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历史学家推荐这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13:51: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如是敦煌》的报道。

走进敦煌,千年万象。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去敦煌。”美国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这样评价。

“世界任何传说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过一次便不再神奇。但惟有敦煌,在你造访之后,心里的感觉反倒更加神奇。”作家冯骥才如是写道。

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敦煌,坐拥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多元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在即。这座丝路古郡,正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融中,绽放新的时代华彩。

文脉续千年

敦煌常让人心生“穿越感”:古与今只有一步之遥。

“敦煌也能买到可乐。”2000年的夏天,武汉大学教授朱雷鼓励临毕业的“武汉伢”张小刚放弃江城工作,前往大漠敦煌。

当然,最终让这位年轻人留下的,是古老石窟千年未停的历史书写。“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古人营造了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莫高窟。这是值得终身研究的宝库。”现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小刚说。

据《敦煌市志》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敦煌郡,开拓河西,经营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偏居大漠的边陲之城,逐渐成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孕育出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丝路宝藏。

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历史学家推荐这里

4月25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走进莫高窟,便走进了历史。营建于北凉的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古老的洞窟之一,距今已逾1600年。南北两壁是取材中国传统建筑“阙”的阙形龛,即佛龛之上有殿顶。古人表现天宫的手段,让今人感受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今,在敦煌石窟陈列中心,依然能见到这种建筑风格。

漫步敦煌,如入汉唐。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一如千年壁画中酒坊食肆般热闹。

走得再远些,去阳关、玉门关遗址。天高云远,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篇跃然眼前。

源远流长的历史,探照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牢牢守住文化根脉,离不开一代代对民族文化怀有大爱之人。

上世纪40年代,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誉满中外的画家常书鸿带领段文杰、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等一批有着美好前程的年轻人,告别优渥生活,来到风沙呼啸的敦煌。破庙当办公室,马厩做宿舍,水里的泥浆澄清了拿来喝。他们几乎是用双手清除了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默默守护起千年文化宝库。

敦煌研究院老专家施萍婷曾在《打不走的莫高窟人》中写道:“人,就是怪,有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也有人生在苦中不知苦。……他们吃人间烟火,又似乎不吃人间烟火,因为他们与莫高窟是那么不可分,而莫高窟则是‘西方净土’!”

守一不移,正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守护文化根脉的写照,也是一座绿洲古城赓续文脉的精神气质所在。

敦煌博物馆首任馆长荣恩奇被人称为“文物痴子”,膝盖受损、高度近视的他,在敦煌3.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到了200余处文物点。

“说来夸张,我从小就觉得,我爸把文物看得比家人重要。”女儿荣红梅说。1979年敦煌发生特大洪灾,她9岁、弟弟1岁。荣恩奇却三天没回家,吃住在库房,紧急打包文物,“誓与文物共存亡”。

继承父亲衣钵、在文博行业工作33年后,荣红梅越来越懂父亲:那份“痴”背后是对文物深深的“爱”。“我希望能把父辈们保护下来的东西继续守护好,让更多人走进敦煌、了解敦煌。”

万象融一处

敦煌是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在这里,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汇聚交融。

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走进“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撷英展”,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敦煌这一文明交汇的路口:唐代的佛泥像、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西夏文的木活字、铜十字架,还有用古藏文、蒙古文、叙利亚文、婆罗米文等文字写成的各种文献,壁画则绘有中原与西域诸多民族……

“中华民族以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包容性在莫高窟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菩萨塑像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中亚地区的犍陀罗艺术则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的产物。隋代洞窟中常常出现连珠纹,这一纹样有典型的波斯文化特点。

有意思的是,尽管外来文化有百般形态,但敦煌就像一只巨大的塑形之手,广泛吸收并将其与中华文化融合,最终呈现出了具有敦煌特色的艺术样式。人们一看便知:这,就是敦煌!

