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俯仰间 水墨气韵自然流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10 14:4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俯仰间 水墨气韵自然流露

俯仰间 水墨气韵自然流露

《志在高山》 刘罡 2016年

俯仰间 水墨气韵自然流露

《上观下视联》 白谦慎 2025年

俯仰间 水墨气韵自然流露

《雨后千山铁铸成》局部 潘天寿 1961年

◎姜莉芯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在五岳”展览包括两部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和五岳题材楹联书法展。与此同时,相信那些熟悉中国美术馆的朋友也一定不会错过在六楼藏宝阁里黄宾虹的《方岩溪涧》、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和陈师曾的《秋岩晚翠》三幅作品。这三幅虽然与“五岳”不直接相关,但是《方岩溪涧》中的幽,《雨后千山铁铸成》中的险峻,《秋岩晚翠》中的苍润,均与五岳的象征意义有直接关系。

畅神,精神与自然合而为一

主题展中的五岳作为千山万壑的代表,象征古人心目中的天下。道法自然的中国画讲究“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于是“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幽、嵩山之峻”成为了画家获得灵感的源泉。南宋宗炳主张“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目的在于“畅神”,即通过精神与自然合而为一,以进入自由舒畅的审美状态。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正是本次展览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当代画家刘罡在他的水墨作品《志在高山》中,用山的坚韧不拔寓意人的志气、意志和决心。画高3.6米,直立的山峰与厚重的水墨展现出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画面下端中间位置的树干角度巧妙地营造出深远的视角,使得画面不仅显出高耸,还带来开阔和延伸之感。画家通过黑白、浓淡、干湿以及线条和墨块的矛盾对比,构建出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三维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顾盼生辉的S形墨韵引导出上升的势,也就是作品的主线。主线辅以苍松,松树的画法强化了画面的意境,让人印象深刻。画面中部,远松凸显山的高峻;画面下端,用松苔法绘制的树干,展现出古拙沧桑之感。整幅画面中,“树分四歧”(即从左、右、前、后四面出枝)、曲折俯仰和躬身若揖的姿态强调了画作的真实生动;松树的枯荣交错加深了山体黑与白的虚与实对比。画家通过笔墨、技法和深远的观景,营造出山的幽静、险峻和苍劲。这里面蕴含五岳作为山之尊对画家的精神启示:人同大自然中的万物,历尽沧桑却坚韧不拔。

逍遥,人与自然两情相洽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搜尽奇峰”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为画家、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深层次探索华夏大地美好河山提供了可行方案,同时也让人们对中国画的现在和未来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抱有更多期待。

我的目光回到展厅,看向观众人群:有人面对画面陷入沉思;有人赞叹作品创作背后的功夫或技法;还有人坐在长凳上看着手中的电子设备不能自拔。如今键盘打字取代了用手书写,面对电子设备不离手的现象,中国画中沉淀的深邃韵味,对今天的观众而言究竟还有怎么样的意义?

展厅里不时传来人们关于去过哪些山、打算去哪些山的闲谈。这让我想到身边喜欢登山的朋友,他们的年龄、职业和经济状况各异,但喜欢登山的理由别无二致:锻炼意志、强壮身体、远离尘嚣、拍照出片、结交朋友、探索未知、遇见惊喜……也许,就是喜欢,何必要有理由?这倒是很符合中国艺术精神中的逍遥二字。还有人分享说,在与儿子登山途中感到艰难时,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励孩子坚持向上。这些体会为我写下这篇文章提供了背板。正如《中国艺术精神》(1987)一书中写道的:“凭山水精神得到超越的同时,将当下安顿于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山水自然之中。”

关于前文所提展览的意义,我有了答案:因为看展览如同采风,可以让我们建构出更多的山水自然情怀。下次登泰山中途歇息时,看到头上的天界和脚下层层叠叠的山峰,你的脑海中也许就能浮现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仙境。

这个引述来自泰山南天门楹联,书法家刘灿铭以行书呈现了它。行书素以点画顾盼、运笔轻盈和容易辨识而备受喜爱。这幅行书作品中,上联“三”字中,最后一笔的一波三折、燕尾以及通篇捺画的出笔都有隶书笔意。这也许是书法家受到了“稳如泰山”的影响。隶书有敦厚与古朴的特点,这样的行书作品中有种既稳重又灵动的既视感。灵动之处还体现在墨色的变化上,比如上联中的“步”字,给人一种轻盈的凌空感,这个效果来自墨将尽,需再次蘸墨之际。这种空的境界和时间点,似乎是极限运动中到达巅峰自我放空的那一刻。书法家用笔墨营造出的字与意的趣味,在本次展览中比比皆是。

