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5 16:23:00 来源:戏说三国

有这样一个人,在清朝统治者的头上纵横百余年,如同幽灵一般,只要听到他的大名,清廷就必须组织人手调查清楚,可谓是鸡犬不宁,此人屡屡造反失败,却又屡屡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此人正是“朱三太子”,一个将清朝统治者“玩弄于股掌”的神秘人,想要了解他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

明末的朝廷早就因东林党和宦官在权力交替中日渐腐烂,崇祯虽有心想要中兴,但他确实没有一个中兴帝王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再加上那一时期正好赶上“小冰河”,气候寒冷,收成日益减少,从而导致流民四起。

天灾有了,人祸就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明朝内忧外困,最终奠定了自己的败局。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发疯似的让妻妾自裁,甚至还对亲生女儿下了毒手,最后在煤山的歪脖树上自缢殉国。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后世给明朝帝王的评价是“不割地、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这种评价或多或少都充斥着一些后人的情感寄托,既雄壮悲凉,又令人血泪翻涌。

不少影视剧都着重描写了崇祯一家子人视死如归,或是许多有骨气的朱家儿郎不愿做亡国奴以身殉国,而实际上,崇祯并没有对自己的皇子下毒手,而是让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焕偷偷溜出皇城。

毕竟三位皇子没走多远就被李自成的手下抓获,如果真的全家殉国,李自成也不可能“绑着”皇子去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从而导致最后三位皇子不知所踪。

这一战下来清军入关,三位皇子也不知是死是活,但只要找不到尸体,对于明朝百姓来说,这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明朝重新恢复了汉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华夏文明重新推上了世界舞台。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而且改朝换代一直都有历史的必然性,老百姓本身并不会存在多少反感,只是清政府着实有些过分,要求汉人必须削发易服。

要知道,就算是上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都没有对百姓实施文化传统方面的压制,顶多是增加了很多税收。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完全接受不了了,故而只要朱家皇子没有确定殉国,老百姓心中就有信仰,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清复明”,于是“朱三太子”的传说正式展开,成为横在清代帝王心中的一根尖刺。

自第一位入关的顺治帝开始,想要杜绝汉人根基的清统治者就开始面对朱家子嗣造成的心理压力,到了康熙登基,有61年“皇龄”的他,面对“朱三太子”的造反就高达70次,次次让他焦头烂额。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梦魇,无时无刻不徘徊在康熙的脑海里,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就像鳌拜、吴三桂、噶尔丹等,能力卓绝的康熙根本不会放在眼里,怕就怕这个对手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神经衰弱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朱三太子”的历史“战绩”。

在崇祯安排出逃的三位皇子中,毫无疑问最具分量的就是皇太子朱慈烺。

根据《甲申朝事小纪》记载,朱慈烺最后投奔了自己的外公周奎,周奎怕担责任,就将朱慈烺赶了出去,结果朱慈烺因“犯夜罪”被捕,辗转传到了多尔衮的耳中。

众所周知,当时清兵入关打的旗号就是为崇祯帝报仇,所以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皇太子,他们也觉得很棘手,天下已经握在手中,总不能拱手让出去,不让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朱家留后,可总不能当着全天下的面把前朝太子杀了吧?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于是多尔衮心生一计,让前朝官员和太监排队认太子,扬言只要这个是真太子,大清一定会好好善待,但其实懂的人都懂,这是一个指鹿为马的把戏,只要说这是真太子的人无疑不被处死。

这样一来,就算朱慈烺的身份真实,也没有人敢认,就这样,清廷公开宣布前明太子身份作假,不久朱慈烺就被处死,此事告一段落,可清廷却忽略了太子的分量,山东东阿县百姓起义,高呼让清廷归还太子。

就在“北太子”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南边又跑出来一个“南太子”。

此时南方属于弘光政权,弘光朝廷和多尔衮的想法一样,一旦这个太子的身份坐实,自己也就毫无正统可言,于是在清军南下后,“南太子”也被处决,自此“南北太子案”正式结束。