如今穿行敦煌,仍能从多元一体的风俗习惯和“舌尖上的乡愁”,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

“敦煌的包容性,最直观的体现是饮食。”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石明秀说。如今的敦煌人不仅喜欢喝来自黄河上游农耕地区的罐罐茶、浆水,也向周边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牧民学会了喝奶茶。最有趣的是一种叫“合汁”的敦煌美食,羊肉汤、猪肉丸、鸡蛋饼包肉馅做成的“夹沙”等丰富食材,合于一碗,热气腾腾。

凌晨时分,沙州食驿仍是热闹非凡、香气扑鼻。龟兹羊杂、乌孙手抓饭、疏勒烤包子、车师烤羊排……各种小吃共同绘出一幅丝路美食地图。来自新疆若羌县的游客王建东已是第三次来到敦煌,“敦煌有太多故事,一来就像漂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次都不会厌”。

湖南人申洪杰已迁居敦煌近20年,成了“新敦煌人”。“本是来敦煌旅游,结果一看莫高窟就走不动了,留了下来。”他经营着一家木雕画店,用雕刻展现着大漠风光与壁画神韵。一些人被他的作品吸引、拜他为师,又像他一样留在了敦煌。“敦煌不大,却留住了很多人,滋养了很多艺术家。这片沙漠戈壁中的小绿洲,真的很神奇。”

自1979年敦煌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来到这座沙漠小城。申洪杰的小店里也常常有外国游客到访,他甚至总结出了一套“国际审美经验”:日本人爱沙漠,韩国人喜飞天,欧洲人偏好浮雕……

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热爱,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与我国专家一道开展敦煌文物保护。

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持续参与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桥梁。他逝世后,所藏丝路沿线文物多次在敦煌展出。美国专家阿根纽经常飞越万里来到敦煌。月色下的莫高窟九层楼前,阿根纽、樊锦诗、黄克忠这三位文保专家曾携手共度80岁生日,场面令人动容。

取材敦煌壁画的舞剧《丝路花雨》则借助艺术之桥沟通中外。40多年来,这部中国经典舞剧到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900余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再度吸引世界目光。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86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多位代表参加。这也是我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

在即将召开的第六届敦煌文博会上,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法国等国的300余名外宾与800余名内宾将齐聚敦煌,就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唐朝大有‘胡气’,却没有被‘胡化’,这和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传承敦煌文化,同样要不忘本来、接受外来、面向未来。”赵声良说。

新篇承古韵

如果真能穿越,你也许会有一个惊奇发现:边关敦煌,却有那个时代最新潮的东西。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洞窟南壁,有一幅中国美术史上的绝佳之作,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都曾在这幅壁画前潜心临摹。壁画用5个关键场景,讲述了释迦牟尼前身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广积善行的故事。

自印度而来的佛经艰深晦涩,中国古人便富有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壁画,用以教化大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媒体”了。

在敦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延续至今。

如今,在参观莫高窟前,所有预约游客都会先做一场“敦煌之梦”:垂目的菩萨向人走来,飞天几欲翱翔,昏暗洞窟中的壁画纤毫毕现……乘坐宇宙飞船般的梦幻体验,让人深深感受到,敦煌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进入莫高窟窟区,拿起手机,身披丝带的九色鹿竟从壁画中“飞身而下”。摸摸它,乖巧的小鹿还会轻扭身体,与人互动。人、实体洞窟和虚拟画面三者同时出现在镜头里,令游客倍感新奇。

将敦煌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窟外看窟”模式,既缩短了游客在窟内停留的时间,从而更好保护文物,又以多元体验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与价值。

敦煌就像无私的母本,只要嫁接上相宜的时代化内容,便会收获丰硕果实。

上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横空出世,成为中国舞剧史上不朽的经典。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观音》一夜爆红。而今,《乐动敦煌》《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演出,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展现着敦煌的不同风姿。

在敦煌大剧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极为齐整又迅速地变换舞蹈动作,演绎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这些文化使者具有特殊的传播力。来敦煌旅游,看一场这样的节目,便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应当把蕴含在敦煌文化中的真善美传播出去。”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说。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着敦煌文化的边界。在莫高里工匠村,彩塑制作、壁画临摹等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敦煌作品。负责人杜永卫说:“做艺术,越做心越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希望一千年后看现在,也能看到这个时代的特点。”

曾游历过巴黎、佛罗伦萨等世界著名“艺术之都”的上海设计师陈丽松将敦煌作为创业的起点。2017年,她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附近开了一家伴手礼店。她从敦煌壁画中汲取创意养分,将九色鹿、反弹琵琶、藻井图案等元素融于30余款产品中。两年后,她又以丝路美食为创业思路打造沙州食驿,令游客怀想千年前胡旋乐舞、丝竹齐鸣的热闹场景。

