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08 17:38:00 来源:杭州网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秋风渐起,天气生凉,距离桂香满杭城的日子越来越近。提起杭州的秋天,必然会想到柳永的《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寥寥几字,囊括了西湖独特的景致,令人遐想翩翩。

很少有人会疑问,柳永为何用“桂子”来代表“桂花”,似乎大家对这种遣词手法已经司空见惯,但如果我们仔细追索会发现,大部分关于西湖桂花的诗词中,所用的词都是“桂子”。

宋代的诗词中有:

清顺《宿天竺》:“夜半桂子落,不知自何峰。”

赵抃《武林即事寄前人二首》(其二):“月窟仙子遗桂子,海门神物助潮头。”

苏轼《天竺寺(并引)》:“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林逋《闻越僧灵皎游天竺山因而有寄》:“几回闻桂子,无复忆山阴。”

林逋《寄西山勤道人》:“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

其他的诗文或可商榷,但林逋的诗文中“桂子”,从语境判断,指的就是“桂花”。

而唐代的诗文,使用“桂子”则更普遍:

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陆龟蒙《和袭美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霜实常闻秋半夜,天台天竺坠云岑。”

再如李白《送催十二游天竺寺》:“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 卢元辅摩崖诗刻

此外白居易还有多首诗词中提及“桂子”,而比白居易稍早的杭州刺史卢元辅曾在飞来峰神尼舍利塔旁留下一处摩崖诗刻,这首诗未录入《全唐诗》,诗中提及:“远客偏求寻桂子,老人不识石莲花。 ”这首诗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材料,说明在唐代后期,天竺山已成为著名的景观目的地,而远方的游客千里迢迢赶来,主要是为了“寻桂子”。

看到这,我们应该会产生疑问,古人为何要来天竺山“寻桂子”呢?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垂拱四年(688)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十余日乃止。司马盖说、安抚使狄仁杰以闻,编之史策。”

这件灵异事件收录在唐人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中,当时在台州境内,天降桂子,而且情况持续了有十多天,这件事被狄仁杰上报朝廷,编录在史籍之中,在《新唐书》中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说明这是一次比较正式的灵异事件。

在古代,关于桂是樟科植物月桂,还是木犀科桂花有争议,但从这次天降桂子的时间看,三月正是桂花的果实成熟的季节,这次月桂子事件中,桂子被指认为桂花的可能性更高。

回到垂拱四年,当时正是武则天向权利顶峰发起进攻的攻坚阶段,在这一年,各地陆续开始呈报祥瑞,为女皇登基造势,这件灵异事件很可能被包装成祥瑞,上报朝廷,从而得到广泛的传播,从此“月中落桂子”的意象开始逐渐发展。

景龙四年(710),著名的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途经杭州,游览飞来峰,写下那首著名的《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诗中提到了潮水,说明写作的时间很可能在中秋时节,那时的飞来峰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宋之问在创作时,将月中落桂子的传说移花接木,安插到了飞来峰,并与眼前天香弥漫的现实结合,创造出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的禅境。这种意境既收纳了月中落桂子的意趣,更将佛教之中“天花乱坠”的高妙境界一并糅和,烘托出了飞来峰作为东南佛国的浓郁佛教氛围。而且宋之问在诗的结尾处,仍念念不忘“天台”和“石桥”,说明他是将天台山的景致移情眼前的飞来峰中,从此,飞来峰开始“桂子月中落”了。

而陆龟蒙笔下的“天台天竺坠云岑 ”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杭州与台州的桂子恐怕都是从月宫的同一株桂树上落下来的。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宋诗中的桂子与天香相对,是表达桂子还是代指桂花,意思已经比较模糊了,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它们的融合更加紧密。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诗中“天香桂子”合二为一,从意境上判断,很可能桂子开始指代漫天坠落的桂花,作为对韬光禅师行道讲法之精妙的描写,其内涵从实体的桂子向虚幻的天花转化,具有了更强的佛教信仰属性。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卢元辅摩崖诗刻 (蔷薇夕阳血 摄)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来到杭州,此时距离宋之问时期已经过去了百年,这百年间,有李白、卢元辅等一众诗人,不断强化“天竺寻桂子”的意象,让桂子成为飞来峰的精神图腾,也让桂花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西湖代表性的植物景观。

不过更有传播性的仍是宋之问的那首诗,南宋人计有功所撰的《唐诗纪事》中有一段记载,《帝京篇》曰:

“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宾王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逃死,此其谶也。宋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句未属,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问曰:“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请吟上联,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罗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互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宾王也。”

大致的意思是说宋之问当时在飞来峰下徘徊许久,一直找不到创作思路,这时兵败之后削发为僧的骆宾王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提醒了宋之问,让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

如果说有一首宋之问的诗能够超越宋之问,那必然是宋之问和骆宾王共同创作的这首《灵隐寺》。当然,这个故事杜撰的可能性很高,但传播开始之后,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大家关注的是这些故事和诗文中呈现的文学意象,那些构建出的场景、意趣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随着宋之问、白居易、苏轼的作品不断传播,“天竺桂子”的名气完全超越了“月桂子”的发源地,如果我们不去古籍中“考古”,恐怕没几个人会知道故事真正的开始。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凤凰山圣果寺边“桂岩”摩崖石刻 (蔷薇夕阳血 摄)

