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孙雪婷
1956年11月出生的白永利是国网临沂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后的白永利,没留在城市安乐窝里自得其乐,而是携老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修路种树、打井开荒……在这片山窝子里,他用实际行动响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白永利出生在一个叫白家庄的小村子,在这块土地上,寄托着他的深情与梦想,也书写了他助力家乡发展,让旧貌换新颜的点点滴滴。白家庄坐落在山东省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群山之中,全村42户人家130人,共3千亩地,坡地、岭地就占去70%以上,耕地只有250亩。土地资源匮乏,种植结构单一。2016年时,村集体年收入不足千元,六成以上村民外出打工,村里常驻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寒冬里南墙根晒太阳的驼背老人和被煤油灯熏黑了眼窝的孩子,是白永利幼年时期内心最深切的“痛”。
20年军旅经历与20年电业生涯深刻地淬炼、打磨了他,他想,虽不敢放言为白家庄“逆天改命”,但为家乡脱贫发展做些善事、献一点爱心总是可以的。2016年春,白永利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当地老战友,邀请外地战友来白家庄现场实地考察,为扶贫项目四下里筹款。自己先将积攒下来的20余万元养老金捐了出去,又说服亲戚、同事和老战友襄助,共筹集资金320多万元。2017年春,众多沂蒙老兵纷纷从济南、泰安、临沂、潍坊等地齐集白家庄,首倡“百名沂蒙老兵”扶贫义举,白永利的“第二次创业”之路由此拉开了帷幕。
他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光靠一腔热血、以及大笔资金的堆砌。经过大量考察分析,他渐渐摸清了白家庄村“气血瘀滞”的病理,即进山无路,浇地无水,人穷无志。针对“三无”难题,白永利谋划出了一套“修路+引水+扶志”的乡村振兴“组合拳”。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白永利组织人力,盘山越岭开凿进山路4公里,开辟观光小道3公里;勘察地形、疏通河道,合围出集蓄水、养雁、观光于一体的万雁湖,同时,想方设法不停地寻找地下水源。当打到175米之后,出水不理想,白老急的嘴上都起了泡,每天也睡不着觉。
经过多方努力,最后,终于打出了一口十分旺盛的水井,解决了全村老少爷们吃水、浇地灌溉的难题。有了水,白永利的乡村振兴计划得到了迅速实施:平整土地500余亩,修建梯田1000余亩,清挖土石5500方;栽植苹果、梨、杏、白皮松等3万余株,先后建成杏园、桃园、枣园等近10个经济作物园。白家庄近5000亩荒山逐渐有了“花果山”的新气象,发生了华丽蜕变。人们惊奇地发现,祖辈世代厮守的白家庄发生了华丽的蜕变:满山风化的红粉土竟这般富有种植潜力,百草五谷、苹果樱桃,种什么、收什么;司空见惯的高山幽壑更是自带“美颜”,山容水意、花朝雪夕,白家庄有序轮转的四季就是一场迷幻莫测的视觉盛宴。
人们都说白家庄的扶贫活动,就是白永利的“第二次创业”。已入衰年,白永利却焕发出了最大的热情;“第二次创业”虽无分文报酬,但收获的却是曾经的军人和电力职工的荣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0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