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钱塘井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3 10:58:00 来源:杭州网

钱塘井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公元1003年,青年柳永用极具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的繁华。

实际上,钱塘并不是自古繁华。历史上的杭州曾是一个滨海小城,为由钱塘江携带的泥沙冲积形成的适合居住的平原地带;而更早之前,杭州大部分地带还处于汪洋大海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地下水咸苦,杭州城区的老百姓连日常饮水都困难,饮水需远汲于西湖,十分不便。

钱塘井事

李泌

改变起源于一个人。781年,李泌来到杭州,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让百姓能够以井为中心聚集。

江南本多井,但钱塘六井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们历经唐宋两代,为杭州城的千年繁华注入了汩汩活泉。六井是哪六井?又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杭州城的地下水还没有淡化,无法供日常饮用。

钱塘井事

781年,李泌来到杭州任刺史。说起李泌,这是中国古代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的原型就是他。他7岁就能吟诗作文,有“神童”之称;在遁入深山、游历山水之时,偶以“白衣山人”的身份出谋划策,几度深受皇帝器重,前后辅佐了四位皇帝。

到杭州为官的时候,他已年近60岁,因遭受权臣猜忌被贬地方。不过,对于志不在富贵的李泌来说,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消沉。

看到钱塘百姓饮水困难,李泌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引西湖水入城。而那时,西湖名字还是钱塘湖,湖在城外。

但如何让湖水“流”入城中百姓家是一个难题。李泌的引水工程分为入水口、地下管道、蓄水井三个部分。有的入水口处还设有水闸,可随时启闭,从而调节蓄水量。然后,从这里出发,一路开凿暗渠,埋入空心竹管,使入水口与出水井相连,起到类似自来水管道的作用。

与此同时,李泌组织人员,在城内适合百姓聚居的地方挖了六口井。六井虽说是井,却不从地下取水,而是通过暗渠的竹管与湖水连通,起到蓄水的功能。

六井位于湖东,分别为西井、方井、金牛池、白龟池、小方井和相国井。六井通水之后,逐水而居的杭州百姓逐渐集中到湖东。

六井当中,“相国井”之称谓应该是后来者取的。当时,因发生叛乱,唐德宗急召李泌入朝。787年,李泌正式拜相。杭城百姓为了表示感念,将其中的一口井称为“相国井”。

南宋《乾道临安志》中这样记载:李泌,字长源,代宗朝为杭州刺史,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为政有风绩。可见百姓对其之爱戴。

钱塘井事

相国井遗址,位于杭州解放路和浣纱路交叉口

杭州之所以为杭州,白居易和苏轼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值杭州大旱成灾,农田灌溉和百姓饮用水都遇到困难。治湖与浚井,成了他来到杭州后的“头等大事”。

六井之水来源于西湖,只有西湖水充沛了,六井之水才会源源不断。因此,这两件事,其实是紧密关联的系统工程。

当时,距离李泌开六井已有大约40年,因为缺乏维护、保养,暗渠里的管道时常出现堵塞,影响了水井的正常使用。在治理西湖时,白居易启动了六井的疏浚工作,重新畅通了西湖与六井之间的管道。

钱塘井事

↑惜别白公群雕(西湖水域管理处供图)

白居易在杭州开展的系统水利工程,直到离任前才完成。在他所写的《钱塘湖石记》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工程的始末。对于六井,他说,要经常保养疏通,“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相比白居易,苏轼与六井相伴的时间更为长久。

钱塘井事

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当时,六井又因年久失修出现堵塞。“民求水而不得”,难题何解?苏轼便协助知州陈襄疏通六井。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钱塘六井记》,记录了六井的“前世今生”。由此也可得知,直到北宋年间,六井对于杭州百姓饮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任职。此时,西湖因淤塞而干涸,六井再次被堵塞。和白居易一样,苏轼也开展了疏浚西湖和疏通六井的工程。对于这项工程,他劳心劳力。他在向朝廷上奏的《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就说,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

