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11年20个县130多所学校6万多张照片
我在大山拍老师
陆波岸
每一次,背着相机走进大山学校,或翻看自己拍摄的大山教师照片,琅琅书声总是真真切切、远远近近萦绕耳畔,我又一次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教给我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大山老师,想起我少年的梦想。
我父亲是一名大山教师。他工作的学校,大山包裹,人烟稀少。在那里,大山教师美好的形象深深定格在我童年心灵的底片上:课堂上,老师们一笔一划教着学生认识“人、口、手”,即便纷纷扬扬的粉笔灰落满肩头,依然声情并茂,没有丝毫懈怠。下课后,老师们坐在学校那座教室兼宿舍的老木楼走廊上,吹着大山四面来风,闲聊三国君臣将相,漫谈世间人情冷暖,悲情处感叹连连,豪迈时笑声爽朗。
也就是那时,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大山孩子,觉得能像父亲和他同事们那样当一名教师真好,心里由此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当个“孩子王”,站在琅琅书声里陪伴一批又一批大山孩子长大,任由流年匆匆,不为风雨惊扰。没想到,读完师范,因为生计,我浪迹山外,和童年梦想渐行渐远。
2012年,我拿起相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在持续深入大山学校采访后真切感受到,大山教师这份职业并没有当年“不识愁滋味”的我心中所想的那样闲适。我采访的这些老师,他们工作的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是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很多老师既要上课又要照顾学生吃饭睡觉,成为大山孩子的老师、厨师兼“保姆”。
可是,就是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再艰苦,在很多人不愿意到大山教书的时候,他们依然深爱大山那艰辛又充满希望的讲台,为人师表,不负初心,纵然青丝换白发,始终无怨无悔。
因此,我决定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他们的奉献。11年来,我先后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按下6万多次快门拍了270多名大山教师,一心想让他们的默默守望和无私奉献被看见。
石夏月不仅把自己“扔”进大山,还带着母亲和儿子“窝”在大山深处,一心想做个“安静的教书匠”。
这名1988年出生的教书匠,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乡政府做信息员。2019年,她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教师,选择到大山里的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当老师。
“第一次来到东良教学点时,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忍不住感叹学校的偏远。”石夏月说,她家离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0分钟车程,到这个教学点开车差不多要一个小时。
略有失落的石夏月,很快被感动了。“当看到乡亲们早早等在通往学校的小道上时,我瞬间震撼了。”石夏月说,从公路到学校要走一小段陡峭的山路。看到她下车,早早等在路边的乡亲,赶紧围过来,大包小包地帮她把行囊往学校搬。到了学校,孩子们像小主人一样,自豪地介绍校园的每个角落,并时不时用好奇和渴望的眼神看着这位新来的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踏入这片大山的第一步,石夏月就被乡亲和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期盼,渴望用知识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那一刻,她决心把这里的学生教好。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深山,交通不便,除了周末,石夏月都住在学校里。当时,她的儿子才3岁多。小孩常常半夜发烧感冒,身处深山的她只能干着急,无法照顾。为了兼顾学生和孩子,她决定把孩子和母亲接到学校一起住,把“家”安在教学点,守望这片大山的希望。
每天,她专心给学生上课,母亲忙前忙后帮她照管儿子,料理家务。2022年2月24日,我到东良教学点采访时,雪封大山,石夏月和母亲粟秋连正围着火炉添柴烧火,一边让学生烤火一边照顾他们吃午饭。屋外,雨雪交加,寒风刺骨;屋里,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很多老师是一辈子守在大山里。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教学点的陶凤英老师,退休后仍然为了39年前的那句诺言守望大山的讲台。
1984年,19岁的陶凤英走上大山的讲台。当时,她工作的学校周边村屯适龄儿童辍学严重,很多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读书没有用,读完了还是山里人。”“家里农活那么忙,孩子哪有空去读书?”
当时,陶凤英是那片大山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很多地方,连续好几个村一个初中毕业生都没有。”深知知识重要的她,走上讲台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把一个个适龄孩子带到学校,并承诺“把娃给我,我会把他们教好!”
