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6-30 21:48:00 来源:缘之心

中新社南京6月30日电 题: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专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

中新社记者 钟升 朱晓颖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近年来,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世界各地的考古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中国考古学家要去海外参与考古?在海外的考古发现中,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哪些特色?长期主持中俄和中伊(朗)合作考古项目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此作出解答。

视频:【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海外考古?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化积淀丰厚,数千年的历史更是留下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历史文物都没有发掘完,没必要跑去国外参与考古。您怎么看?

张良仁:中国的考古学者很多,但做海外考古的还很少。要理解、研究中国历史,不能仅仅聚焦中国本国的考古资源和资料。在考古领域,中外是联通的。我们在中国经常会发现罗马的货币、波斯的银币、印度的佛像等。要理解、研究这些历史文物,需要了解外国的考古资源和资料。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往往会发现“习以为常”中不一样的闪光点。比如“曲”(一种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它,早在周朝就有相关记载,中国人用曲来做酱、泡菜、酿酒。

然而,这一样平常东西的发现和使用,却启发了外国的科学家,改变了世界酿酒业的历史。19世纪末,法国著名细菌学家、卡介苗发明者之一的阿尔贝·卡尔梅特(Albert Calmette)从中国的酒曲中分离出了阿米露酶,进而发明了用淀粉质原料酿造酒精的阿米露法,而这种方法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得以在全世界推广。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对中国人发现的曲进行了详细记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发现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促进作用,但我们仍浑然不知,这也是考古学者需要去发现和认知的。

中新社记者:通过海外考古,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怎样的新发现?

张良仁:我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去的比较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和伊朗。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2019年,张良仁在俄罗斯的考古现场查看岩画。受访者供图

我们与俄罗斯合作进行考古发掘,是想了解欧亚草原冶金技术的传播路径。中国的额尔齐斯河,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发源,在俄罗斯境内汇入鄂毕河。我认为,额尔齐斯河可能是古代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通道。在俄罗斯的考古现场,我们发掘出了两处古代的冶金遗址,研究后发现所使用的技术与古代新疆地区的冶金技术有着联系。

我们与伊朗合作,发掘了一座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土丘,有个意外之喜是发现了一件青花陶。它看起来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仔细一看是伊朗当地仿烧的陶器。这说明当时的伊朗(波斯)人在交流中,已对中国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的青花瓷也很可能到过这个地方,并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伊朗没有中国烧制瓷器用的瓷石和高岭土,当地人就用黏土、沙子,再加上玻璃创造出一种新材料,它的质地和我们瓷器的“胎”很接近,用这种材料来仿烧青花瓷。这是一个古代“中国制造”刺激海外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

中新社记者:在海外考古,以及与海外学者的联合考古中,中国考古学家怎样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张良仁:政治与经济之外,中外教育界、科学界的交流也至关重要。亚非拉地区还有很多国家的考古发掘能力较弱,中国的技术与人才可以通过合作,帮助这些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培养考古力量,从而让这些国家的人民更充分了解自己的历史。

对中国考古学界而言,这也能够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能力。在海外发掘出的成果,中国学者可以撰写成论文发表,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科研水平。同时,依托中伊联合发掘项目,我们也在培养伊朗考古方向的中国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中国考古学界的眼界。

客观地说,中国海外考古的发掘水平基本和欧美国家并驾齐驱,不足的地方在于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也缺乏一些专门的人才,比不上欧美一些有百年积淀的国家。但中国可以在中外联合考古中向他们学习。比如在中伊联合考古中,我们就邀请了两位法国专家参与。我们有很好的发掘技术,法国学者有优秀的研究力量,再辅以伊朗本地考古学家的配合,这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国际团队合作,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据统计,截至2022年,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中国已经派出了36支考古队奔赴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古发掘作业。相信今后这一数字还会增加,中外考古学者携手,探索人类共同的历史,将在考古学领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张良仁。泱波 摄

张良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2010年—2013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疆史前金属器研究》、美国Wenner-Gren基金课题《新疆东部史前冶金》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和西亚古代陶瓷交流》,出版专著《古代冶金和社会:欧亚大陆中部和中国北部的青铜时代社会的比较研究》和论文集《东学西问》。【编辑:苏亦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3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当一个考古学家成为“吃货”,会发生什么
当一个考古学家成为“吃货”,会发生什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良仁给出了示范。路边苍蝇馆里的一顿小笼汤包,能被他咀嚼出上下7000年的历史:从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厨具“甑”,到河南
2023-11-13 15:45:00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你喜欢吗?
...宝体质的《孤独的美食家》。张良仁说,受哈佛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启发,自己从去年开始注意饮食考古。目前,国内研究美食的考古学家不多,但是可以研究
2023-11-14 21:44:00
考古学家变身美食博主:“不会挖土的主播不是好教授”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南京6月13日电 题:考古学家变身美食博主:“不会挖土的主播不是好教授”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喝桂花糖藕粥,说到马王堆汉墓中的千年藕片汤;嗦螺蛳粉,谈到广西
2024-06-13 12:57:00
南大考古教授成“美食博主”:初衷是解决经费问题,美食更贴近生活
...工作,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到国外工作。这些年,我们中国考古学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我去了伊朗、俄罗斯,其他人去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埃及等等,我们中国考古学家的视野和工作范
2023-11-18 09:57:00
...一条视频下的留言记录,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便是“原来考古学家还有这一面,我们被彻底征服了,能不能考张教授的研究生”。对于网友们的留言,张良仁表示很开心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考
2023-11-18 10:41:00
南大教授张良仁成抖音探店博主,讲解美食历史知识,登上央视热播节目
...开了话匣子。他介绍,在两万年前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成堆的螺蛳壳,这些螺蛳壳还被特意敲掉了尾部,便于吸出螺肉;而螺蛳粉的臭味来源酸笋,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腌制,它在
2024-03-01 18:14:00
张良墓:揭示汉初三杰背后的深厚兄弟情谊
公元前2018年,中国陕西省南郑县张良镇在中国陕西省南郑县张良镇的一座小山坡上,轰动一时的发现引起了无数人的瞩目,人们震惊地发现,这里埋藏着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的墓葬。张良,一个传
2023-12-22 22:18:00
埃及明亚省考古发现距今约3400年墓地
...10月15日电(记者姚兵)埃及旅游和文物部15日宣布,埃及考古学家在明亚省发现一座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墓地。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在考古发掘现场说,该墓地的历史
2023-10-17 00:11:00
著名考古学家黄景略去世,享年94岁
...规可依,共和国考古事业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之路,考古学家黄景略是开创者、见证者之一。7月9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黄景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
2024-07-09 23:1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