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22:13: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国古代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频繁发生的灾害所导致的影响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灾害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社会生产力暂时倒退的根源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控制力量。

因此,灾害与政z稳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历代政权对此都极其关注灾害问题,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防灾、救灾工作,那些灾前的防御、灾时的赈恤和灾后的恢复工作,自然也就成为政权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灾害,历代亦有兴修水利、赈济、借贷、蠲缓钱粮、安辑流民等相应措施。

与前代相比,宋朝朝廷对灾荒救济的态度总体而言是积极主动的,也有着更强的救灾意识,也颁布过一些合理的救灾政策,实施过一些较为合适的救灾措施。

就南宋前期两浙地区而言,南宋小朝廷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持这一区域的长期稳定,确保长治久安,他们也确实做过不少具体的防灾、救灾工作。

根据救灾措施实施的不同阶段,我们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即灾荒发生前的预防性措施、灾荒发生时的减灾性措施、灾荒发生后的恢复性措施。

古语有云:“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同样可以用在救荒措施上,“有国有家者,不患水旱等之天灾屡见,而患不预为之备”,因此积极的备荒防灾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说来,南宋前期预防性救灾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设仓积谷是防灾备荒的积极措施,以丰年之有余补歉年之不足,是中国古代备荒的常用方法,也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备荒救灾措施。

王德毅先生也说:“最好的备荒办法,莫过于广设仓廪”。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统治者对仓储极为看重,为保证赈济和调粟的顺利进行,两宋均建立了较完善的仓储制度,对此前贤多有论述,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王德毅的评价是“宋代的仓储制度最为详密,而仓之名称亦有十多种”,如常平仓、义仓、社仓、丰储仓、惠民仓、广惠仓、平籴仓等。

其中常平仓、义仓和社仓并称为三大骨干仓储。

宋代的常平仓始置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常平仓的规模是逐步发展扩大的,董煨说:“本朝常平之法遍天下,盖非汉唐之所能及也”。

它在调济市场粮价,救济灾民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义仓乃专门为救荒储谷而设,其资本来自于特别课税。

宋代的义仓始设于太祖乾德元年三月,但其制度兴废无常。

哲宗绍圣元年四月,再次恢复义仓,除广南东西各路外,各地同时普遍设立,此后义仓便未废止,直到宋末。

在宋代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做出了贡献。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常平仓和义仓又合称“常平义仓”。社仓又称乡仓,其性质有类于义仓,属民间仓储。

宋代的仓廪制度在救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批灾民免于死亡,保存了劳动力,这对于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制度,基本保证了灾害时粮食的供应,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建立仓储是必要的备灾之法,而兴修水利则是饵灾的治本之策。

《中国救荒史》云:“水患既弭,则农民可安于吠亩,而努力生产;所产既多,自有积蓄,即遇有亢早蝗雹等其他灾害,亦可免饥荒流离,不至受殃”。

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而河渠为甚急”,高宗谕大臣:“可使漕臣募夫浚治,因以接济饥民,则公私两利矣”。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发生的灾害以水旱灾害为甚,在经历了灾害打击之后,统治者极为重视防治工作。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兴修水利就是预防水旱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水利工程在防洪和灌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既可以防止水旱灾害的暴发,又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可与垦殖结合起来,扩大耕地面积。

南宋两浙地区因地制宜,广泛修筑、浚治各种水利设施。

淳熙元年,诏平江府守臣与许浦驻扎戚世明同措置开浚许浦港,三旬讫工。遇旱,即开西闸堰放水入泖湖,为一县之利。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要抗灾救灾,首先就要解决粮食问题,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生产。

数千年来农业都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进行防灾抗灾。

因此重农政策是历代统治者必然奉行的国策。宋高宗称:“农者,天下之本”,宋孝宗称:“天下之本,在乎务农”。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南宋朝廷鼓励农桑,实行劝农制度,“自天子而下,无不以农为务”,“率劝民耕,天子劝农”。