当桂花成为西湖的标志性观赏花卉后,伴随各种传说故事开始不断涌现,比如《咸淳临安志》中记载:“旧俗所传月坠桂子,为天竺素有之。唐天宝中,寺前有一子成树,今月桂峰在焉。”

再如钱易《南部新书》庚卷:“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云:‘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

这些故事的权威性较台州的“月桂子”事件逊色许多,但也说明桂花与西湖的联系越发紧密。

宋代的时候,桂花之于西湖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从宋代的诗文中,基本可以判断,当时的“桂子”已然成为“桂花”的指代,让“月中落桂子”完全演变成了“天香飘满湖”的壮观景象。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而桂花在西湖的分布也逐渐扩展,到明代的时候,满觉陇逐渐成为赏桂的新热点,高濂所撰《四时幽赏录》中记载:

“桂花最盛处,惟两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巷者,其林若墉若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就龙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厨山蔬野蔌作供,对仙友大嚼,令人五内芬馥。归携数枝,作斋头伴寝,心情神逸,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旧闻仙桂生自月中,果否?若问托根广寒,必凭云梯,天路可折,何为常被平地窃去?疑哉!”

可见彼时的桂花最佳观赏点已经转移到满觉陇一带,而桂花从天竺转移至满觉陇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说明当时依托桂花产生了完整的产业,带动了周边的经济活动,相较于天竺寺单纯的佛法意境,显然市井的桂花产业即可满足眼鼻,更能服务口舌,后来居上也是自然而然。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满觉陇石屋洞外(蔷薇夕阳血 摄)

如今的杭州,每到秋天,天香满城,满觉陇里更是人头攒动,路边摆着各种桂花题材的食品、饮品,桂花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不可分割。同样,伴随着西湖一路走来的桂花,也成为西湖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得到进一步地保护与发展。

回溯桂花文化在西湖生根发芽的过程,也是西湖文化景观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可能只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创造,不断演化、蜕变,最终形成了西湖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看去,西湖不仅有景观,更有文化,西湖的文化内涵是历代文人的创造,不断培育出的文化果实;从现实看去,西湖不仅有文化,更有景观,西湖完整地保留了山水格局和景观特色。这也是我们保护西湖的重要动力,这里的山水是中国艺术和人文的重要写照,这是活着的唐诗,是现实的宋画。

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08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诗词里的杭州,杭州中的诗词
...国的丰收节。开幕式以“秋分之境,良渚之印”启幕。而桂花则会首尾呼应,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到东道主的秋日盛景与热情邀约。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我们总说“一叶知秋”,但杭州人辨别秋天是从
2023-09-23 16:14:00
杭州亚残运会奖牌诞生记:枝头摘“桂子”,市花与玉璧如何“珠联璧合”
...残运奖牌?见到“桂子”的第一眼,便会被它漫天飘洒的桂花图形所吸引。奖牌将良渚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融为一体,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传递亚洲价值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以桂花的浓郁气
2023-07-14 22:54:00
...亚残运文化美学的重要表达。奖牌将良渚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融为一体,以苍璧礼天,传递亚洲价值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以桂花的浓郁气质,表达办赛城市的热烈期盼,以“桂子”寓意运动员向往美
2023-07-14 21:28:00
...”。赏月是从古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拜月、吃月饼、赏桂花如今更是一种民间风尚。著名的西湖十景中有两个是月景:“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足见西湖赏月风俗之盛。可以说,赏月不仅是
2023-09-29 19:26:00
...杭州即将迎来亚运盛会。四海的宾朋来杭州赏秋,馥郁的桂花香也和运动健儿的拼搏热情相互交融。始建于1966年的杭州体育馆,是本届亚运会拳击项目比赛场馆。它那独特的马鞍形屋面,刻在
2023-09-21 06:30:00
寻找秋日限定香味,锁定杭城这些地点
秋日的杭州,是桂花味的。当下杭城的桂花已经到了盛花期,满城飘香是一点也不夸张,杭城人对于桂花也是真爱,一到秋天,大家就开始盼着桂花香,筹划着和家人好友一同开启一场赏桂city w
2023-10-14 08:57:00
桂花入栗羹
...,此时正香飘云外。而令我留恋的,恰是那一碗秋色里的桂花鲜栗羹。大学时期,每当金桂飘香的季节,我和室友总会骑行前往满觉陇,赏“满陇桂雨”,吃桂花美食。珠英琼树,落英如雨,空气里
2023-09-29 06:49:00
...际,“金桂”又来了。身处“大莲花”的观众们能看到金桂花瓣再次漫天飞舞,也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气,还有缓缓下降的“金桂之冠”。其实,从筹办期间开始,“桂花”的意向就一直在杭
2023-10-29 05:46:00
...含江南意境和浪漫色彩。奖牌将良渚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融为一体,以苍璧礼天,传递亚洲价值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以桂花的浓郁气质,表达办赛城市的热烈期盼,以“桂子”寓意运动员向往美
2023-07-14 20: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