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曾经有过无数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这些转折点之下,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过程,并最终造就了如今独一无二且历尽艰辛的中国。
在这些转折点之下,有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汉朝的建立,其影响便是直至如今也仍然存在。有的转折点,虽然其影响已经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但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却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我们要说的晋安寨之战,便是在毫不起眼的情况下造成了后者的结果。
一、晋安寨之战的爆发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
1、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争霸是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契丹是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民族,尤其它与宋朝之间的百年恩怨更是为人所熟知。虽然契丹是直至唐朝末年开始才逐渐强大起来,但其发源却可以直接追溯到秦汉之际,在唐朝初年时则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姓为李并掌管其当地事务,契丹由此获得了稳定的居住环境。
直到唐朝末年,唐朝的权力运行体系被黄巢之乱完全打破,原先唐朝中央与地方藩镇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曾经强大一时的唐朝就此走向了覆灭的边缘。
在这种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战、无暇顾及其他的局势之下,当时的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此机会统一了契丹各部,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就此产生。
对于南方广阔且肥沃的土地,耶律阿保机可以说是渴望到了极致,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怎么在中原地区建立属于自己、属于契丹族的霸权。但是,即便如此,契丹依旧在南下的过程当中遭到了重重阻碍。
在中原地区两大政权——后梁与晋国争霸期间,契丹就已经试图联合后梁共同消灭晋国,后来因为遭到晋国军队的激烈抵抗而被迫退兵。
虽然之后契丹又趁晋国与后梁作战之际出兵攻打晋国的军事要地,但最终却都因为晋国的及时回防而无法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当晋国成功消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之后,契丹南下的目的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只能选择与其和平相处。
但是,晋安寨之战的发生为契丹成功南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事实上,晋安寨之战的双方原本是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及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完完全全就是后唐政权自身内部的一场混战,可以说是与契丹毫无关系。
但是,就在即将走向败退之际,石敬瑭却选择开出极为丰厚的条件来请求契丹协同作战,其中不仅包括满足契丹人对于中原北方燕云十六州归属权的幻想,在名义上也将自己称作儿国,可以说是一种屈辱到了极致的条约。
在这种条约的引诱之下,契丹再也难以抑制内心当中的野心,选择出兵帮助石敬瑭,并最终将后唐一举歼灭。
2、君臣秩序的崩塌是后唐内乱的深层次原因
在朱温灭亡唐朝、建立后梁后,并未形成一统天下的格局。事实上,朱温只是当时各个割据势力当中最为强大的一股而已,另外一股最大的割据势力便是前文所提到的晋国,即后唐的前身。
虽然晋国的奠基者李克用本身是沙陀人,但由于其之前在唐朝末年的政坛当中颇受重视,再加上出于利用唐朝余下影响力的目的,所以他一直都在以复兴唐朝的名义与后梁作战。
虽然李克用本人并未消灭后梁、完成宏愿,但随着其子李存勖的继位,晋国在各方包夹的艰难局势之下不但成功消灭了后梁,也将契丹牢牢拦截在北方草原之上,使其南下牧马的愿望落空。
然而,李存勖此人却是一个唐玄宗般的人物。在位前期,李存勖无论对内对外都处理得可谓尽善尽美,这也是其能够建立霸业的基础。
但随着在位日久,他却开始肆意宠信伶人与宦官,使唐朝中后期宦官干政的局面再度出现,并最终对后唐的政治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危机难以掩盖之下,李存勖在政变当中被杀,其义弟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经过李存勖的折腾,后唐的实力本来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损耗。
李嗣源虽然也曾施行仁政、并且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由于其后期在政策上的多次失误,后唐再次出现了一场波及甚广的政变——后唐末帝李从珂就此继位。
