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隆中对》的本质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0 20:5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前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在公元207年到219年的短短12年间,刘备的命运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无所有的流浪军阀,变成了三分天下的汉中王。刘备的这一变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少不了关系。

诸葛亮在哪一年对刘备说出了《隆中对》,我们已经找不到答案了,但大致发生在201年(刘备屯军新野)到208年(刘表病死)之间。《隆中对》不仅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还为刘备谋划了将来。

《隆中对》的本质是什么?

在分析《隆中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隆中对”是什么。

现代有一个经常说的词:战略。国家有国家的战略,公司有公司的战略,个人又有个人的战略。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

哪怕到了现在,我们对“战略”的定义也没有达成一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战略”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的“指挥官”,随后便用于军事概念。在拜占庭皇帝列奥六世的《将道》一书中,将“统兵(指挥)艺术”定义为战略。

《隆中对》的本质是什么

随着世界军事家对“战略”的研究,有人将战略定义为“规划和指导一场战役中大规模军事机动和作战的艺术”。同时将战术定义为“在战斗中或直接面对敌人时指挥战斗的艺术”。

若按上述说法,战略便是一种大局观,而战术便是具体的执行手段。

我国古代关于军事提到更多的词是“兵法”,而没有“战略”这个词。虽说如此,但我国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战略军事典籍。

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中便提出了“计”这个概念。开战前君主(将领)需要“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这个“计”便是对战前的准备的形容。那么需要“计”些什么东西呢?紧接着孙子便提出了“情”的七个因素: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七个因素便是战前的“战略考量”,“计”便是孙子的“战略”。

《孙子兵法》的意思便是在综合考虑一切因素后,才决定是否进行战争。这个便是“战略”的制定过程。战略制定完成后,便“因利而制权”,这个“权”便是孙子的“战术”。《司马法·仁本》也说“权出于战”,“权”是战争中才有的。

那么制定了战略是否就能胜利?当然不是,否则《孙子兵法》也不会有其他的章节了。战略能否“完美”实施,却需要靠临场将帅的“战术”水平。

就好比现在公司上头只给你一个任务(公司战略),但具体怎么完成却让你来操作。这个考验的便是一个人(将领)的执行能力。

拿破仑对战争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执行”。另一方面来说,制定了战略,能否完成这个战略依靠的是武将的执行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便是为刘备势力制定的战略。

诸葛亮先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曹操是“不可与争锋”,孙权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知道了天下大势,那么刘备该如何行动呢?诸葛亮提出了“跨有荆、益”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等行动方向。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隆中对》这个战略能否成功,还得靠武将的执行能力,这才是《隆中对》能否成功的关键。一场战争只有是战前的“战略谋划”和战争中的“战术执行”,这两个因素完美结合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没有武将的战术执行,光看一个战略怎么可能赢得战争?若真能如此,岂不是说双方不用打仗了,通过比较双方的“锦囊妙计”来决定胜负不是更好?

赤壁之战,周瑜与诸葛亮都做出了“曹操可以打”的判断,这便是“战略”。但你若换一个武将代替周瑜去执行狙击曹操的任务,谁能保证一定成功?这便是武将的执行力(战术)的差距。

战略好比一个房屋的设计图,最后如何建造出来,还得靠现场的建筑工人亲手搭建。了解了《隆中对》的本质,我们便来看看详细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本质是什么

“隆中对”施行的前后顺序

战略会有一个递进的前进方向,《隆中对》也不例外。将《隆中对》简单归纳来有三个重点:

一、抢夺一块自己的地盘,荆州、益州便是诸葛亮看好的地方。

二、与占据江东三世的孙权联盟,一同抵抗强大的曹操。

三、待天下有变,刘备出秦川向东攻击曹操,另一大将从荆州北上攻击曹操。

现在对《隆中对》有误解的人,很多就是将《隆中对》的前后主次搞混乱了,只有捋顺了诸葛亮的战略顺序,才能进一步解读《隆中对》。

上述三点按照一二三的顺序便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短、中、长三个阶段。短期目标是刘备需要占据荆州,这也是刘备最关键的一步。有了荆州基地后,便能继续执行中期目标,即东联孙权、西取巴蜀、北抗曹操。最后的一步便是等到“天下有变”,刘备进兵中原。

