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沈阳老胡同 4
萃升书院胡同
冯述/主编
沈阳出版社
明日看点:东鹰市口胡同
萃升书院胡同位于沈阳古城内南顺城路东端路北,建于清代。胡同长95米,宽4米。因这里原有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萃升书院而得名。
萃生书院位于古城内东南隅,沈河区朝阳一校附近。
何为“书院”?古代书院是用于藏书和讲学之所。据载,沈阳最早的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时任奉天府丞任奕銮创建(地址在天佑门内府丞公署东),这便是奉天府学馆,招收贵族子弟在这里读书。清乾隆元年(1736),时任工部侍郎的李永绍在文庙西墙外建立了一个帮助穷苦孩子读书的义学,称作“沈阳书院”。
沈阳书院规模甚小,仅有3间教室。清康熙七年(1668),奉天府府尹霍备率领下属劝募官绅募捐,所得善款开基拓土,扩建沈阳书院,增建学堂5间,食堂及宿舍21间,从此,书院初具规模。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任奉天府府尹欧阳瑾到此视察。他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题写了“萃升书院”四字楷书匾额,悬于书院的仪门之上,从此得“萃升书院”正名。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萃升书院是沈阳的最高学府,吸引来了各州、城、府县的优秀学子。他们在萃升书院得到较好的学习机会,很多士子考取了举人、进士。
萃升书院的山长(现在的院长)多为名士担任,如清嘉庆四年(1799),73岁的关东才子王尔烈“退休”后,他刚刚回到老家辽阳,便被萃升书院聘为山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内阁学士尚贤主持书院,开设时势策论课程,追求学以致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萃升书院改为校士馆,聘请清代广宁举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刘春烺为主讲等。
清代中叶以后,萃升书院成为学子科举考试的进修场所。它和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关东三大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萃升书院遂改为义和团驻地,不久后,沙俄侵略者占据了萃升书院全部院舍,前院为军营,后院为马棚,从此,萃升书院不复存在。随后几年,萃升书院虽多有“复兴”,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萃升书院再遭厄运,它的命运可想而知。
萃升书院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离我们远去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长远的。萃升书院胡同将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