六井为何容易堵塞?是因工程中用来引水的竹管容易腐坏。因此,在这一轮疏浚中,苏轼将竹管换成了瓦筒,并以石槽圈围,以求在更长时间内保护好水管。

时间往后,杭州地下水质日渐改善,居民可以就地打井取用地下水。慢慢地,李泌所开六井的“中枢”作用日渐弱化,直至完成使命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这场历经唐宋两代的治水“接力”,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德泽百世。

1508年,杨公堤的建造者杨孟瑛疏浚西湖,曾立一座四贤祠,李泌、白居易、苏轼都名列其中。

饮水思源,为民者,百姓不会忘记。六井中,相国井重修后保留在杭州的闹市区,成为后人纪念李泌功绩的场所。在如今的湖滨二公园内,还有一座引水纪念设施,模拟了当年在此开六井时的情形,也象征着六井水流源源不绝。而白居易、苏轼两位“老市长”之所以千百年来被杭州百姓交口称誉,也与一个“水”字有莫大的关联。

钱塘井事

李泌六井引水纪念设施

古代“因井为市”,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井。自唐宋以来,杭州城内还陆续开凿了许多新井,供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一定程度上而言,写尽钱塘繁华的柳永,其诗词的生命力同样来自市井。

钱塘井事

宝石山下一弄路边的一口古井,姚伟新摄

直到今日,杭州还有许多以井为名的地名,如“百井坊巷”“双眼井巷”“小井巷”“井弄”等,陪伴着百姓的日常,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记忆。

钱塘井事

冯山人巷6号( 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邓述堃旧居内)迄今尚在使用中的古井姚伟新摄

而在杭州,井与城的关系中,还见证着湖与城的相伴相生。六井之水,出于西湖。历史上,西湖水作为杭城的水源,不仅灌溉着附近的良田,还为百姓提供了生活水源,让城市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正如“浙江宣传”在《问“湖”哪得清如许》中所说,西湖水对于杭州人来说,是随时可以亲近的。

钱塘井事

方谷园2号钱学森故居庭院与花园内分别有迄今还能取水的古井,姚伟新摄

西湖申遗时,有一位来自芬兰的专家说:“像西湖这样风景优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国芬兰,就有上千个。”而西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自然景观之外,还有无数如六井这样的“点位”作支撑,人文历史底蕴至深至厚。

