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李新勇
不管是“禮”还是“礼”,都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
从前,不知道多少年前,反正不是几个月前,一户人家的建房报告总是批不下来,建房材料准备齐全好多年,旧房子岌岌可危,眼看就快不能进去住了,负责建房审批的乡镇干部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给批。有人给这家人如此这般出了个主意,这家人依计而行,新买回电视机和洗衣机各一台,不是搬回破屋,而是搬到那个干部家,什么话也没说,搁下就走。可把那干部高兴得。一高兴什么借口也没有,大笔一挥,就把报告给批了。等房屋建好,那家人家的户主与家人带上车辆和一大把喜糖上干部家,把干部一家人正使用的电视和洗衣机搬上车拉回家,面对一脸懵圈的干部家人,那户主大声表示感谢:“幸好你们家宽敞,要不然这几个月真不知道该把这两样东西放在哪里!”那干部的婆娘小声问:“不是送给我们的吗?”那户主说:“像你老公这么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我们祸害谁,也不能祸害他呀!”
事后有人说那家人太刁,有人说那干部太刁。
这民刁不刁?刁!这小官刁不刁?也刁!是先有刁官后有刁民,还是先有刁民后有刁官?这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连参考答案都没有。
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这个小故事,是对“礼”的反讽。
此篇就来说说这个“礼”字。
“礼”的繁体字有好几个,最常用的是“禮”。“礼”和“禮”是一个字吗?也许不应该说是,理由是这两个字各有其内涵和外延。
先说“禮”。《说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这是个颇有意思的汉字,左侧为“示”,右侧为“豊”。
“示”的含义比较单一,表示上面站着个身着祭袍、手持祭器、口中念念有词的主祭的祭台。
“豊”本身就是一个汉字,有其独立的内涵和意义。《说文》:“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属皆以豊。”组成这个字的“豆”不是黄豆豌豆的豆,而是“壴”,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种祭器,除了祭祀的时候使用,平时也可用来盛装黄豆之类容易滚动散失的粮食。人们还发现,这种中空的器皿敲击起来声音悦耳,伴随盛装黄豆的多少,既可以婉转,也可以高亢。除了祭祀的时候敲击,其他时候也可以敲击,并且随敲击的节奏,可歌可舞。《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以及那些永远散失的民歌,也许就在这种打击乐中诞生。而“豆”上的“曲”,你可以理解为音乐,音乐最初的功能就是娱神的,音乐就诞生于人们对神灵的祭祀和祈祷之中。按《说文》的本义,这个字表示的是祭师在向神灵敬献美玉美酒的时候,一边击鼓娱神,一边唱颂祈祷。
“示”与“豊”合在一起的“禮”,就表示进行祭祀时的礼仪活动。
如今一说到祭祀,有人就联想到迷信,其实未必,国家还有公祭呢。祭祀是什么?其形式和目的有多种,但其中有一种我认为是可取的,那就是追思先辈先贤堪当楷模的丰功伟绩,像把散乱的黄豆拢聚在一起那样凝聚人心,团结和聚集本族、本部落、本国力量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通过这种活动激励后人、警醒和忠告下一辈。《礼记》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一曰义,一曰廉,一曰耻。”礼为社会规范,义为行为准绳,廉为修养楷模,耻为反省利器。所谓“礼崩乐坏”,就是指什么规矩都不讲、什么制度都不遵守,谁谁谁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结果如何?天下大乱。
最初兼代掌管“禮”的部门是春官以及后来的乐府,职能既事神,也奉君。后来,“禮”从祭祀礼乐和仪式,渐渐衍化管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各种典章制度——统治者要你干什么,不是简单发个布告了事,而是以禮待之,禮仪先行,比如编几首歌让国人传唱,入脑入心,寓教于乐,三下五除二就达到了目的。再后来,掌管“禮”的机构进化成礼部,负责礼乐、祭祀、外交、宴乐及学校贡举政令的发布。礼部最高长官礼部尚书,相当于文化部长、国师、外交部长、办公厅主任和教育部部长。在六部中,官不算最大,但管得够宽。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会不会说话,而是有没有规矩礼节;哪怕是不会说话的哑巴,只要懂规矩讲礼节,他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再说“礼”。有人说“礼”是从“禮”简化而来的,他们认为“禮”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的汉字,简化的时候仅用一个竖弯钩代替“豊”,而成了“礼”——这个令人费解的竖弯钩,仿佛一笔勾销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他们还说,用汉字六书造字规律分析“礼”字,这个字属于哪种书?还有人说,部首“礻”旁边的竖弯钩,是对一个人在跪拜乞求的样子进行抽象勾勒。那就更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法则了。“跪拜”算怎么回事?“乞求”合乎什么精神?一句话,得遭受多么强烈且巨大的霸凌和压迫才会呈现出这种屈辱状态?这样的“礼”还有道理吗?
事实上,《说文》中明确记载“禮”是正体,“礼”是古文。颜元孙撰写的《干禄字书》记载:“禮礼并正。”说明在唐代,“礼”与“禮”平起平坐,都是正字。古代名碑、名帖中写简化字“礼”的例子不少,在《曹全碑》《朝侯残碑》以及王羲之、虞世南、柳公权、王铎、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字帖中,能看到简化的“礼”字。
不管是“禮”还是“礼”,都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钱穆先生还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2020年11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退休,交大六千多名师生自发聚集在校园,洒泪为张书记送行,殷殷深情,依依不舍,观者为之动容。2023年1月中旬,交大校长王树国退休,同样动人的场景再次重现。相隔短短两年时间,两任校长收获相同的礼遇,令人由衷感叹。关键是如此高规格的礼遇是自发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谁说人走茶凉?在这礼仪之邦,状态就是风水,人品就是运气,人心才是最高礼仪。
回到本文开头那故事,村民和干部之间,也算是另类的礼尚往来,有什么因,便有什么果,一报还一报。回到“禮”字本身,除了礼节、仪式,还有礼品之意。中国人自古尚廉,礼品并非越贵重越好,千金之礼,何如馈赠对方儿时在故乡吃过的念念不忘的某种烧饼?礼轻情义重。若以钱财谋得事成,便是权钱交易,终会反受其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