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侗族大歌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元素。当地以“民歌调解”化解大量矛盾纠纷。而榕江县首创的“民歌法庭”,通过法官与歌师合作,以“民歌+网络”等多种创新形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百姓易懂的乡音,十余年来成功调解邻里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0%。
歌声何以有此“魔力”?这主要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特点。榕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9%,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曲调熟悉、情感亲近的民歌,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把复杂的法律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填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调唱出来时,瞬间就拉近了距离。生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成了亲切的乡音,变成了田间地头也能哼唱的歌词。这种巧妙的转化,让抽象的法理变得具体可感,有效解决了法律条文“听不懂、记不住”的难题。
乡音乡韵,是沟通法理与乡情最柔韧的桥梁。调解现场,歌师用委婉动听的旋律唱出是非曲直,用歌词传递劝解和期望。歌声带着温度,更能触动人心。它营造了一种相对平和,甚至带有情感共鸣的氛围,让当事人更容易放下对抗情绪,回归到乡邻情谊的思考。
“土办法”,看起来“土”,里面却有解决基层矛盾的真智慧。在基层治理中,尊重并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找到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真正走进人心,让道理真正讲进心坎里,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能让乡村更和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6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