所以,太子这张底牌显然已经没法使用了,可跟太子一样下落不明的还有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焕。这样一来,反清复明就又有了名号可言,于是“朱三太子”的称号横空出世,成为不少汉人心中的信仰。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顺治十二年,苏北百姓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爆发起义,这是“朱三太子”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当清兵剿灭反叛势力后,发现所谓的“朱三太子”只是一个名叫朱周祺的书生,跟前朝皇室八竿子打不着。

康熙十二年,因为康熙想要削藩触犯了吴三桂的利益,吴三桂便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云南聚众起义,一时间许许多多老百姓响应,就连北京城里都有不少人约定起事。

康熙十六年,永春县冒出一伙“白头贼”,也自称“朱三太子”,组织起数万人“反清复明”,并联系上了台湾的郑经(郑成功的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想要攻打潭州,要知道清廷虽然坐拥大好河山,可台湾依旧不在掌控之中。

台湾的将士们仍然奉大明为正统,谁也不敢保证郑家会不会和那些“朱三太子”里应外合,在清廷的南方重新成立一个政权来分庭抗礼。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害怕夜长梦多的康熙立即派兵歼灭了“白头贼”,并计划着何时攻下台湾,可这边刚完事,同年河南也爆发了“朱三太子”起事,即刻被镇压。

好不容易平平淡淡过了两年,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又有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还好在事情没有闹大之前,就被抚远大将军图海逮捕。

到了康熙二十八年,江苏太仓与浙江四明山同时暴动,有趣的是,揭竿而起的组织着都自称“朱三太子”。

每次“朱三太子”的出现,都会让清廷以最快的速度发兵镇压,然而捉来的组织者没有一个和前明老朱家有多少联系,这种高频率、同名号的造反,让康熙整个人都神经衰弱,甚至派出官员彻查老朱家的后人,到底还有没有嫡系皇子存在于世。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只要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三太子”就永远梗在心头,其实就连康熙也知道,“朱三太子”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一种老百姓对于前朝的思念以及信仰。

这个人明明不存在,可就没办法真的把他当作不存在,只要还有人能搬出“朱三太子”的旗号,他们大清就名不正言不顺,就没办法坐得安稳。

一直到了1708年,几经寻找的“特派员”终于找到了一位可疑的“王老先生”。

王老先生王士元是在浙东地区张念一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时被发现的,根据相关记载,这位王老先生极有可能是永王朱慈焕,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朱三太子”。

当时张念一听闻王士元的身世,想要请老先生出山主持大局,却被老先生拒绝了,等到张念一起义失败,就在供词里将此事也讲了出来,如果王老先生知道张念一会把自己供出来,还不如当时就跟他一起起事。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供词上说王士元在聊天中表明自己正是前明皇室后裔朱慈焕,在李自成进京后和兄弟们走散,流落到了老家安徽凤阳,之后碰到了朝廷一个王姓给事中,告知自己身份后,被给事中收养并改姓了王。

在后来给事中去世,王士元辗转到了江浙,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之后一直在当地私塾教书。

根据这份供词,清廷官员又急又喜,急忙找来大量资料,发现这个老头的年龄、流浪路线等和当年的朱慈焕极为符合,当即把资料和线索整理出来并上报给康熙,然后派人将王士元一家抓住进行审问。

康熙也极为重视,立即下令发动了最高级别的九卿会审,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老人到底是不是当年的朱慈焕,康熙是激动的,他终于能够终结这个让他痛苦了一生的老对手。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可经过多次审讯,谁也没办法证实这位老先生的真正身份,王老先生也很直接,他告诉大清的官员,自己已经75岁了,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没有造反,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造反?而且自己没钱没地没武器,凭什么造反?