如高宗亲耕亲稼“宫中亦养蚕两箔许,欲知民间蚕熟与否?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后圃有水,朕亦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榖”。

孝宗也笃意民事,劝课农桑,“宫中亲蚕,后苑种稼艺麦,以验岁功。间取民间茧麦观之,或茧薄穗短,则歉然为农妇不满。修圩浚渠,广劝种麦”。

为此,南宋前期两浙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劝课农桑的措施,发展生产。

首先,颁布劝农诏令,重视农业生产。

孝宗乾道六年二月,诏曰:“抑游手,务农桑。”淳熙六年五月,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颜师鲁奏:“设劝课之法,欲重农桑、广种植也。”这都是重农的善政。

其次,赏罚官吏。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为发展农业生产,使重农的各项法令政策能够落到实处,重视和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据官员劝课农桑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惩罚,以防止他们玩忽职守,疏于政务。

孝宗淳熙元年二月七日,中书门下省言:“州县所种二麦务要开广,比较当职官勤惰”。

淳熙八年五月,诏曰:“迁者得天之时,蚕麦既登,及命近甸取而视之,则穗短茧薄,非种植风厉之功有所未至欤?朕将稽勤惰而诏赏罚焉。”

最后,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是以土地为主要劳动对象的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

特别是古代农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更强。

在南宋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复种制,尤其是稻麦两熟制。孝宗时期,是大力推广种麦和推行稻麦复种的关键时期。

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赈济之根本,也是设仓积谷之前提。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灾害频繁。每一次灾害发生,都会造成农业歉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高宗孝宗两朝为巩固政权,当百姓遭受灾害后,常常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朱熹更是认为救荒之要、贵在及时,因此灾荒发生时的应急性措施对于灾民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

赈济是指灾后以粮食、钱款或实物等方式救济灾民的办法,此法是历代用得最多也是最流行的一种灾时救济措施。

宋代赈济措施主要有赈粮、赈物、施粥、工赈等。

赈粮。

粮食赈济是赈济灾民比较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在灾荒时给民谷物,让灾民得以生存下去。

如:建炎三年,出米十万斛,即杭秀常湖州、平江府损直以粜,济东北流寓之人;绍兴六年十二月,行都大火,燔民庐万余家,人有灼死者。

时上以刘豫入寇亲征,都民之暴露者多冻死,令留守秦桧发户部米以赈;乾道九年秋,台州饥,发江西米数万石以赈;

淳熙七年,镇江府、台州、无为广德军民大饥,令出常平米赈之;淳熙十四年八月辛未,赐度牒一百道、米四万五千石,备振绍兴府饥。粮食赈济对救助灾民起了很大作用。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赈物。

在古代社会,虽然粮食赈济是主要形式,但有时也用其他物品赈济,比如薪炭、钱币等。

孝宗隆兴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银两四十万两,变籴以济民;淳熙九年六月丁已,给临安府贫民棺瘗钱。

宋朝廷还用内藏库所藏以行赈济,规定内藏库的财赋“蓄积以待非常之用,水旱灾伤赈济则用之”。

内藏库是皇帝亲自掌管的理财机构,号称“天子之别库”。赈物的实行,有利于灾民维持日常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灾民因无法生存而流离失所。

施粥。

施粥即设粥锅为灾民放粥,煮粥给与灾民,是灾后实行的一种紧急救助措施,也是最直接的救助措施,目的是暂时缓和灾民的饥饿状况。

在南宋前期两浙地区,一旦灾情发生,灾民生活困难的时候,朝廷会在各地设置粥场,对饥民进行救助。

施粥的规模和时间,依据灾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孝宗乾道元年,浙西灾伤,当时临安府“于近城寺院一十二处煮粥给散养济”。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附近饥民得到消息,络绎而来,绍兴府“于城南天禹寺、城西道士庄添置两场,随所大小均定人数,并约定时辰煮粥给散”。

