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鱼圆味美传佳意
本报记者 蒙进煌 通讯员 苏文积 陆原令 文/图
诱人的鱼圆成品。
去掉头尾皮骨的鱼肉。
鱼圆在热油中定型。
探寻八桂非遗 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 57
记住乡愁
本报记者 蒙进煌 通讯员 苏文积 陆原令 文/图
文学里的“鱼”和“米”,不仅是指鱼和米。
当两者相遇,就成了富庶的象征。“鱼米之乡”一词,就尽显地方富饶色彩。
武宣县东乡镇、三里镇一带,地处大瑶山余脉西麓,这里旱不干、水不涝,加上气候温润、光照充足,是桂中肥沃的“粮仓”。武宣有“东乡三里吃白米”的民谚流传,即是例证。
当地的米饼、米粉声名在外,当地以鱼为主题的美食——鱼圆,更是声名远扬。
2018年12月,三里鱼圆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人们对美食的情感,通常表达在味道以外。鱼圆让人联想到“团圆”,自然成为逢年过节、日常聚会招待宾客的佳肴。《武宣县志》中对节日习俗有载:“在三里镇灵湖村,家主提前一天做好扣肉和鱼圆……”这是对当地过六月初六“禾苗节”的描绘。那一天,灵湖村村民敲锣打鼓、舞稻草龙——满满的稻作文化的影子。鱼圆,便也有了余庆、富足的美意。
家住三里镇街上的廖翠梅,是鱼圆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跟鱼圆打交道已有28个年头。在她儿时的回忆里,每至年关,家家户户制作鱼圆,手工剁鱼肉的声音响彻街巷。
用肥美的白鲢,宰杀剥皮、去头尾、剔大骨,只取鱼肉。鱼肉、鸡蛋、淀粉按比例,加食盐调味,搅拌后,捏成肉团放入七成油温的热油中炸至定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良,廖翠梅制作的鱼圆,鲜嫩爽滑、香味纯正、久煮不烂,引得客人专程来购买。
“这是今天炸的第五锅,出锅后就可以休息了。”走进廖翠梅家鱼圆作坊,一股浓郁的鱼圆香味扑鼻而来。她的儿媳妇黎素素手拿长勺,翻搅锅里的鱼圆,使其受热均匀——黎素素学到了婆婆的手艺,转眼已是有10年经验的师傅了。
随着电商兴起,鱼圆得以长途跋涉,满足各地食客的胃,也抚慰他乡游子的心。过去作为节令食品,家家户户剁鱼肉汇成的交响乐,已经成为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对年轻的游子而言,拿起手机轻松下单,就可解乡愁。正所谓:
东乡三里鲢鱼肥,
一道鱼圆成佳味。
人间至味是团圆,
他乡游子亦思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1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