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他的家族享有“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誉。
他,自幼有“神童”之称,11岁学作近体诗,24岁状元及第,官授翰林修撰,经筵讲官,一生博学多闻,是大明王朝第一才子,也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
他,因“大礼议”事件被廷杖谪戍流放直至终老于滇南。
他的一生,并没有伴随着流放而消极颓废,他寄情于山水之间,行走在滇南各地,悉心著述。
他把发达的中原文化和富有特色的巴蜀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结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文学的发展,使云南文学迎来了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他,就是杨慎,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杨慎的温度人生。
杨慎
弘治元年(1488),杨慎出身在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杨廷和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才学之士,进士出身,官至内阁首辅。母亲是国子监监丞黄明善的女儿黄媛,也是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杨氏家族自杨慎曾祖母熊氏夫人起,便有“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家风家训,教诫后世子孙。
在这种家庭文化背景下,杨慎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他非凡的文学才能。
杨慎5岁,父亲杨廷和口授李育的《飞骑桥诗》让他记诵。
杨慎7岁,母亲黄媛教他唐诗绝句和句读,杨慎过目不忘。
杨慎11岁,开始学作近体诗,他的绝世才能开始逐渐惊艳都城。
弘治十二年(1499)正月,杨慎的母亲黄夫人病故,同年三月,祖母叶太夫人也相继病逝。四月,杨廷和带着杨慎回乡守制。
在此期间,杨慎跟随他的祖父学习《易》,二十天便能背诵如流。杨慎曾模仿《拟吊古战场文》,三叔杨廷仪看到文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不禁拍案叫绝。他的祖父看后对杨慎说:“你既然这么喜欢古文,为什么不去拟一篇贾谊的《过秦论》呢?”于是第二天,他就呈上一篇拟作,论秦朝得到天下之后快速灭亡的教训。祖父看完之后,称赞他为“吾家之贾谊“。
杨慎在新都的两年时间里,遍览古籍,赋诗作文。
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回京。杨慎一路上经过汉中、西安、邯郸,分别写了《过渭城送别》、《霜叶赋》、《咏马嵬坡》等诗。
杨慎回京后写的一首《黄叶诗》在北京广为流传,当朝大学士李东阳颇为赞赏,便把他收为门生。杨慎在诗歌创作上经常得到李东阳的指点,同时也接触到海内名流,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也扩大了眼界。
正德二年(1507)八月,杨慎从新都到省成参加乡试,考得正是杨慎年少所学的《易》。九月发榜,杨慎乡试第一。
正德三年(1508)春,礼部主持的全国性会试在京城贡院隆重举行,杨慎参加了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王鏊和梁储,他俩挑灯夜读,看到一甲三名有一个考卷特别优秀,反复推敲研究,谁知传阅的时候,蜡烛的灯花落在这份试卷上,烧坏了卷面。主考官担心把这样的试卷呈上皇帝,害怕皇帝评阅不便,自己也会有不尽职守之罪。因此,只能让杨慎落榜。
生活给你的苦难,在往后的日子里,终将会成为你的骄傲。
杨慎便是如此。
正德六年(1511)二月,三年一次全国性的会试如期举行,主考官是文渊阁大学士费宏,总阅卷官是文渊阁大学士靳贵,会试录取贡士三百五十名,杨慎考得第二名。
正德六年三月,正德皇帝亲自主持辛末科殿试,策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杨慎作答的《对策》充分展示出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内阁大学士、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认为文章内容博大深广,辞藻华丽。
武宗皇帝十分高兴,钦点杨慎为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赐宴于礼部。
至此,杨慎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展雄心抱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的杨慎,可谓前途一片大好,担任翰林修撰,官阶从六品,品位虽然不高,但是内阁大学士自永乐年间开始都是从翰林学士中选拔,除此之外,还有机会遍读皇史宬诸阁的藏书。这对于杨慎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
正德七年(1522),李东阳告老返乡,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
武宗皇帝朱厚照不仅喜好骑马射箭,还在禁内建设豹房,宠幸佞臣,南巡游玩,杨慎就职翰林院,目睹皇帝荒芜朝堂,朝纲尽废,杨慎忧心如焚,于正德十二年丁丑八月五日上奏《丁丑封事》,希望皇帝可以回宫。
武宗根本不理睬他,依旧荒废朝政,久劳于外,杨慎无可奈何,非常失望。
“石头城畔莫愁家,十五纤腰学浣纱。堂下石榴堪系马,门前杨柳可藏鸦。景阳妆罢金星出,子夜歌残璧月斜。肯信紫台玄朔夜,玉颜珠泪泣琵琶。”
杨慎借用古代莫愁的传说,讽刺皇帝的行为。杨慎觉得留在京城也没有太大的作为,就称病告假,回乡了。
不久之后,杨慎便回京了,仍在翰林院仍经筵展书官,但是内心却时常感到失意和迷惘。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崩于豹房。
武宗在位无子又无立嗣,杨廷和定策,皇太后准允,让武宗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世子朱厚熜继位。
