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王干、苏童、叶兆言三位“文学发小”做客南图
揭秘江苏文学大咖的美食往事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在很多作家笔下,美食鲜活又感性,总能把人的食欲撩拨起来。这得益于美食本身的魅力,也来自作家一支充满魔法的笔。日前,出生于江苏里下河地区的著名作家王干携散文集《人间食单》做客南京图书馆,与“文学发小”苏童、叶兆言一起畅谈生命中的文学与美食,揭秘江苏文学大咖的美食往事。
鱼汤涮羊肉
叶兆言拿它来招待“文学发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苏童、叶兆言纷纷在文坛崭露头角,其时,王干已早于他们在文学评论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三人因此在文学道路上结下深厚的友谊,王干更是第一个为苏童写下长篇评论《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并刊发于《上海文学》。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美食见证了他们的人生交往,并在多年之后成为他们进入回忆的一个神奇通道。比如王干喜欢蹭饭,叶兆言曾在家中招待他,做的是鱼汤涮羊肉。王干当时还很纳闷:这是什么吃法啊!只见叶兆言很有学问地说:“‘鱼’+‘羊’就是‘鲜’,你别小看中国文字的构成,古人这样设计这个‘鲜’字是有道理的。”如今,这种吃法已被沿袭下来,但这道菜在当年却给了王干相当大的震撼。他至今仍记得,一下筷子,果真鲜极了。
如何对待“吃”的问题,三位作家各是各的态度,由于他们经常在外面一块吃饭,自然将这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叶兆言表示:“我对吃的没那么讲究,苏童就是要吃好东西的,王干呢就是嘴巴挑剔,我们在外面吃饭他总要给人家提意见。他老要说人家这个、那个不对,弄得我很紧张,生怕打起来。”
对吃非常讲究的苏童,成为当时公认的点菜高手,“比掼蛋水平高”。王干介绍道,“我们出去吃饭点菜的话语权都是他拿着,有几次我想抢过菜单来点菜,旁边就有人说,王干你不行,还是等苏童来。”
南京生炒鲫鱼片
抚慰了“美食家”陆文夫的胃
《人间食单》是一部饱含人间烟火气的散文集锦:从故乡的米饭饼到高邮鸭蛋,从慈姑的清苦到螺蛳的鲜美,美食与人生相互交融。王干用他质朴细腻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记忆中的故乡美味,感受那些掩藏在味蕾之下的人生百态与社会变迁。
王干写美食很地道,围绕他的《人间食单》还举办过书评有奖征文活动,在美食圈、文学圈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一方面与王干来自里下河地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长期在江苏作协工作有关,他与“美食家”陆文夫、汪曾祺都有很深的交往,其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美食往事。
据王干回忆,当时陆文夫任江苏省作协主席,又是正如日中天的美食家,但对在南京吃什么却有些疑虑。接到任务的王干,一时也没了主意,最后还是一道生炒鲫鱼片抚慰了老人家的胃。当然,这道生炒鲫鱼片也很有讲究,鱼是六合龙池鲫鱼,是被誉为“金陵厨王”的胡长龄弟子掌的勺。吃到最后,陆文夫对这道菜赞不绝口。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并以《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一组以故乡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在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汪曾祺还收获了“美食家”的名号,他用高邮咸鸭蛋馋了不知多少代学生。陆文夫爱吃,汪曾祺也会吃,二人又都是江苏人。陆文夫就曾对汪曾祺说,汪老你菜做得好,什么时候做给我吃吃?据王干回忆,有一次,陆文夫去北京开会,再次提出想吃汪曾祺做的饭。汪曾祺却说:“买不到活鱼,做不了。”
王干解释,这是汪先生在藏拙,陆文夫的嘴巴有些刁钻,所以几次到北京来开会,汪先生都不做菜给他吃。
南京人很爱吃
苏童在南京练就吃辣本领
南京是王干、苏童和叶兆言文学人生的重要一站。他们对南京美食也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苏童是苏州人,在活动中还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美食记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生病,我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他问我是不是有点饿啦,也为了安慰生病的我,就把我带到了一个点心铺,那里卖的汤团有一种是玫瑰猪油馅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汤团。这东西不见得真的有多么好吃,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食地图,是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是我心里最失而未复得的一道,遍寻不得。”
童年的美食记忆自是无可替代,但正是在南京,苏童练就了能吃辣的“江湖胃”;能在家门口买个盐水鸭,也让他即便去了北京工作,却仍选择长时间住在南京。而在南京的最初日子,苏童疏于做饭,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对新街口周围的小饭店如数家珍,最后是一家招待所食堂的饭,因为既便宜又好吃,成为他人生记忆中非常难忘的一页。
“炖生敲在南京菜中独树一帜,是京苏大菜中的精华。盐水鸭也一样,哪家馆子都有,若问起谁家最地道,还真说不清。”叶兆言自称对吃不讲究,却掌握了很多吃的典故。
“胡长龄后来变得不得了了,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厨师长,我经常说我太太是胡长龄大师的弟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长龄当时在今天的金陵科技学院开了一个班,会在晚上弄一个煤气包,教人怎么做菜,叶兆言的夫人正好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很自然地就会去蹭课。
汪曾祺曾经教过叶兆言一道菜,即把鹅肝用纱布裹在一起,把血水挤出来,跟鸡蛋搁在一起煮,然后再进行蒸。叶兆言说:“如果容器很漂亮的话,那道菜在餐桌上还是很漂亮的。”
在叶兆言看来,南京人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什么好吃,一定要去尝一尝。“他们只是单纯喜欢吃,对食物的做法不挑剔。只要看到排队的地方,我没吃过,就特别想去试试这个好吃不好吃。”这就导致,南京菜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什么都能接受。只要能想到,只要敢经营,不管什么菜系、无论中餐西餐、高档精菜或快餐,都可以高朋满座人山人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