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赵习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学思政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在科学把握中学思政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实践教育之中,进一步突出思政教育的实践内涵,借助实践育人切实推动中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坚持思政教育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思政教育是一种启发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学思贯通、知行合一。对于中学思政教育来说,其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更需要从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全面的价值指引。因此,中学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把各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素材引入中学思政课堂,有针对性地讲活、讲透中学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引导他们形成有关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理性认知,达到思政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尤其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把思政教育与青少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回应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热点话题,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为学生解疑释惑,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时代脉动,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担当历史使命。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坚持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日常生活是思政教育内容转化应用的重要实践场景。如果忽视了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会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偏少,难以真正说服和吸引学生。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社会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学业压力、亲子关系及情感认同等诸多成长烦恼,对思政课有着特殊的理解和需求。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和定位,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主动关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和青春迷茫,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中反观自己的价值认知和思想状态,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讲解各种生活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近年来,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推动下,思政教育的场域正逐渐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舞台延伸,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除了学校教学外,中学思政教育也需要走出校门,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类活动,让他们在深入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和担当意识。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大课堂的重要价值,积极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用社会大课堂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在场性,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不断提升中学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场所,开展不同专题的思政实践和体验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代入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社会大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主体共同努力,谋划整合好校内、校外各类资源,探索构建“全员育人”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社会大课堂的长效运行。
(作者为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中学高级教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2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