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历史学家推荐这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13:51: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如是敦煌》的报道。

走进敦煌,千年万象。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去敦煌。”美国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这样评价。

“世界任何传说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过一次便不再神奇。但惟有敦煌,在你造访之后,心里的感觉反倒更加神奇。”作家冯骥才如是写道。

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敦煌,坐拥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多元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在即。这座丝路古郡,正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融中,绽放新的时代华彩。

文脉续千年

敦煌常让人心生“穿越感”:古与今只有一步之遥。

“敦煌也能买到可乐。”2000年的夏天,武汉大学教授朱雷鼓励临毕业的“武汉伢”张小刚放弃江城工作,前往大漠敦煌。

当然,最终让这位年轻人留下的,是古老石窟千年未停的历史书写。“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古人营造了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莫高窟。这是值得终身研究的宝库。”现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小刚说。

据《敦煌市志》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敦煌郡,开拓河西,经营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偏居大漠的边陲之城,逐渐成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孕育出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丝路宝藏。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历史学家推荐这里

4月25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走进莫高窟,便走进了历史。营建于北凉的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古老的洞窟之一,距今已逾1600年。南北两壁是取材中国传统建筑“阙”的阙形龛,即佛龛之上有殿顶。古人表现天宫的手段,让今人感受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今,在敦煌石窟陈列中心,依然能见到这种建筑风格。

漫步敦煌,如入汉唐。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一如千年壁画中酒坊食肆般热闹。

走得再远些,去阳关、玉门关遗址。天高云远,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篇跃然眼前。

源远流长的历史,探照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牢牢守住文化根脉,离不开一代代对民族文化怀有大爱之人。

上世纪40年代,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誉满中外的画家常书鸿带领段文杰、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等一批有着美好前程的年轻人,告别优渥生活,来到风沙呼啸的敦煌。破庙当办公室,马厩做宿舍,水里的泥浆澄清了拿来喝。他们几乎是用双手清除了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默默守护起千年文化宝库。

敦煌研究院老专家施萍婷曾在《打不走的莫高窟人》中写道:“人,就是怪,有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也有人生在苦中不知苦。……他们吃人间烟火,又似乎不吃人间烟火,因为他们与莫高窟是那么不可分,而莫高窟则是‘西方净土’!”

守一不移,正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守护文化根脉的写照,也是一座绿洲古城赓续文脉的精神气质所在。

敦煌博物馆首任馆长荣恩奇被人称为“文物痴子”,膝盖受损、高度近视的他,在敦煌3.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到了200余处文物点。

“说来夸张,我从小就觉得,我爸把文物看得比家人重要。”女儿荣红梅说。1979年敦煌发生特大洪灾,她9岁、弟弟1岁。荣恩奇却三天没回家,吃住在库房,紧急打包文物,“誓与文物共存亡”。

继承父亲衣钵、在文博行业工作33年后,荣红梅越来越懂父亲:那份“痴”背后是对文物深深的“爱”。“我希望能把父辈们保护下来的东西继续守护好,让更多人走进敦煌、了解敦煌。”

万象融一处

敦煌是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在这里,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汇聚交融。

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走进“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撷英展”,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敦煌这一文明交汇的路口:唐代的佛泥像、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西夏文的木活字、铜十字架,还有用古藏文、蒙古文、叙利亚文、婆罗米文等文字写成的各种文献,壁画则绘有中原与西域诸多民族……

“中华民族以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包容性在莫高窟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菩萨塑像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中亚地区的犍陀罗艺术则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的产物。隋代洞窟中常常出现连珠纹,这一纹样有典型的波斯文化特点。

有意思的是,尽管外来文化有百般形态,但敦煌就像一只巨大的塑形之手,广泛吸收并将其与中华文化融合,最终呈现出了具有敦煌特色的艺术样式。人们一看便知:这,就是敦煌!

如今穿行敦煌,仍能从多元一体的风俗习惯和“舌尖上的乡愁”,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

“敦煌的包容性,最直观的体现是饮食。”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石明秀说。如今的敦煌人不仅喜欢喝来自黄河上游农耕地区的罐罐茶、浆水,也向周边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牧民学会了喝奶茶。最有趣的是一种叫“合汁”的敦煌美食,羊肉汤、猪肉丸、鸡蛋饼包肉馅做成的“夹沙”等丰富食材,合于一碗,热气腾腾。

凌晨时分,沙州食驿仍是热闹非凡、香气扑鼻。龟兹羊杂、乌孙手抓饭、疏勒烤包子、车师烤羊排……各种小吃共同绘出一幅丝路美食地图。来自新疆若羌县的游客王建东已是第三次来到敦煌,“敦煌有太多故事,一来就像漂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次都不会厌”。

湖南人申洪杰已迁居敦煌近20年,成了“新敦煌人”。“本是来敦煌旅游,结果一看莫高窟就走不动了,留了下来。”他经营着一家木雕画店,用雕刻展现着大漠风光与壁画神韵。一些人被他的作品吸引、拜他为师,又像他一样留在了敦煌。“敦煌不大,却留住了很多人,滋养了很多艺术家。这片沙漠戈壁中的小绿洲,真的很神奇。”

自1979年敦煌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来到这座沙漠小城。申洪杰的小店里也常常有外国游客到访,他甚至总结出了一套“国际审美经验”:日本人爱沙漠,韩国人喜飞天,欧洲人偏好浮雕……