彼时,内阁首辅杨廷和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嗣大宗,就应该遵奉正统,主张世宗皇帝应当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要认已经去世的生父兴献王为叔,才有继承皇帝的资格。
明世宗显然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在他继位第三天,就下诏礼部,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和生父兴献王的封号及祭祀典礼。
当时,以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为首,聚集群臣六十余人联名上疏,希望皇帝遵从大礼。
世宗也坚决不同意,把群臣的奏疏都留中不发。
嘉靖三年,杨廷和见世宗不听劝谏,也觉得辅佐太平已无希望,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辞官。
世宗大喜,便下旨,批准杨廷和辞官。
杨廷和被迫辞官之后,杨慎同丰熙、舒芬、毛玉、王元正等三十六人联名上疏,说:“张璁和桂萼是奸邪小人,和他们为官觉得羞耻,如果不罢免他们,我们就集体辞职。”
世宗大怒,对三十六人分别给予处罚,杨慎不服,过了一个多月,又和学士丰熙上疏,世宗并没有理睬他。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世宗召集文武百官到左顺门,为生母强行去掉“本生”二字。
文武百官早朝时,被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左顺门前、金水桥南拦住,杨慎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杨慎便率文武百官共二百余人,一起到左顺门大哭。
世宗颇为大怒,命令锦衣卫收捕参与请愿的朝廷大臣。并对四品以上官员罚扣夺俸,廷杖杨慎等五品以下官员一百八十余人,当场杖死十六人,杨慎、王元正、刘济等八人谪戍流放。
而杨慎在这场斗争中,因为得罪了皇帝,被罚永远充军,而且一直到逝世都不曾赦免。
他在左顺门哭谏之后,下诏狱,于三月十七日第一次廷杖,二十七日二次廷杖,被打的差点毙命。次日,便让他启程前往云南永昌。杨慎带着重伤,被兵丁押解上路,这一去,就在也没回来过。
“大礼议“事件是杨慎一生的转折点,如若他有一点点的妥协,也不至于如此。在议大礼中,杨慎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委曲求全,而是直言敢谏,毫不避讳,置生死于度外,铁骨铮铮。
杨慎的一生,伴随着大礼议的结束,他的政治梦想也紧跟着宣布破产。在余后的三十几年里,往返四川和云南之间,不仅在谪戍地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领域上也谱写了一段传奇。
杨慎在流放期间,以罪犯的身份流放在边陲,可仍然忧国忧民。因为长期在戍地,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底层的劳动人民,对民间的疾苦有很深的了解。
嘉靖二十五年,大理推官吴宗徽想多征收盐牛税,增加财政的收入。当时,杨慎身在安宁多年,了解当地农民和盐民的苦,为民请命。
嘉靖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滇城发生洪灾,集议决定由昆明、安宁、昆阳诸州县共同修理海口。这次工程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月完工。当时据不完全统计,四州八县之民,死亡人数数以万计。
杨慎正义凛然的写了长诗《海口行》真实地反映了疏浚海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原本以为,此次工程可以造福百姓,一劳永逸,可是谁知道没过两年,又有人提议修海口。当时的云南巡抚赵炳然并不知道实际情况,便准允了。
嘉靖三十一年,杨慎了解民情之后,就给赵炳然写了《与巡按赵剑门论修海口书》,对此进行抨击。后来,他还写了《后海口行》、《滇池涸》等诗,讽刺大旱之年治水的荒唐之举。
杨慎在漫长的流放岁月里,并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寄情于山水之间,著述立书,广招门生。
杨慎是明代西南地区最著名的中原文化使者,被云南人民誉为“明代三百年第一人”。
他在云南结交了许多少数民族人士,在各地讲学,广收门生。
在嘉靖以前,云南教育不是很好,杨慎到达滇南厚,多次向云南巡抚顾应祥、欧阳重、汪文盛等建议兴教重学,而且多被采纳。
杨慎在云南的时候,各族士子从游问学,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
杨慎在充军流放云南以前,云南文化有成就者也就二十多人,著述不过四十多种。杨慎到滇南以后,一直到明朝末年,滇南文人学士共有一百五十余人,著作二百六十余种,其中有很多都是和杨慎有关系的。
杨慎在滇南造就了第一个文化学派“杨门七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慎的名字和事迹在四川、云南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成为“杨夫子”,与孔夫子并列。
杨慎的博学是公认的。《明史》本传中就有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擅长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平生著作达400余种,存诗约有2300多首。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杨慎度过三十五年的流放生活,最终七十二岁客死于滇南一直到隆庆年间,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原官,追赠为“光禄寺少卿”,谥号“文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年少得志,中年因大礼议被谪戍流放于滇南,至死都不得而归。
而杨慎这首《临江仙》诉尽其平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0 17: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