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隆中对》为何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打造的完美战略。

刘备对荆州的影响力

现代普遍认为隆中对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外结好于孙权”与占据荆州是不可能。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诸葛亮给刘备制度的计划是先占据荆州然后再与孙权联盟,而不是与孙权结盟后再瓜分荆州。

《隆中对》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会产生先结盟的方法是受了历史进程的影响,若我们抛弃2000年的上帝视角回到三国。试问没有地盘的刘备拿什么与孙权结盟?历史上孙刘结盟是因为曹操已经进入荆州了,但诸葛亮制定《隆中对》的时候,曹操还没有进攻荆州,真当诸葛亮未卜先知?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中,刘备占据荆州后才与孙权结盟。那么刘备能占领荆州吗?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总以为刘备在刘表那里优哉游哉地过了七、八年,真当刘备去荆州是养老去了?

刘备对荆州一直就有着明显的企图,也在不断扩充自己在荆州的影响力。其最明显的动作便是收刘封为义子。

关于刘封的出身《三国志·刘封传》曰:“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罗侯寇氏是哪一脉已经查不到了,但长沙刘氏却是荆州的大族。

长沙刘氏起源于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长沙王刘发,从公元前155年到公元207年,刘氏在荆州(长沙)经营了360多年,妥妥的大族(哪怕现如今的长沙刘氏仍是遍布湖南)。

刘备把“长沙刘氏之甥”刘封收为义子(当时刘备还没有儿子,这是当做了继承人),其拉拢荆州大族的目的已昭然若揭。关于刘备对荆州的影响还有两个个佐证,一个是刘表死前对刘备的试探,另一个就是刘表死后曹操的反应。

先说说刘表对刘备的试探。《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表病笃,讬国于备”。

刘表打算让幼子刘琮代替自己的爵位,这基本是荆州上下公开的事实了(刘琦向诸葛亮求救便是明证)。刘表刘备如此说明显是对刘备的试探。

哪怕这是刘表的试探,也间接表明刘备有威胁刘琮的实力,否则根本不用试探,要么刘表不放在心上,要么将其杀掉或驱逐。

再来说说刘表死后曹操的反应。刘表死后,曹操便选择轻骑突进,以防刘备先一步进入江陵。曹操为何如此急切?因为“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

若刘备在荆州只是个路人甲,他能控制的了江陵(荆州刺史治所,相当于省会)?曹操既然担心刘备,那么必然说明刘备有掌控江陵城的实力。否则曹操一听刘备过了襄阳,便又立即“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这是为了防止刘备先一步控制了江陵。

这两方面都从侧面说明了刘备有夺取荆州的实力。刘备扩充实力谋取荆州就是诸葛亮出的注意。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注:刘备与诸葛亮的谋划很好,但小看了曹操的决心。因此数年谋划落空,变成了“东联孙权,夺取荆州”这一现实。这跟《隆中对》没有关系,曹操的急切正说明了刘备有夺取荆州的实力,从反面验证了《隆中对》的可行性。

占据荆州就不能与孙权联盟了?

诸葛亮提出的联络孙权,首先考虑的便是据守江夏的黄祖。刘备与孙权北方有曹操的威胁,中间又有江夏这一缓冲地带,自然能够成为盟友。结果黄祖被孙权消灭了,这便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没了黄祖双方就不能结盟了吗?自然不是。

有人认为联合孙权与占据荆州是有冲突的。对持有这一观点的人,我只想问问:关于国家的利益,你需要先考虑的是自己,还是对方?