钱塘井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诗词里的杭州,杭州中的诗词
...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西湖景区杨公堤附近的景色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公元822年的七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当时西湖淤塞
2023-09-23 16:14:00
...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第七个是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其中提道:“2023年9月至10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杭州的各种人文胜景一时广受关注。不少文章
2024-01-20 07:42:00
白居易、李贺、张岱笔下的苏小小:美丽与才华的象征
...钱塘第一名妓,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墓苏
2023-12-11 09:09:00
一座凤凰山,半部杭州史!宋高宗在这里建皇宫 白居易、苏东坡上山“打卡”上班
...山下。唐宋年间,凤凰山一带依旧是“市政府”所在地,白居易、苏轼等杭州的“老市长们”都曾在那里“打卡”上班。在忙完公务的夜晚,白居易常登上凤凰山,北望西湖群山,南眺钱塘江潮。苏
2025-01-11 08:49:00
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西湖今天的盛名与白居易有很大关系
...湖。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湖之所以有今天的盛名,与白居易密不可分。公元822年,白居易被贬为杭州刺史,工作之余,白居易遍访山水名胜,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其中冷泉亭是白居易
2023-01-13 12:12:00
钱江潮涌耀检徽
...厉奋发。“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所写的自责诗句,是上城区检察院廉政墙上的警句之一。白居易主政杭州期间,从不向民间索取名贵物品,卸任时仅带了两块天竺山石
2023-04-21 06:37:00
95后青年三维建模,实景复原杭州最后的城垣
...,一千多年里,在杭州当过国王的钱镠,做过行政长官的白居易、苏轼,来旅游的王安石、马可·波罗,住在杭州满城的常书鸿,在万松书院上学的梁山伯、祝英台,常驻杭州的英国传教士慕雅德,
2023-12-06 11:28:00
...三塔,将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沿袭白居易在白堤上的做法,一株桃花一株柳,苏堤春晓也成为后来的西湖十景之一。蔡准曾和苏东坡游西湖,相与和诗。《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
2024-06-07 10:53:00
钱塘潮、浙江潮、钱江潮……钱塘江潮名字的前世今生
...步在海塘之上,看一天涨落两次的钱江潮汹涌澎湃,感受白居易笔下“早潮才去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画面,不由得会想:在钱塘江中激荡了两千多年的涌潮,在历史的长河,它经历了怎样的
2024-12-18 17: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②|栗子树下的交通站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 曹青文案:宗苗淼 王学峰 李春炜制作:齐媛媛 曹旭 翟晓晖 宋学双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室
2025-08-05 08:28:00
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只想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少疼一分是一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回望烽火岁月,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
2025-08-05 12:05:00
团城演武厅 香山脚下的清代阅兵场
◎户力平在香山脚下,有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建筑,青灰色的城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雄伟而古朴,这就是具有260多年历史的清代阅兵场——团城演武厅
2025-08-05 14:45:00
山河铭记丨新四军东进肥东白龙:皖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大皖新闻讯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025-08-05 14:46:00
读方志 行贵州|地方志勾勒的榕江摆贝苗族风情画
当我们翻开那泛黄的《榕江县志》《榕江县乡土教材》等,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的风俗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这座隐匿于月亮山深处的古老苗寨
2025-08-05 14:51:00
延安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王永红:从人工攀崖到无人机助力,从光秃秃的山到穿上绿衣裳,黄河沿岸每片林都是留给子孙的传家宝。来源:华商网编辑:宁姝媛
2025-08-05 16:34:00
梁带村古芮国遗址博物馆里,七璜联珠组玉佩和梯形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美哭”外国留学生:“陕西除了兵马俑,韩城的这些文物也值得一看!”来源:华商网编辑:宁姝媛
2025-08-05 17:39:00
安庆将重现振风塔与镇皖楼“双雄并立”胜景
大皖新闻讯 聚天地之灵气,固皖城之门户。8月4日,安庆市镇皖楼复建工程拆迁工作启动。随着镇皖楼复建,安庆将重现振风塔与镇皖楼“双雄并立”胜景
2025-08-05 17:40:00
范建章,又名范敬章,1905年8月23日生,毕节县(今毕节市)鸭池区头步桥乡金钟村人。1923年范建章入伍,在贵州军阀周西成部当兵
2025-08-05 23:11:00
“文”道贵阳贵安|文昌阁:一张邀约世界共鉴的文化名片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文昌阁古老的城墙下,数位市民已凝神聚气,起手推掌。太极招式行云流水,与飞檐翘角勾勒的天际线浑然一体,仿佛四百余年的时光脉搏在青砖黛瓦间沉稳律动
2025-08-05 23:11:00
曼行吉林|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8月5日,“曼行吉林”进入第六天,蒙曼一行继续在国道G331吉林段开启文化探寻之旅。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
2025-08-06 03:22:00
听说这个博物馆能找到三星堆同款?还有这些同款好物→
万万没想到在黔西南州博物馆竟然能找到三星堆博物馆同款↓↓↓图左为三星堆博物馆汉代摇钱树图右为黔西南州博物馆东汉摇钱树(图/杨瑶)不仅如此黔西南州博物馆还有隐藏款的“mini版青铜
2025-08-05 20:35:00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中新网8月4日电 题: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世界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2025-08-05 21:48:00
山河铭记|一张泛黄的毕业证
大皖新闻讯 “这张证书见证了我父亲的革命岁月,是他革命生涯留下的唯一物件,我把它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安徽萧县的刘长青向大皖新闻记者讲述了父亲刘永泰《雪枫军政大学毕业证书》背后的故事
2025-08-05 12:29:00
“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被关押劳工在“太原工程队”农场劳动。(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众所周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
2025-08-05 1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