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其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7 10:53:00 来源:杭州网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北宋 · 苏轼

苏轼知杭州时,治理西湖占据了他很大一块工作时间。他上书朝廷要维修资金时,把西湖比喻为人的眉目。苏轼整修西湖,恢复旧观,除葑田、建三塔,将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沿袭白居易在白堤上的做法,一株桃花一株柳,苏堤春晓也成为后来的西湖十景之一。

蔡准曾和苏东坡游西湖,相与和诗。《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留存三首,这一首写的是西湖四季轮换中的景色,起句中的夏日西湖可谓传神。蔡准原籍福建,卒葬杭州临平山。蔡准的《游大涤山》颇显其水准:“大涤洞沉沉,天柱峰嶪嶪。人世悲落花,观松无易叶。朝夕樵风生,云鹤闲情惬。何当采玉芝,真踪从此蹑。”

让人感慨的是,蔡准的儿子,却是后世为人诟病的蔡京。

关于西湖夏日之美,诗词中多有涉及,早于苏轼来到杭州的梅尧臣在《西湖闲望》中说:“夏景已多趣,湖边日更佳。园葵杂红紫,岸柳自攲斜。雨气收林表,城阴接水涯。爱闲输白鸟,尽日立汀沙。”不过梅尧臣的夏日西湖,和苏轼笔下的西湖相比,更多了一点野趣,那是因为五代十国的战乱,导致西湖颇有沧桑感。

更早一点的时候,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中,描述了这样一番景象:“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连绵的柳树绕湖而长,白居易乘兴踏上孤山寺,这里可看到烟雨江南的迷蒙,可领略枇杷棕榈的摇曳,而夏日台风已悄然到来。

或许此时我们能够体会到苏轼诗中的意思:“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7 12: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钱塘井事
...,位于杭州解放路和浣纱路交叉口二杭州之所以为杭州,白居易和苏轼是不得不提的人物。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值杭州大旱成灾,农田灌溉和百姓饮用水都遇到困难。治湖与浚井,成
2024-05-13 10:58:00
揭秘:苏轼缘何成为“苏东坡”?
...苏轼都是向他看齐的。谁这么牛逼?此人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苏轼无论在生活上为官上,还是在写诗填词作文上,都以白居易为榜样。在为官方面,白居易曾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造福百姓,
2024-05-06 20:50:00
诗词里的杭州,杭州中的诗词
...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西湖景区杨公堤附近的景色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公元822年的七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当时西湖淤塞
2023-09-23 16:14:00
自意本杭人——苏轼与杭州的千年遇见
...边纪念设施更为丰富。北宋末年始建的“三贤堂”是纪念白居易、林逋与苏轼的地方。明代又在西湖孤山南麓建五贤祠(白居易、苏轼、林逋、李泌、杨孟瑛)。杭州奉祀苏轼的专祠始建于清代嘉庆
2024-05-13 10:58:00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就是“桂花”。而唐代的诗文,使用“桂子”则更普遍: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2024-10-08 17:38:00
走进古诗词中,去感受春天的魅力
...一些宁静和快乐,少一些躁动和烦恼。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
2023-05-04 22:00:00
从诗词中领略杭城宋韵之美
...他是一个“诗痴”,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带领我们走进白居易、苏轼的世界。让我们跟随司马一民,走进他笔下的诗词杭州。您近日出版新书《苏东坡:前生我已到杭州》,这本书与您之前创作的
2023-07-25 11:59:00
...钟灵古刹。钟声贴着水面传来,漾起的波纹套住雨滴划过白居易的乌篷船,却也叫不醒沉醉于樱口和柳腰的衰老儒士。我看见坟墓,两座。慕才的苏小小,打虎的武二郎。盛世的明妃,乱世的红颜,
2023-08-17 17:35:00
为什么人人都爱杭州?
... 萧奉题图 | 陈中秋封面| 陈中秋唐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自动请求外派,获准任杭州刺史。刺杭期间,白居易留下了数十首诗篇,篇篇都写着五个字——“最忆是杭州”。107
2023-10-08 14: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