无论是从资历还是身份上来说,李从珂都绝不能说是后唐帝位最为合理的继承者,其政治手腕和能力与李嗣源相比也展现出不小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李从珂的登基从一开始就难以服众,这也导致他需要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但由于能力的限制,他又无法想出最为合适的方法来完成集权。
最终,李从珂与后唐重臣石敬瑭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便是晋安寨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五代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臣秩序已然被彻底颠覆,有功的大臣与重臣大都难以逃过受到皇帝猜忌的命运,他们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尤其是对于后唐这样一个曾经发生过多次夺权事变得朝代来说,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二、晋安寨之战本身的发生过程并不算惊险
1、君臣相疑终于引发祸乱
作为李嗣源手下的两位大将,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曾为后唐立下过汗马功劳。事实上,在石敬瑭还未做出卖国一事之前,他在后唐国内的风评其实相当正面。再加上他与李嗣源之间的特殊关系,他在后唐国内可谓是过得极其风光。
当李嗣源尚且在位时,李从珂与石敬瑭之间尚且没有直接的矛盾,毕竟只是一起在别人手下干事而已,最多就是一个谁干的好谁干的不好的区别。
但是,当李从珂通过政变登上帝位后,情况瞬间就改变了。虽然李从珂继位之初在表面上仍对石敬瑭抱以尊重厚待,但其心中却已然对这个曾经的老战友、现在的朝廷重臣怀有极大的忌惮怀疑之心。
虽然身为武将,石敬瑭对政治却有着极高的敏感度。通过与李从珂平日的相处以及其所下达的诸多诏令,石敬瑭明确感受到了来自李从珂的那股不信任之心。为了自保,他先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自己的大本营——河东地区,接着又借各种理由来囤积物资,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
对于这些反应,李从珂自然更加笃定石敬瑭拥有反叛之心,对其更加不信任。如此循环往复,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李从珂终于决定派兵讨伐石敬瑭,欲将其彻底消灭。对于石敬瑭是否从一开始就抱有反叛之心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最终发生的结果却还是造就了他的千古骂名。
2、晋安寨之战间接改变了中原政权与游牧政权的势力对比
在这场战役最开始之时,石敬瑭自然是难以抵挡后唐军队的进攻。但在早做准备之下,他却成功联合到了契丹军队,不仅将后唐派来的军队杀得大败,还长驱直入前往后唐都城——洛阳。事实上,当时的后唐军队其实仍然具有一定的反抗之力,全力抵抗之下是否会落败完全是一个未知数。
但在这种国家将灭的危急时刻,李从珂却丧失了全部信心,以往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勇气也消失不见,他竟然消极地选择了饮酒度日、坐等灭亡。最终,在军心丧乱之下,后唐大部分军队选择投降,李从珂本人及其家眷也在国家灭亡的前夕自焚而死,曾经辉煌无比的后唐也就此走向了终结。
如果从战役本身来看,晋安寨在中国的所有战役当中可以说是毫不起眼,但其前后却更加值得探讨。从起因来看,晋安寨之战的发生固然有后唐统治者本身施政不当的问题。
但自唐朝灭亡以来,那种在社会当中弥漫的君臣互疑之风却无疑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剂的作用,皇帝与大臣之间都仅仅只是想着自保,交流与信任则完全成了空谈。因此,晋安寨之战的发生极具时代特征,无论是起因、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如此。
从结果上来看,在这场后唐内部的动乱当中,石敬瑭选择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对中原地区来说战略价值极其重要的地区就已经是后果极其严重,甚至就连石敬瑭手下的重臣刘知远都看不下去,契丹本身还在这场动乱当中通过各种方式再度获得了数州之地。
经此一役,中原政权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不仅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同时也失去了一片肥美的养马场,以至于使宋朝在以骑兵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虽然宋朝无法打败契丹与金国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其自身,但燕云十六州在其中所造成的影响确实不可忽视的。直到几百年后明朝建立,这片在经历少数民族几百年统治后的土地才终于再度回归了汉人政权。
三、总结
总的来说,晋安寨之战如果仅仅从战役本身来看,那么它无论是从兵力、战术布置还是激烈程度来说,在中国历代战役当中都很难排得上号。
但是,作为一场在特殊时代当中的特殊战役,它却造成了诸多大型战役都无法形成的后果,这是十分罕见的。
在那样一个统治秩序崩溃的时代,其中诸多人物的动机其实都可以说是有迹可循,并非完全就是胡作非为,其最后引发的结果其实也是他们难以预料。从这个角度来看,晋安寨之战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3 21: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