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21:21:00 来源:戏说三国

刘晔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个重要谋士,先后扶保曹操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其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我们的“主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席”向干部荐读的四篇《三国志》传记中就有《刘晔传》。而他不仅是曹魏三朝元老,当年曹操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刘晔是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刘延之后,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而曾经品评过曹操的大名士汝南许邵,也曾对刘晔青眼有加,称晔有佐世之才。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年轻时血气方刚,志存高远,出身高贵且有一身让人惊艳的本事。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他投奔了当时的庐江太守刘勋。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孙策派使节要求刘勋攻打上缭城,刘晔提醒刘勋不要上当,但刘勋根本不听。刘勋久攻上缭不下,孙策果然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从此成为曹操的臣僚。而在曹操身边的刘晔更像是一个悲剧版的郭嘉。这两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料人料事极其准确,“极其准确”的意思是至少在有记载的史料上,一次都没说错过。

可以说当得起“算无遗策”四个字。《三国志》作者陈寿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而至于为什么说是悲剧版那是因为郭嘉深受曹操的器重,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行则同车,坐则同席。

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刘晔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更可以说是一直不得重用。人生最重要的两次献策分别被曹操和曹丕两父子所拒绝采纳,无论哪次都是有机会打破三足鼎立局势的绝佳妙策。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资治通鉴》上说,如果刘晔有一个诚恳的态度,那么成就的大事业,圣人都比不过他。曹操攻占寿春后,山贼陈策在庐江聚集数万人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进攻未果,就询问手下是否再次征伐。大部分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即使攻克了也意义不大,不应再征伐。但刘晔坚持应该悬赏劝降,选用勇将率军进攻,山贼马上就会溃败。

曹操采纳刘晔意见后另选猛将进剿,果然象刘晔所预测的那样迅速平定了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但是刘晔身为汉室宗亲,阜陵王的后裔,比起刘备来,他的血统跟皇室要近得多。在汉室没有灭亡的前提下曹操不敢倚重他。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刘晔为人处事相对低调。直到曹操晚年,刘晔获任丞相主薄以后,表现才开始相对活跃。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曹操夺得汉中后,刘晔乘机向曹操献计,建议曹操立刻长驱直入益州,乘刘备立足不稳一举拿下益州。刘备当时的实力并不强大,且因平定益州此起彼伏的叛乱弄得精疲力尽,如果曹操采纳刘晔的建议,果断出击,或许能够一举消灭刘备,至少拿下益州不是难事。可惜,晚年的曹操早已丧失年轻时的冒险精神,作风越来越内敛、稳重,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有从益州叛逃过来的人证实,当时益州骚动,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进攻机会。这让曹操有点懊悔。他问刘晔,现在再打还来不来得及?刘晔说来不及了,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刘备足以安定局势了。曹操于是作罢。我们知道在当时曹操统一北方,而刘备却是慢慢站稳脚跟,而益州正是刘备的立足点。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若是当年听从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再之后曹丕称帝,刘晔以丞相主薄转任侍中。侍中这个职位,类似于皇帝的秘书和参谋,官职不见得大,但说话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而刘晔自己的能力,也足以胜任这个岗位。夷陵之战前后,孙权弄死了关羽,曹丕想知道刘备会不会攻击孙权。

大臣们都说刘备弱小,名将就关羽一个,关羽的军队也被消灭了。蜀国都在恐惧中,不会攻击孙权了。唯独刘晔认为,正因为蜀国弱,刘备想要靠武力吞并东吴,来强大自己。而且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不出兵为关羽报仇,不能显示自己的仁义。而事实证明如此,后来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群臣亲率数十万大军伐吴。

刘备准备伐吴后,孙权决定降魏。东吴的使者到达洛阳后,曹丕很是心动。大多数的魏国大臣也都倾向于接受投降。这时候,又只有一个人表示了反对,那便是刘晔。首先,东吴动机不纯。孙权现在来投,必然是迫于刘备的军事压力,而不是心悦诚服的归顺。既如此,为什么要接受呢?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其次,如今天下三分,不就是因为蜀吴两国结盟,依据地利和中国抗衡吗?如今他们双方交战,正是我们借机渔利的好时机啊。但曹丕不听,他接受了孙权的投诚。历史最终证明,曹丕在接受孙权投降的问题上,可谓是失策。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孙权此次完全就是一场假投降,天真烂漫的曹丕被骗得很彻底。