为了这句诺言,陶凤英守望大瑶山讲台30多个年头,先后辗转9个教学点,每一次调动,都是“从这个山头调到那个山头”,离家最远的教学点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2020年3月,陶凤英光荣退休,由于暂时没有新老师到山界教学点工作,她又回到讲台上。
2023年3月15日,我再次来到山界教学点,已经退休3年的陶凤英老师正在校园里忙碌,给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她赶紧进入厨房洗锅烧水淘米煮饭,然后转身进办公室,拿起挂在墙上的哨子哔哔吹响,催促学生到操场上做课间操。放午学后,她又进入厨房给学生炒菜,直到给学生分完午饭,她才脱下围裙,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脸上浮现充实的笑容。
11年来,我采访的大山学校中,由于缺乏老师,很多老教师退休了还要坚守讲台。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教学点的周宏军老师,2018年退休后重返讲台,坚守大苗山整整46年。上思县那琴乡中心小学逢通村教学点梁志雄老师,2020年退休后重返讲台。当时,这所教学点只有6名师生——梁志雄老师和他的5名残障学生。
很多老师,忍着病痛守望着讲台。宾阳县王灵镇中心学校七新教学点的王英红老师,带着抗癌药去教书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2017年9月,王英红老师被诊断患有原发性肝癌,随后做肝肿瘤切除手术。2018年7月,病情基本稳定后,他主动提出回学校工作。至今,他病后坚守讲台已经超过5年。
2023年2月22日,我在七新教学点看到了王英红老师。趁着课间十分钟,他赶紧拿起一直带在身边的热水瓶倒上一杯水,再掏出药瓶取出几颗药片放到手心,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握着药片,仰起脖子将药和水一口吞下。
他告诉我,他每天早上7点半带药出门到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下午5点放学才能回家。除了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外,他还给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一周要上20节课。“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已经58岁了,又有病在身,更要倍加珍惜在岗位上的每一天。”
王英红老师说,乡村讲台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35年来,这方讲台给了他太多的收获、温暖和力量。他生病期间,很多学生和同事多次到医院和家里看望他,鼓励他顽强战胜病魔,王灵镇中心校工会还发出为他捐款的倡议,两天时间有117位老师积极响应。
这些年,在我的采访中,还有不少爱岗敬业的老师:“单腿教师”李祖清,家访归途被毒蛇咬伤致残,在灌阳县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村大山学校坚守一辈子;大山“轮椅教师”阮文凭,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严重萎缩,在凌云县下甲镇河洲村念恩小学坚守了20多年;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单腿残疾的秦兴国老师,拄着拐杖辗转灵川县海洋乡4所大山学校已近30年;因触电致右手臂被截肢的全州县白宝乡北山村小学的唐广芳老师,用独臂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大山的孩子,不少老师这样守望在“一师一生一校”的莽莽大山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小学学生最多时超过100人,2019年秋季学期只剩下刘显岳老师和唯一的学生周雄。2019年12月4日,我到这里采访时看到了这对师生。
当时,周雄在读小学五年级,家离学校两公里,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常年有病在身,不能每天接送他来往学校。他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住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都由刘显岳老师照顾。刘显岳家离学校只有几百米,周雄每天在刘显岳家吃饭。晚上,周雄不敢一个人在学校睡觉,就住在刘显岳老师家里。
“我家人都到外面去住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每天就像带自己的小孩一样,给他上课,照顾他的生活。”时年58岁的刘显岳老师说。
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义德小学弄豆教学点也是一所“一师一生一校”的学校。2015年4月15日,我到访时,这里只有蓝启飞老师和学生蓝孟源师徒两人,巍巍大山,书声频传。
还有一些老师作为“夫妻档”守望着大山。天等县进远乡农志鹏、梁碧莹这对教师夫妇就是“牛郎织女”般地守在大山里。
我曾经两次采访这对教师夫妇。2017年9月7日,我再次背着相机深入这片大山时,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着4名学生,梁碧莹是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着13名学生。
这两个同村不同屯的教学点,中间横亘着两座大山,在两个教学点之间来往,步行穿越羊肠小道单程要走近一个小时,公路往来需要绕过大山单程也有20多公里。
由于大山阻隔,来往不便,农志鹏老师住在离龙含教学点不远的自己家里,梁碧莹老师则带着小孩住在龙坚教学点附近的娘家。到了周末,农志鹏老师才能翻越大山到妻儿身边。平时,隔山守望,像牛郎织女一样。
梁碧莹老师说,农志鹏老师调到龙含教学点时,他们的小孩才两岁多,小孩半夜有不舒服什么的,爱人无法连夜翻山过来帮忙照顾,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常常是满头乱发两行泪水一肚子委屈。
当然,在梁碧莹老师忙得走不开的时候,农志鹏老师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骑着摩托车绕过大山帮她的教学点运送学生的营养午餐,有时甚至肩挑这些物品翻越大山步行过来。
现在,这对教师夫妇依然在不同学校教书。从2010年各自被调到不同教学点工作至今,他们已过了13年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我镜头下这些老师的感人事迹广为人知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背篓老师”余启贵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单腿教师”秦兴国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为践诺坚守大山讲台39年的陶凤英登上“中国好人榜”;“带着母亲儿子去教书”的石夏月登上“中国好人榜”,还被授予“广西三八红旗手”“向上向善·广西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时光流逝。那年只有54岁的父亲离世已经19年,当年用知识哺育我的大山老师正在慢慢变老。11个春秋轮回,我到访过的大山学校一批批孩子已经长大走出大山,我拍摄的很多老师依然耕耘着大山的希望与梦想,山梁几度春草绿,初心依旧当年红。而我,将不忘一个记者的初心,继续用镜头记录大山教师,讲述他们的故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