“如人数稍多更令添场”,“饥民聚于城外而就粥者不下数万人”;淳熙八年十一月已亥,振临安府及严州饥民。

淳熙十四年二月八日,浙西提举罗点言:“本路州县疫气大作,居民转染,多是全家病患,病患阙食之家,亦已措置粥食接济”。

施粥是一种临时性救灾方式,却也是最简单最有用的措施,能够满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防止灾民因灾生变,因此深受朝廷的重视。

工赈。

工赈即现在的以工代赈的雏形,它是宋朝灾害救助的方式之一。

当灾害发生后,面对这些无路可走的灾民,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广泛兴修工程,通过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饥荒。

以工代赈是有偿赈济,选择灾情最重的地方,开工施赈,让饥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从而间接地帮助饥民度过灾荒。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样既保证了灾民的生活需要,又加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防止了流民的产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推行以工代赈,鼓励兴修水利工程,这样的事例于史书多有记载。

总之,以工代赈的赈灾手段,使朝廷既兴修了兴国富民的各种工程,又利用了民间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朝廷的耗资成本,还救民于水火,稳定了社会。

是一项既利国又利民的万全之策,得到了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的肯定和推动。

军赈。

即灾荒年间,朝廷招募无家可归的灾民充当兵员,也称作荒年募兵,亦属于间接性的赈济方式,同时也是宋朝灾荒年间救助灾民的重要措施之一。

南宋时,沿袭北宋的募兵政策,继续在灾荒时期进行募兵。募民为兵在解决灾民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招募大量灾民加入军队,虽然增加了军队的数量,但是由于灾民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高,形成冗兵现象。

与此同时,军费开支激增,财政压力增大,如此也加重了国家与人民的负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的灾害治理模式。国家救助即官方在灾后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来减少损失、安抚灾民,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赈济,具体表现为赈银、赈粮、赈物等。这一方式自周以来已有定型。《国语·周语》
2023-09-09 05:24:00
...为放赈张本。并与其他慈善团体精诚合作,参与发起国际救灾总会、北方救灾总会、华北五省灾区协济会,采取联合行动,一方面组织救灾调查队、救济队赴灾区考察、救济;另一方面,派医疗队数
2023-09-29 05:50:00
52岁韩红现身甘肃救灾!低温环境下亲自送温暖,被骂捣乱面不改色
12月22日,52岁知名女星韩红,继续在甘肃救灾。由于当地的天气气温非常低,大家都要穿上大棉袄。很多工作人员的脸都被冻伤了。而韩红不仅仅通过基金会,筹集了100万资金和200万物
2023-12-22 15:42:00
...济灾民,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称赞赵抃:“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赵抃的治灾事迹留给后人诸多启迪。见微知著
2024-05-03 03:34:00
埃尔多安在灾区承诺
...推特。此前有机构称,推特在土耳其受到限制,这项封锁措施可能影响救援。但据称,目前土耳其的推特已经恢复正常。 埃尔多安呼吁团结埃尔多安8日在灾区否认了这些指控,并表示在灾难发
2023-02-10 14:27:00
...大火焚毁。他说,灾民流离失所,很难获得政府有关援助措施的信息,不知道他们何时能获得帮助,也不知道何时能被允许返回家园。当地灾民告诉记者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要求人们在网站上注
2023-08-18 19:53:00
韩红率先抵达灾区慰问灾民引争议,官方建议社会力量撤离
...发布了相关声明,希望社会应急力量有序撤离,因为抗震救灾的搜救阶段已经结束,救灾工作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很多网友对韩红的救灾工作也产生了一些质疑,因为很多网友认为,韩红每次救灾都
2023-12-23 14:14:00
...灾中有效调剂了灾民的粮谷,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将救灾与劝农促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如此真正实现由社仓的“他救”到农民的“自救”,最终实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这篇《常州宜
2023-09-11 06:37:00
古代饥荒时,为何人们宁吃观音土也不去河里抓鱼?
...也都是生生世世地在河中繁衍。饥荒时每个地区的人应对措施都不一样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灾荒发生的时候,一些居住在山里的居民因为居住的环境物产丰富,地里产的粮食并不是他们
2023-09-17 14: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