俯仰,汉字与自然关系亲密

此次两个主题展的作品中,“俯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传说仓颉造字时,“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既能仰观,又能俯察,所以人们用有四只眼睛来形容他。他能透视宇宙,通天彻地,觉察到世间万物的美,于是发明了象形文字,中国书法应运而生。这也说明了中国汉字自古以来便与天地自然有着紧密的关系。

俯仰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出现了三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以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从后面两句中,我们看到俯仰还有瞬间的意思。

对于喜欢登山的人来说,俯仰是途中歇息时,向上和向下看的动作以及因之而来的眼前即景。这也正是在白谦慎楷书作品《上观下视联》中看到的内容: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这两句来自宋人黄庭坚《衡山》诗作,大意是:向上看,碧蓝的天空中星辰仿佛就在眼前;向下看,人世间的红尘却显得那么遥远。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淡泊,恐怕也写出了当代人远离尘嚣的愿望。

白谦慎是著名艺术史家,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很多理性思考和表达。在这幅作品中,他把“碧、落、视、红”这几个字左右结构之间的空隙留得比较大,看起来是有意之举。比如他并没有把上联中“观”字写成左右分离之姿,而是呈现了左右穿插之态。结字的变化,体现的是书写者的审时度势。

我在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2017)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白先生的笔法之妙:“结构似乎涣散,好像在解体,而在这解体中,空白的氤氲游入字中,泛出字外。”这段话原本是熊秉明针对明代王宠的小楷而发表的评价,目的在于说明“中国人从哲学步入书法,乃是从理性思考回到活泼的生活”之意。在此次展览中,很多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烟云弥漫之气。比如赵望云的《林区写生》、石鲁的《华岳松风》、司徒乔的《华山风景》和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烟云穿插在山水间,同时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体验。这大概就是升华吧?

在展览中也有不少感性的书法作品,比如李明的行书作品《鸳瓦虎贲联》:鸳瓦贴云霄,俯挹明星兼玉女;虎贲卧庭庑,犹强周柏与秦松。内容来自梁章钜为华山西岳庙所题的楹联。“鸳瓦”二字是鸳鸯瓦的简称,屋瓦一俯一仰谓之鸳鸯瓦。这副楹联大意是说屋瓦贴着云,仿佛能俯瞰到居华山、服玉浆而白日升天的玉女;守护庙宇的勇士如同沉睡的猛虎,与庭院中的古老树木并立。这副楹联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

李明的行书笔画肆意纵横,比如鸳字的起笔“夕”和竖弯钩形成的斜上大角度,奠定了整幅作品的动势和不拘一格的特点。这样的横式大角度,让人感觉到身体参与的力量。他的行书中,字与字并不相连,单个字中点画的回环也较少,完全通过体势的摇曳形成书法在气韵上的连贯。作品的气势和节奏,其实是生命的律动,就算是看不懂中国文字的外国人也同样可以欣赏中国书法,因为造型美超越了认辨文字的束缚。

高度,登顶艺术之巅的神往

在中国画中,“俯仰”还被看作是以心灵之眼观察宇宙。比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2015)一书中指出,中国画画台阶都是上宽而下窄,好像是画家跳进画内站在阶上向下看。这段文字还说出了中国画与西方透视画的不同:中国画画家不是自然的观察者,而是与自然主客合一。

在这次展览中,张仃的《恒山顶》正是这样一幅作品。在这幅焦墨作品中,台阶是画面的主线,每段台阶上下阶的宽度几乎没有变化。从题跋中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老曾画过此景,可以想见这条登顶的台阶给画家带来的“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妙得,为其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审美观照,使客观融合为“传神”的艺术形象。这幅作品似乎表现的是画家在身体力行后的感触:对登顶神圣艺术之巅的神往与拾阶而上的艰险。

如果说中国画以心中万象为镜,书法以笔墨章法传情,那么潘天寿作品《雨后千山铁铸成》便是二者的完美交融。画家用浓墨画出雨后的山峦,山脚下有一佛塔。画面左下角出现一人独坐一叶扁舟,这让画面看起来静谧安详。水面上,我们看到画作的题跋、落款和白文“潘天寿”钤印。潘老用介乎篆隶之间的书体写出画作的名字“雨后千山铁铸成”,有人认为其中的篆书“千”字的起首笔画指向河畔。跋文写道:偶得土皮纸,以焦墨试作米家山水,殊有别趣。落款为:六一季秋寿拜记。跋文中提到的焦墨和“米家山水”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幅作品。在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我们看到对米家山水的解释:

由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山水画样式。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烟云掩映、风雨显晦的迷濛景色,画法突破运用线条表现峰峦、树木、云水的传统方法,强调用墨,吸取王洽的“泼墨”、王维以来的“水墨渲染”、董源的“淡墨轻岚”和点子皴,又参以破墨、积墨、焦墨,通过墨的深浅浓淡和笔的横点排比,来表现烟云变幻、风雨微茫的景象,模糊中见意趣。

