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22:13: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国古代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频繁发生的灾害所导致的影响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灾害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社会生产力暂时倒退的根源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控制力量。

因此,灾害与政z稳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历代政权对此都极其关注灾害问题,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防灾、救灾工作,那些灾前的防御、灾时的赈恤和灾后的恢复工作,自然也就成为政权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灾害,历代亦有兴修水利、赈济、借贷、蠲缓钱粮、安辑流民等相应措施。

与前代相比,宋朝朝廷对灾荒救济的态度总体而言是积极主动的,也有着更强的救灾意识,也颁布过一些合理的救灾政策,实施过一些较为合适的救灾措施。

就南宋前期两浙地区而言,南宋小朝廷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持这一区域的长期稳定,确保长治久安,他们也确实做过不少具体的防灾、救灾工作。

根据救灾措施实施的不同阶段,我们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即灾荒发生前的预防性措施、灾荒发生时的减灾性措施、灾荒发生后的恢复性措施。

古语有云:“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同样可以用在救荒措施上,“有国有家者,不患水旱等之天灾屡见,而患不预为之备”,因此积极的备荒防灾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说来,南宋前期预防性救灾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设仓积谷是防灾备荒的积极措施,以丰年之有余补歉年之不足,是中国古代备荒的常用方法,也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备荒救灾措施。

王德毅先生也说:“最好的备荒办法,莫过于广设仓廪”。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统治者对仓储极为看重,为保证赈济和调粟的顺利进行,两宋均建立了较完善的仓储制度,对此前贤多有论述,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王德毅的评价是“宋代的仓储制度最为详密,而仓之名称亦有十多种”,如常平仓、义仓、社仓、丰储仓、惠民仓、广惠仓、平籴仓等。

其中常平仓、义仓和社仓并称为三大骨干仓储。

宋代的常平仓始置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常平仓的规模是逐步发展扩大的,董煨说:“本朝常平之法遍天下,盖非汉唐之所能及也”。

它在调济市场粮价,救济灾民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义仓乃专门为救荒储谷而设,其资本来自于特别课税。

宋代的义仓始设于太祖乾德元年三月,但其制度兴废无常。

哲宗绍圣元年四月,再次恢复义仓,除广南东西各路外,各地同时普遍设立,此后义仓便未废止,直到宋末。

在宋代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做出了贡献。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常平仓和义仓又合称“常平义仓”。社仓又称乡仓,其性质有类于义仓,属民间仓储。

宋代的仓廪制度在救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批灾民免于死亡,保存了劳动力,这对于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制度,基本保证了灾害时粮食的供应,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建立仓储是必要的备灾之法,而兴修水利则是饵灾的治本之策。

《中国救荒史》云:“水患既弭,则农民可安于吠亩,而努力生产;所产既多,自有积蓄,即遇有亢早蝗雹等其他灾害,亦可免饥荒流离,不至受殃”。

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而河渠为甚急”,高宗谕大臣:“可使漕臣募夫浚治,因以接济饥民,则公私两利矣”。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发生的灾害以水旱灾害为甚,在经历了灾害打击之后,统治者极为重视防治工作。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兴修水利就是预防水旱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水利工程在防洪和灌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既可以防止水旱灾害的暴发,又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可与垦殖结合起来,扩大耕地面积。

南宋两浙地区因地制宜,广泛修筑、浚治各种水利设施。

淳熙元年,诏平江府守臣与许浦驻扎戚世明同措置开浚许浦港,三旬讫工。遇旱,即开西闸堰放水入泖湖,为一县之利。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要抗灾救灾,首先就要解决粮食问题,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生产。

数千年来农业都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进行防灾抗灾。

因此重农政策是历代统治者必然奉行的国策。宋高宗称:“农者,天下之本”,宋孝宗称:“天下之本,在乎务农”。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南宋朝廷鼓励农桑,实行劝农制度,“自天子而下,无不以农为务”,“率劝民耕,天子劝农”。