荆州对孙权有利,难道刘备就不能占据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靠着实力打出来的,而不是让出来的。靠着割让土地来获得喘息的朝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少吗?最后的结局又如何?

在刘备与刘琦占据荆州的时期,孙权可是主动联姻刘备的,“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三国志·先主传》)。在孙权眼里,这时候的刘备仍然是自己的盟友。

对于东吴最后出兵强夺荆州的可能,最初的刘备是有应对策略的。

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击刘备的荆州,刘备率领5万大军回援荆州,以事实告诉孙权,自己不会让出荆州。

奈何这时候曹操拿下了汉中,直接威胁到益州,刘备不得不割让了荆州三郡来安抚东吴。有了这次的军事对峙,双方算是再次进入了“联盟”状态。

《三国志·先主传》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注:孙权是趁着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关羽围困襄樊之际偷袭了荆州,这与《隆中对》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刘备与孙权间没有友情,只有利益。哪怕刘备把荆州整个给了孙权,当孙权认为可以偷袭益州的时候,他一样会偷袭益州。

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远远不如淮南对东吴的作用。荆州只是东吴西防线,没了荆州还有夏口、武昌(东吴曾多次迁都武昌)都可以作为东吴长江的西防线,但淮南却关系着东吴的发展。

淮南对东吴的重要性,我用两句“古话”来说明,一句是“守江必守淮”,就是说若想守住长江,必须先守住淮南。第二句是“得淮河者得天下”,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淮河的重要性。

碍于篇幅在这里没法详细解释,大家仅需要知道淮南不仅是东吴的前沿防线,更是曹魏与东吴的屯粮重地。魏(晋)与吴后期的战争一直围绕着淮南进行,而荆州则少有冲突。

注:魏晋(三国统一以前)军事武将中有两个头衔权力最大,一个是“都督雍凉诸军事”,其主将一般是镇西将军,这是防备蜀汉的;一个是“都督扬州诸军事”,这是防备东吴的,其主将或带有镇南将军,或是镇东将军。荆州的战争很少。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荆州对东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当然若孙权有机会的话,他自然是不介意再多些地盘的。

《隆中对》的双路出兵真不可行?

对《隆重对》持反对意见的还有一条理由,那就是双路出兵不现实。

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所说的两路出兵有个前提,那就是“天下有变”。我上面说了,这一条也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远期计划,或者说是一种设想。当时的刘备连荆州都没有拿下,你觉得诸葛亮为他制定一个“吞并天下”的计划现实吗?

《隆中对》是刘备的基本战略,其最终的计划肯定是一统天下,但如何统一天下,只能一步步来,这便是“天下有变”的真实意思。至于是什么“变”,那只有等它到来才能清楚。

另外诸葛亮所说的两路出兵是一种选择,即告诉刘备若我们占据了益州和荆州,等到将来图谋中原的时候,我们既能选择兵出襄阳,也能选择兵发关中,或者时机合适(天下有变)我们也能双路出兵。

因此诸葛亮的双路出兵仅仅是对将来的一种设想,一种战略方针,具体情况得了解了“具体情况”才能做决定。至于双路出兵能不能实现,我们可以从东晋桓温的第一北伐来参考下。

公元354年,桓温率军北伐关中的符健,其采取的作战方式便是两路出兵。桓温亲率一路从荆襄出兵,司马勋率领一路从汉中(梁州便是汉中)出兵,双方最后汇合于关中。

这次北伐中,桓温先后数次击败前秦的军队,若不是桓温犹豫不决浪费了最佳战机,使得前秦有了准备,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改变。

《晋书·桓温传》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

桓温这次北伐失败指的是没有消灭前秦,其在战场上是战胜了前秦军对的。这说明诸葛亮《隆中对》的双线出兵是可行的。

注:桓温北伐靠的不是整个东晋的支持,桓温的北伐势力同样来自益州、荆州(按三国行政区来说)。

结语

现在对《隆中对》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否定”,不如说是对“神化”后的诸葛亮的挑剔。

因为他们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一部战略,也就是行动计划当做了一种预言。这些人首先将《隆中对》摆到了一个“完美”的位置上,然后开始对其挑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另类抬高了《隆中对》?