对照着潘老的画,我们几乎可以将上面这段话一一对应完美呈现,比如画面迷濛的特点,不用线条、墨法、皴法和模糊的意象等等。

熊秉明的《熊秉明美术随笔》(2008)一书中,专门介绍了潘天寿的艺术。他说有人在潘天寿的作品中看到苦修的冷涩;有人看到苍劲和斩钉截铁的痛快。熊秉明提到这些特点的同时,提及了黄宾虹用重叠的皴染烘托出苍茫葱郁。有人说从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同样看到从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意象。在藏宝阁,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体验两位大师作品的不同之处,比如潘天寿用焦墨与黄宾虹用浓墨的魅力和不同。关于潘天寿的书法,熊书中写道:画上的题跋酷似印章侧壁的跋文,可以说“直来直往”“入石三分”。从书法和画面来看,熊秉明视潘天寿将“严肃、刚正、执着、热烈都进入腕下、毫端,犁入纸内”。

俯仰之间,仓颉贯通宇宙,观察鸟兽的足迹从而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中国书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顾盼的神韵。诗人和画家喜欢登山,因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韵生动让他们找到自我生命外延的意义。诗人杜甫喜欢用“俯”字,比如“游目俯大江”“四顾俯层峦”,正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视野和胸怀。在山顶,高度能让最熟悉的变得陌生,这也正是我们跳出自我看世界的开始。

图源/中国美术馆责任编辑:孙妍(EN10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50年代末,潘天寿先生提出人、山、花分科的思想,拟定课程结构,奠定了师古人、师造化的中国绘画当代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活跃的艺术家与教
2025-06-29 06:52:00
展讯 | 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
...凝聚着对传统笔墨的坚守与现代精神的求索。他早年师从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等传统文人画大家,深得笔墨精髓;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在传承中开拓出融汇传统与现代
2025-04-25 13:50:00
三绝诗书画 十足精气神——方军教授大写意雄鹰赏析
...,最终形成于明末清初。到了近代,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努力下,大写意画日趋成熟。大写意画极具民族特色,富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浩气大野间" "搏击长空"写意画的形成
2024-06-03 08:16:00
“依山傍水·山水圈2024学术年展”(第一期)开展
...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
2024-04-15 11:31:00
...指墨生动的表现力,使得指墨画正式走向台前。其后又有潘天寿先生的奋勇开拓,使得指墨画终于摆脱了仅作为炫技娱情的角色,提升至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作为浙派人物画的继承者,吴永良走上
2023-11-19 06:58:00
新展开幕 | 我自杭州来:中国书画邀请展——中新建交35周年特别展览
...国画143cm×37cm2020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传承马一浮、潘天寿等大师的文脉,深耕艺术研究与创作,使得本次展览不仅呈现艺术作品,更通过学术视角,诠释书画背后的文化基
2025-05-27 09:24:00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六大亮点抢先看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刘海粟、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吴冠中、石鲁、关山月、赵望云、叶浅予、黄胄、张仃、溥儒、高剑父、黄君
2023-06-13 14:39:00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刘海粟、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吴冠中、石鲁、关山月、赵望云、叶浅予、黄胄、张仃、溥儒、高剑父、黄君
2023-06-09 11:57:00
当代著名画家李立新喜迎端午节——作品欣赏
...南州美协副秘书长,黔南州开明画院特聘画家。自幼跟随潘天寿弟子石山辉先生学习书画。2003年进修天津美术学院。2013年拜张涛松先生学习。2014年进入中国新水墨画院得到邵戈先
2023-06-21 13: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西河津一村竖碑“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 韩城市文旅局:地方政府应正确引导群众
近日,山西省河津市西辛封村在村口立起“汉太史司马迁故里”的石碑,引发争议。近日,网友“达岸872”在网上发布文章“别让错位‘故里碑’侵蚀文化根基”一文
2025-09-11 07:59:00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据红迷们统计
2025-09-10 08:16:0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十日是教师节。那么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呢,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
2025-09-10 15:27: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吴瑞:绝命家书立下以身许国铮铮誓言
“倭寇未灭,誓不生还”,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奉命调上海参战。当夜急行军途中,吴瑞分别给父亲
2025-09-10 15:27:00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
2025-09-10 15:58:00
【AI编辑部】“酒神”“酒圣”“酒仙”共赴酒博会,就在贵州这张桌子上
当万千佳酿在第十四届酒博会绽放醇香,一场跨越时空的“品酒盛会”也悄然启幕——我们特邀9位“史上最懂酒的大神”专程赴约,他们或是酿酒始祖
2025-09-10 19:05:00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
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八年级英语组暑假读书分享活动
鲁网9月8日讯9月5日,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八年级英语组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暑假后读书分享活动。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多位教师聚焦教育类书籍
2025-09-08 16: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