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焦作日报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我国的一句民间俗语。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如何陪伴、照顾生病的父母,成为很多家庭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问题。其实,在照顾生病老人的过程中,如果能多花点小心思,可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老人的康复。
今年43岁的陈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近这两年,陈女士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心力交瘁。原来,陈女士的妈妈身体一直很好,半年前因为脑中风,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这几个月,陈女士每天忙得团团转,生活也是一团糟。
陈女士说,妈妈生病后,性格变得十分古怪,和以前截然不同。“我妈原来性格开朗,在老年大学里学了很多课程,突然病倒后,性情大变,对子女以及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敌意。”陈女士说。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强忍着自己的脾气,但还是有几次没忍住,对生病的母亲发了脾气。随后,她又非常后悔,甚至自责,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变得特别紧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陈女士遇到的问题,很多长期照顾生病长辈的人都有过。“长辈既然生病了,就不能再以正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在与卧床老人交流时,应注意一些方法。”我市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朱女士说。
正确理解父母的言行,给父母心理上的支持。不少人发现,年老的父母性情变了,变得喜欢无理取闹。其实,要理解父母,首先要理解衰老。因为退休后的失落、身体衰老或健康等原因,很多老人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通过发牢骚、宠溺孙辈、甚至制造麻烦,来引起子女的关注。子女明白这一点,是帮助父母的关键。子女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父母“不合时宜”的言行,要换个角度去理解这种言行背后的动机,给父母一些支持,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与父母少一些争辩,尽量避免对父母动怒。照护年迈患病的父母,本身已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了。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遇到故意找茬、暴躁偏执的父母,实在是让人难以冷静,在心力交悴的情况下,就会忍不住与父母争吵,甚至让双方陷入僵持的局面。其实,父母已经衰老无力了,与父母进行争辩、甚至动怒,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作为子女,应该理解这一点,我们听取父母的要求和建议固然是正确的,但过于执着于对错,又是毫无意义的,不妨“让”着父母,对父母多一些“言听计从”。
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享受守护父母的过程。“以前,我觉得照顾父亲是负担,现在我觉得是父亲在陪伴我,让我有了一个依靠。”照顾父亲十多年的杨先生说。杨先生的父亲瘫痪在床十多年来,他除了照顾一日三餐、吃喝拉撒,每周还要抽出时间带父亲逛一次公园。尽管出门一次颇费周折,他却从未放弃。杨先生说,以前也有过烦恼,觉得照顾老人是沉重的负担,后来慢慢改变了想法,觉得父亲是用他的方式来陪伴我,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用这种方式互相陪伴彼此,心里也就轻松了很多。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如果能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利用家庭环境设计更多亲情化的活动,有利于提振患病老人的信心,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我市一些医疗机构在针对老年偏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医护人员为偏瘫患者组织剪纸、捏橡皮泥、穿脱衣服比赛,在愉快的气氛中,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可通过设计一些有目的、经过选择的活动,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高独立生活和劳动的能力,帮他们重新找回消失已久的自信。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智玲 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