《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它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具体的实施,而在于刘备势力能通过它来获得多少好处。现代很多人拿着战术的眼光来评价作为战略的《隆中对》,是不是对诸葛亮来说有点不公平?

《隆中对》后,刘备先后占据了荆州、益州,又联盟了孙权,最后三分天下。这便说明了《隆中对》作为一部战略的成功。

《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它只是刘备势力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具体的计划会随着实际的情况来做出具体变化,其作为刘备势力的基本战略,也仅仅施行到了第二步的“跨有荆益”便出了问题。这不是诸葛亮的战略不行,而是刘备、关羽等人的执行出了问题。

《隆中对》是一个全面而周密的战略,它包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囊括了政治、军事,对内政与外交也作出安排。它不仅指明了刘备势力的发展方向,还设定了先后顺序,只有一部部实行下去,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只是一个肉体凡胎罢了,他的《隆中对》与我们现在的公司计划、城市发展计划没什么不同。若说它高明在哪,除了诸葛亮的卓越的眼光外,便是刘备等人的完美执行力,双方合二为一造就了一部难以超越的战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1 05: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诸葛亮的隆中对真错了吗
隆中对的基本思想就在于曹魏强,孙刘弱,故而孙刘联合抗曹;然而到了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强弱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联吴抗曹的基本盘已经崩解,如果蜀汉继续强大,甚至有可能出现曹、
2023-04-20 13:59:00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哪些重大的战略缺陷
三顾茅庐时,曹操已得半个天下,已难撼动。隆中对本来就是计划割据西南,然后待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无非两种,一是曹操内乱,二是草原入侵。但曹操内部并无大乱,只是小乱不断。曹操手下猛将不
2024-03-16 17:38:00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关羽从荆州发动北伐,能取得成功吗?
关羽失荆州代表了《隆中对》的破产。蜀汉不但失去了北伐宛洛的基地,还失去了关羽和他的那支精锐人马,随之而来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损失惨重。对此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
2024-02-25 18:41:00
是归还荆州,还是讨伐东吴,刘备如何抉择
刘备和诸葛亮一相见,就引发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个《隆中对》,被刘备集团奉为圭臬,成为他们争夺天下的方案。但是,在这个方案里,并不都是合理的。这里面既有诸葛亮经过周密考察,做出的
2024-06-29 17:07:00
《隆中对》:成就蜀汉的伟大战略构想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能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战略构想。千古以来,对《隆中对》的赞誉,不绝于耳。然而,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隆中对》存在致命缺陷。这是怎么回事呢?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主
2023-09-09 18:34:00
为何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注定了刘备的覆亡?因为这个致命的错误
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底对不对?它肯定不完美,但是除了它,刘备也没有更好的战略选择,隆中对有两个重大的缺陷让它无法实现,伟人也对隆中对有很大的质疑,隆中的大意是,现在群雄逐鹿,曹操实力
2022-12-14 12:24:00
鲁肃向孙权提出“吴中对”,为什么知名度低
...在卧龙岗第一次见面时,诸葛亮给出的刘备势力发展方针隆中对。可以说隆中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可以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与隆中对相对应的,鲁肃也曾经给孙权提出了一个“吴中对”,也叫
2024-04-25 15:52:00
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底对不对?它肯定不完美,但是除了它,刘备也没有更好的战略选择,隆中对有两个重大的缺陷让它无法实现,伟人也对隆中对有很大的质疑,隆中的大意是,现在群雄逐鹿,曹操实力
2022-12-14 09:48:00
...(公元200年)的时候提出的,与孙权在合榻上对饮时提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冬至建安十三年春天(公元207冬至208年春)提出来的,与刘备在隆中相交谈时提出。从时间上来
2024-05-27 06: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