曹丕去世后,刘晔辅佐曹叡。魏明帝曹睿想要讨伐蜀国,问朝臣可不可以讨伐,群臣都说不可,唯独刘晔对皇帝说可以,又对群臣说不可以。魏明帝曹睿和亲信杨暨规划伐蜀之事,杨暨不同意伐蜀,说刘晔也不同意伐蜀,皇帝找刘晔对质,刘晔却不说话。刘晔责备魏明帝曹睿把计划说出去,会导致计划泄露,就责备曹睿。

他是曹魏三朝元老,若用此人之计定能一统三国

曹叡自然不甘被指责,刘晔跟主公的关系都不能算好,给攻下汉中的太祖进言趁刚入川的皇叔立足未稳,一鼓作气攻下蜀国,被驳回。文帝时,联合蜀国伐吴的建议被驳回。和魏明帝的关系最惨,一开始给小皇帝当人生导师,后来有人跟明帝说:“大王你可以试试刘晔这个人,你每次想一件事,就反着说出来,如果他附和你,就说明这个人虚伪,如果他不同意,就说明他真能跟你想到一块去。”

曹睿后来就这么玩了几出,发现真是说啥刘晔都附和,挺失望的,就疏远了。纵观刘晔的一生他算无遗策,但被采用的却是极少。他说魏讽有异志,曹操没有在意,然后魏讽反了;他说孟达不可信任,曹丕没有理会,然后孟达反了;他说公孙渊后必为患,曹叡依然无视,而他却没能活到公孙渊反的那天。

刘晔的一生因为不被亲信而使得意见一再被无视的他晚年失去理想,变得欺上瞒下,不停重复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不重要,只有得到主上的认同是唯一有意义的。为了得到君主的认可,他抛弃了自我。最后,君主厌恶了这样的他,连君主信任都失去的他失去了一切,变得空无一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曹操手下的刘晔之死
...气得发疯,最后忧愤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三朝元老199年,庐江太守刘勋没听刘晔的意见,出兵上缭,结果被孙策偷袭。刘晔跟随刘勋北上,投靠曹操,自此他开始为曹操效力。当
2023-08-28 12:32:00
三国被低估的曹魏顶级谋臣,曾献上妙策但全被拒绝
三国时期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谋臣们交相辉映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思想辅佐君主,主导着一场场战争的实施,他们或许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主角。在那个时期,有才干的谋臣实在太多,魏、蜀、
2023-05-10 17:41:00
朱建平和吴范:三国时期的神奇预言家
...中的风采,丝毫不亚于隋末唐初时期的明君和名将。至于三国时期,却有点特殊,因为最出名的竟然是诸葛亮!而翻开《三国志》却赫然发现,诸葛亮根本没有啥神乎其神的奇异事件。所以诸葛亮被
2023-11-21 16:03:00
...出现,就有人向曹睿进谗言,导致刘晔再次被冷落,身为三朝元老的刘晔,在看到自己再也没有了希望之后(当时曹睿年龄不大,刘晔大概率当不成四朝元老,自然也就失去了遇新君而崛起的希望)
2023-02-20 21:30:00
孙权的外交能力如何
喜欢三国历史的,大部分都喜欢刘备或者曹操,对于孙权则有些看不上。固然,孙权的军事水平可能确实有些问题,率十万大军结果被张辽八百人差点活捉,从此“孙十万”这个外号就刻在孙权身上了。
2023-06-24 21:46:00
三国时期,刘备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兵讨伐东吴?
...是正确了,也就是刘备确实没有打算跟东吴真的决战。《三国志》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这段记载说明了,刘备虽然惨败了,但是他回到了白帝城,通过收拢残兵
2023-01-24 22:12:00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有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大概率没啥机会。天时方面,曹操捏着天子、曹丕受禅称帝。在当时,这就是最强政治合法性。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以献帝名义册封的。曹操能办到的事情,刘备到自封汉中王以后才能办到。在当时
2023-01-03 21:14:00
曹丕为什么没有将汉献帝送往益州呢
...匆的逼迫汉献帝禅位,是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成为三国中最先称帝的一方。被迫禅位的汉献帝,则是被封为山阳公,在14年以后去世。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汉献帝虽然被废,但是依旧
2024-01-11 17:28:00
他比刘备更有资格称帝,却成曹魏三朝元老
...曹叡这一朝已经是他服侍的第三位君主了,他已是曹魏的三朝元老,通常情况下,这类大臣是非常有话语权的,然而刘晔的处境却是越来越糟糕,他被曹叡疏远,以至于到了发狂的地步,整个人就在
2023-05-23 10: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