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胡惟庸案性质的转变,背后所展现的是明初文官和勋贵之间的斗争!
影视剧胡惟庸
之前淮下书生对比了《明史》和《明实录》关于李善长之死迥然不同的过程!不同于《明史》里暴君奸臣的形象,《明实录》里君并没那么暴,臣也没那么奸。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便是与勋贵对立的文官们。
明史和明实录
这里用“文官们”来称呼,是因为这时的文官们,只能算是后期文官集团的雏形。
明初,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明争暗斗。淮西集团是以淮西地域为代表,有军功的开国功臣。
淮西区域地图
而浙东集团是以非地域为代表,没什么军功的文官士大夫。
浙东集团
浙东领袖刘伯温死后,浙东集团分崩离析,但这并不是结束,因为自宋朝开始,科举伴生着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制度决定了这个阶层永远不会被打倒。
宋朝官员
打天下需要勋贵,治天下则需要文官,因此明朝建立后,文官们必然会和勋贵们不死不休。
在勋贵和文官争斗的过程中,彼此都露出了一些问题。你比如明初几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前期,郭桓案是针对文官的,胡惟庸案附属李善长案和蓝玉案则是针对勋贵的。
明初四大案
然而案子再大,只会对勋贵有影响,对文官们影响不大。因为只要科举存在,文官集团就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人才,而明朝建立后,随着国家日渐和平,战事减少,博取战功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没有战功就无法再像开国那样大量封爵。因此,不管你怎么斗,文官们只会越来越庞大,勋贵只会越来越少。
明朝文官
老朱有乡土情结,对于淮西勋贵真的是不吝封赏,动辄公侯,反观刘伯温因为是外乡人,因此只能封个伯。而对于文官们,他的感情很复杂,因为幼年的悲惨经历,让他痛恨贪污、渎职、擅权的官员,空印案、胡惟庸案前期、郭桓案就是针对这个的。同时,老朱一度停止科举,除了科举取士效果不好,还有就是为了防止文官集团壮大。
儿时悲惨经历
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年,洪武十三年的胡案主要针对文官“擅权枉法”。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擅权枉法”升级成了“图谋造反”。从洪武十八年到二十三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勋贵取代文官成了胡案的主角,李善长就是为胡案流最后一滴血的勋贵。
李善长影视剧
同一个案子,从针对文官,变成了针对勋贵!是老朱心性变了,还是老朱被胁迫了?我认为,洪武十八年前的胡惟庸案是老朱主导的,当年的郭桓案,也是老朱最后针对文官的大案,而洪武十八年后再牵涉胡惟庸案的,可能还真不是老朱本意。
郭桓案
那么,洪武十八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促使了胡案性质的转变呢?
科举,还是科举。洪武年间一共举办了六次正式科举,洪武四年,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后五次是连贯的,三年一次,但是从洪武五年到十七年之间,却停了十几年。
洪武年间科举状元名录
前面说了,科举是文官集团源源不断补充人才的窗口。停办科举,自然对文官集团不利。而洪武十七年恢复,次年完成会试和殿试,并录取472名进士,便是给了文官们极大的能量补充。
李文忠
同时,洪武十七年,曹国公李文忠薨逝,洪武十八年,魏国公徐达薨逝。李文忠是老朱的亲外甥,勋贵中最敢于直谏的,徐达则是老朱的“万里长城”,老朱最为倚重的人。他俩虽然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并没有太多牵扯,但仍然属于淮西勋贵的一份子。他俩活着,文官们不敢造次;他俩薨逝,是淮西勋贵集团的一大损失。
徐达
徐李的薨逝,科举的恢复,勋贵和文官的能量此消彼长,这也是胡案性质发生了转变的症结所在。对于文官们的加强,老朱是清楚的,但他无法彻底改变,或者说不能改变。他能做的,只有尽量去平衡。所以,当年的郭桓案,乙丑科472名进士中,有149人牵涉其中。同时,洪武十八年前后又提拔了傅友德、胡海、郭英、蓝玉等新派勋贵。
新派勋贵
然而,随着李善长案和蓝玉案的爆发,老朱的平衡手段,最终还是被文官们打破了。那么,废除丞相,皇权更加集中的老朱,为什么被文官们左右了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