“敦煌是自由包容之城。文化让商业有了温度,也有了更多看点。”陈丽松说。

这就是敦煌。有的人来了便不想走,有的人来过又会再来。有的人始终如一守护历史文脉,有的人大胆创新描绘时代华彩。这千千万万人,创造出千千万万个敦煌侧面。而这千千万万个敦煌侧面,汇入五千年未断的中华文明大河,一路奔涌,一往无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1 1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华社阿斯塔纳6月17日电特稿|丝路花开——从北京到阿斯塔纳纪行新华社记者赵嫣 缪晓娟 韩梁6月的阿斯塔纳,处处生机盎然。应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邀请,习近平主席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2025-06-18 15:54:00
中国科教文三机构签约合作 共促丝路沿线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
...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起成立的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月27日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流重镇敦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
2023-08-27 19:07:00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2025-06-25 16:19:00
...主流媒体发布文章《“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在浙江杭州启行》……福克斯新闻网站在报道中称,“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2023-12-22 18:36:00
...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做好今天的考古研究工作同样需要相关国家相向而行。费尔干纳盆地在中亚东部,是古代大宛国的所在地,如今分属乌兹别克斯坦
2024-07-26 06:56:00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中外考古学家对话擦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
...,无疑能激发出更绚烂的火花。中外作家对话论坛上,从丝路文明到城市文学,再从儿童文学到诗歌创造……满满当当的八个主题引发了世界各地作家们的热烈讨论。每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都充满着
2024-11-26 22:08:0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在新疆?答案简单,系国库调拨
...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汉武帝打通丝路后,让蜀地生产一批丝绸,织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调拨到今新疆,以宣示打通丝路的“合理性”,是一件太自然和正常不过的事情
2023-10-17 13:52:00
...灿烂的火花。梦栖小镇紧邻着良渚古城,在这里,“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展。作为“良渚论坛”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前期邀请了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来浙江采风创
2023-12-04 05:45:00
大禹治水真的存在吗?
...,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合计1900年,在半坡遗址和殷墟出土了河麂与竹鼠的遗骸,这两种动物是生活在亚热带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除
2023-08-23 15: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巧设诈降计 杀敌显神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齐世铭故居。(资料图片) 如今,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有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叫窑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东山地区抗日游击队队长齐世铭的故居就在这里
2025-08-26 07:49: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
2025-08-26 08:00:00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编者按 在抗日战争中,燕赵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2025-08-25 08:21:00
8台抗战时期缝纫机亮相永清 再现烽火抗战岁月
河北新闻网讯(刘杰、庞趁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近日,位于永清高新区的缝制工具博物馆举办专题展
2025-08-25 11:23:00
主创:王信 王瑜 杨梦云 杨云飞 蔡城池一审:余从源二审:姚腾 余旭三审:唐全寿
2025-08-25 11:29:00
齐风载典,那些定义齐文化精神的传世著作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齐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这片诞生了姜太公、管仲、晏婴等贤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25-08-25 15:25:00
长图|御外敌,建功业!99岁老兵参与见证世纪变迁
百岁烽火心,一世报国情从远征军战士到新中国建设者,樊超群用一生诠释忠诚与信仰跨越硝烟与时代他始终屹立,始终坚守始终与民族生命同频共振滑动屏幕跟随这位99岁抗战老兵的人生记忆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英雄致敬
2025-08-25 15:34: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韩家集歼灭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4 19:54:00
一唱一叹皆是爱!《大唐贵妃》演绎千年缠绵。
2025-08-23 08:58:00
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
2025-08-23 09:27: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带你回望解放长春那段历史
备受瞩目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经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热烈庆祝长春解放”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也将人的思绪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
2025-08-23 11:05:00
我们的抗战|铁血村庄:守家即守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2025-08-23 11:14:00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2025-08-23 12:0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杨洋,你把掌天瓶落吉林了
热播剧《凡人修仙传》里,杨洋扮演的韩立靠着神秘的掌天瓶一路逆袭,可谁能想到,这只让修仙者趋之若鹜的神器,竟悄悄把“同款”落在了吉林
2025-08-23 13:11:00
父辈的抗战丨百岁老兵邓传丙用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韩学平“为啥要参军?为了保卫家国!为亲人报仇!”已到期颐之年的邓传丙,忘记了很多往事
2025-08-23 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