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热爱,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与我国专家一道开展敦煌文物保护。

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持续参与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桥梁。他逝世后,所藏丝路沿线文物多次在敦煌展出。美国专家阿根纽经常飞越万里来到敦煌。月色下的莫高窟九层楼前,阿根纽、樊锦诗、黄克忠这三位文保专家曾携手共度80岁生日,场面令人动容。

取材敦煌壁画的舞剧《丝路花雨》则借助艺术之桥沟通中外。40多年来,这部中国经典舞剧到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900余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再度吸引世界目光。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86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多位代表参加。这也是我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

在即将召开的第六届敦煌文博会上,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法国等国的300余名外宾与800余名内宾将齐聚敦煌,就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唐朝大有‘胡气’,却没有被‘胡化’,这和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传承敦煌文化,同样要不忘本来、接受外来、面向未来。”赵声良说。

新篇承古韵

如果真能穿越,你也许会有一个惊奇发现:边关敦煌,却有那个时代最新潮的东西。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洞窟南壁,有一幅中国美术史上的绝佳之作,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都曾在这幅壁画前潜心临摹。壁画用5个关键场景,讲述了释迦牟尼前身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广积善行的故事。

自印度而来的佛经艰深晦涩,中国古人便富有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壁画,用以教化大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媒体”了。

在敦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延续至今。

如今,在参观莫高窟前,所有预约游客都会先做一场“敦煌之梦”:垂目的菩萨向人走来,飞天几欲翱翔,昏暗洞窟中的壁画纤毫毕现……乘坐宇宙飞船般的梦幻体验,让人深深感受到,敦煌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进入莫高窟窟区,拿起手机,身披丝带的九色鹿竟从壁画中“飞身而下”。摸摸它,乖巧的小鹿还会轻扭身体,与人互动。人、实体洞窟和虚拟画面三者同时出现在镜头里,令游客倍感新奇。

将敦煌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窟外看窟”模式,既缩短了游客在窟内停留的时间,从而更好保护文物,又以多元体验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与价值。

敦煌就像无私的母本,只要嫁接上相宜的时代化内容,便会收获丰硕果实。

上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横空出世,成为中国舞剧史上不朽的经典。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观音》一夜爆红。而今,《乐动敦煌》《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演出,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展现着敦煌的不同风姿。

在敦煌大剧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极为齐整又迅速地变换舞蹈动作,演绎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这些文化使者具有特殊的传播力。来敦煌旅游,看一场这样的节目,便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应当把蕴含在敦煌文化中的真善美传播出去。”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说。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着敦煌文化的边界。在莫高里工匠村,彩塑制作、壁画临摹等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敦煌作品。负责人杜永卫说:“做艺术,越做心越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希望一千年后看现在,也能看到这个时代的特点。”

曾游历过巴黎、佛罗伦萨等世界著名“艺术之都”的上海设计师陈丽松将敦煌作为创业的起点。2017年,她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附近开了一家伴手礼店。她从敦煌壁画中汲取创意养分,将九色鹿、反弹琵琶、藻井图案等元素融于30余款产品中。两年后,她又以丝路美食为创业思路打造沙州食驿,令游客怀想千年前胡旋乐舞、丝竹齐鸣的热闹场景。

“敦煌是自由包容之城。文化让商业有了温度,也有了更多看点。”陈丽松说。

这就是敦煌。有的人来了便不想走,有的人来过又会再来。有的人始终如一守护历史文脉,有的人大胆创新描绘时代华彩。这千千万万人,创造出千千万万个敦煌侧面。而这千千万万个敦煌侧面,汇入五千年未断的中华文明大河,一路奔涌,一往无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1 1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华社阿斯塔纳6月17日电特稿|丝路花开——从北京到阿斯塔纳纪行新华社记者赵嫣 缪晓娟 韩梁6月的阿斯塔纳,处处生机盎然。应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邀请,习近平主席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2025-06-18 15:54:00
中国科教文三机构签约合作 共促丝路沿线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
...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起成立的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月27日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流重镇敦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
2023-08-27 19:07:00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2025-06-25 16:19:00
...主流媒体发布文章《“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在浙江杭州启行》……福克斯新闻网站在报道中称,“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2023-12-22 18:36:00
...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做好今天的考古研究工作同样需要相关国家相向而行。费尔干纳盆地在中亚东部,是古代大宛国的所在地,如今分属乌兹别克斯坦
2024-07-26 06:56:00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中外考古学家对话擦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
...,无疑能激发出更绚烂的火花。中外作家对话论坛上,从丝路文明到城市文学,再从儿童文学到诗歌创造……满满当当的八个主题引发了世界各地作家们的热烈讨论。每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都充满着
2024-11-26 22:08:0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在新疆?答案简单,系国库调拨
...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汉武帝打通丝路后,让蜀地生产一批丝绸,织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调拨到今新疆,以宣示打通丝路的“合理性”,是一件太自然和正常不过的事情
2023-10-17 13:52:00
...灿烂的火花。梦栖小镇紧邻着良渚古城,在这里,“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展。作为“良渚论坛”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前期邀请了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来浙江采风创
2023-12-04 05:45:00
大禹治水真的存在吗?
...,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合计1900年,在半坡遗址和殷墟出土了河麂与竹鼠的遗骸,这两种动物是生活在亚热带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除
2023-08-23 15: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