康熙自然知道这些,但凭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帝王之术,还是将老人和他的儿子们判处死刑,就像康熙说的那样,没有造反的迹象,并不能代表没有造反之心。

虽然后世学者都认为这个“王老先生”极有可能就是朱慈焕,甚至很有可能康熙也知道他杀的没错,但“朱三太子”产生的效应并没有因此衰弱,反而愈演愈烈。

到了1721年,也就是康熙六十年(康熙驾崩的前一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仍然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可怜清圣祖康熙打了一辈子硬仗,偏偏碰上了这么一个砸不烂、碾不碎的对手。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等到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朱三太子”的名号依然在反清起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名号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才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

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总共100余年,“朱三太子”犹如一棵常青树,熬死了大清三位帝王。

是个人都知道,这个“朱三太子”又不是“龙王三太子”或是“哪吒三太子”,怎么可能活这么久?但作为一种“反清复明”的象征,这个名号一直都是反清义士心中的信仰,所以“朱三太子”的名号淡了下去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名号。

可以说,自大清朝建立开始,“反清复明”的口号就没停过,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古代打仗、起义都需要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从陈胜吴广再到清军入关,他们都找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

康熙是如何被搞得“朱三太子”衰弱的?

“朱三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代表着汉人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但也不能避免的成为争权夺利者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明朝遗留下来的精神贯穿了整个清朝,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广泛的认同的基础。

所以等到清朝覆灭后,由于其政治文化上一直警惕着汉人,使得汉人根本没有什么归属感,也造成了想要复辟清廷的百姓远远比不上前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吴三桂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他和朱三太子是什么关系?
...己,吴三桂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等到他打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起兵时,已经没什么人愿意响应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任何人起兵反清复明,都值得托付。唯独吴三桂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不
2023-04-22 17:35:00
“朱三太子”为何都七十五岁高龄了,还难逃康熙一刀
...的朋友,肯定都记得剧中的一个反派角色,就是明朝朱三太子朱慈炯。在剧中,这个朱慈炯先后三次差点干掉康熙,最后,被加持了男主光环的康熙成功反杀。其实历史上,康熙除掉这个前朝太子的
2024-09-02 10:55:00
崇祯的儿女们竟然无一善终是为何?
...晚上,崇祯把三个儿子叫到了面前。“记住,你们今天是太子、皇子,明天就是普通百姓了,外面兵荒马乱,千万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名字也不要再用了,看见老人家要叫爷爷,看见年纪轻一点的则
2023-02-21 20:43:00
到底有多少朱三太子?为什么大家都爱冒充他
明太子 《康熙王朝》里,对康熙构成直接威胁,险些要了康熙命的就是民间反清势力,其头目自称朱三太子,为前明皇室。历史上,顺治、康熙时期一共出现过五次朱三太子事件,但无一例外全
2024-07-14 20:27:00
朱三太子:清朝80年未解之谜,一位皇族引发的历史风波
前言朱三太子,一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平凡,但却是一个让大清朝困扰了整整80年的谜团。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都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存在。这位太子的身份并非寻常
2024-04-06 03:14:00
...多子女命运又会如何呢?那位困扰清朝半个世纪的“朱三太子”又是谁?他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献愍太子朱慈烺,明思宗的嫡长子,生母为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年初出生,次年便被册
2024-06-01 08:51:00
她是明朝最后一位公主,一直被清朝所利用
...禁城之前,提前杀了自己的妻妾,以免受到贼人的侮辱。太子以及几个皇子都被悄悄的送出了紫禁城,只有六岁的小女儿也是被亲手杀掉,崇祯看着他最宠爱的长平公主,无奈的说到“你为何偏偏要
2023-07-13 13:28:00
历史上崇祯帝一共有多少儿子
...儿子,而其中有四个早夭,剩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太子朱慈烺(长子)、定王朱慈灿(三子)、永王朱慈焕(五子)。那么,有人便会好奇,明朝灭亡后,这些皇子去了哪里呢?其实,崇祯皇
2024-06-24 15:49:00
骆养性从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他是怎么做到的?
...间同样曾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其父骆思恭更是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掌锦衣卫事都指挥使、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天启三年(1624年)十月,因为父亲的功绩,骆养性得以恩荫世袭锦衣卫百户,由
2022-12-16 15: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