计划。”黄俊琼坦言,教师是乡村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引路人,是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要用知识和爱心去浇灌他们,让每一个孩子在乡村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
成立乡村名师工作室,微光汇成星河
讲台上,周宗品拿起课本,领读文章;台下,学生放开嗓门,大声跟读……
已有四年从教经历的周宗品,是江古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也是“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学员。四年间,她曾在全州、全县多个语文技能竞赛中获奖,能力提升很快。“这都归功于工作室和黄老师的悉心培育。”
2016年,黄俊琼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贵州省乡村名师,并在江古小学成立“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
“此前,学校的教师都不愿意主动参加县里组织的竞赛或公开课,教学水平提升很慢。”黄俊琼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只靠一人,需要更多老师成长。
为了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黄俊琼带头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打磨教学能力。
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师徒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利用工作室平台,工作室成员们得以共同学习、成长。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黄俊琼还带领工作室的教师前往北京、贵阳等地优质小学听课学习,并邀请名师来学校讲课,为教师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城市交流学习的平台。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迅速提升。江古小学办公室主任、“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成员聂先芝深有感触:“以前大家都是按传统方法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吸取名师经验后,转而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课堂互动。”
转变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能主动吸收并理解更多新知识。去年,聂先芝所任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在全县60多个班级中名列前茅。
黄俊琼为学生教授语文课
“教学成绩的提升也大大增强了教师们的信心。”黄俊琼说,近年来,江古小学教师们都会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并能取得好成绩。
教育是一场接力,把微光聚成星河。9年来,在黄俊琼的带领下,工作室共开展了40多次活动,5000多名学生受益,培养乡村教师105人,这些教师如今都已成为县级和校级骨干。
“教师不论能力大小,一定要有责任感和教育情怀,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教育工作。”还有3年半即将退休,黄俊琼坦言,要继续上好每一堂课,用知识和爱心去浇灌每个孩子等待绽放的花朵。
当云雾从江古镇的群山渐渐散开时,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也越传越远。这是大山深处最美妙的音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罗秋红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6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