如高宗亲耕亲稼“宫中亦养蚕两箔许,欲知民间蚕熟与否?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后圃有水,朕亦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榖”。

孝宗也笃意民事,劝课农桑,“宫中亲蚕,后苑种稼艺麦,以验岁功。间取民间茧麦观之,或茧薄穗短,则歉然为农妇不满。修圩浚渠,广劝种麦”。

为此,南宋前期两浙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劝课农桑的措施,发展生产。

首先,颁布劝农诏令,重视农业生产。

孝宗乾道六年二月,诏曰:“抑游手,务农桑。”淳熙六年五月,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颜师鲁奏:“设劝课之法,欲重农桑、广种植也。”这都是重农的善政。

其次,赏罚官吏。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为发展农业生产,使重农的各项法令政策能够落到实处,重视和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据官员劝课农桑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惩罚,以防止他们玩忽职守,疏于政务。

孝宗淳熙元年二月七日,中书门下省言:“州县所种二麦务要开广,比较当职官勤惰”。

淳熙八年五月,诏曰:“迁者得天之时,蚕麦既登,及命近甸取而视之,则穗短茧薄,非种植风厉之功有所未至欤?朕将稽勤惰而诏赏罚焉。”

最后,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是以土地为主要劳动对象的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

特别是古代农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更强。

在南宋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复种制,尤其是稻麦两熟制。孝宗时期,是大力推广种麦和推行稻麦复种的关键时期。

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赈济之根本,也是设仓积谷之前提。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灾害频繁。每一次灾害发生,都会造成农业歉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高宗孝宗两朝为巩固政权,当百姓遭受灾害后,常常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朱熹更是认为救荒之要、贵在及时,因此灾荒发生时的应急性措施对于灾民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

赈济是指灾后以粮食、钱款或实物等方式救济灾民的办法,此法是历代用得最多也是最流行的一种灾时救济措施。

宋代赈济措施主要有赈粮、赈物、施粥、工赈等。

赈粮。

粮食赈济是赈济灾民比较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在灾荒时给民谷物,让灾民得以生存下去。

如:建炎三年,出米十万斛,即杭秀常湖州、平江府损直以粜,济东北流寓之人;绍兴六年十二月,行都大火,燔民庐万余家,人有灼死者。

时上以刘豫入寇亲征,都民之暴露者多冻死,令留守秦桧发户部米以赈;乾道九年秋,台州饥,发江西米数万石以赈;

淳熙七年,镇江府、台州、无为广德军民大饥,令出常平米赈之;淳熙十四年八月辛未,赐度牒一百道、米四万五千石,备振绍兴府饥。粮食赈济对救助灾民起了很大作用。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赈物。

在古代社会,虽然粮食赈济是主要形式,但有时也用其他物品赈济,比如薪炭、钱币等。

孝宗隆兴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银两四十万两,变籴以济民;淳熙九年六月丁已,给临安府贫民棺瘗钱。

宋朝廷还用内藏库所藏以行赈济,规定内藏库的财赋“蓄积以待非常之用,水旱灾伤赈济则用之”。

内藏库是皇帝亲自掌管的理财机构,号称“天子之别库”。赈物的实行,有利于灾民维持日常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灾民因无法生存而流离失所。

施粥。

施粥即设粥锅为灾民放粥,煮粥给与灾民,是灾后实行的一种紧急救助措施,也是最直接的救助措施,目的是暂时缓和灾民的饥饿状况。

在南宋前期两浙地区,一旦灾情发生,灾民生活困难的时候,朝廷会在各地设置粥场,对饥民进行救助。

施粥的规模和时间,依据灾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孝宗乾道元年,浙西灾伤,当时临安府“于近城寺院一十二处煮粥给散养济”。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附近饥民得到消息,络绎而来,绍兴府“于城南天禹寺、城西道士庄添置两场,随所大小均定人数,并约定时辰煮粥给散”。

“如人数稍多更令添场”,“饥民聚于城外而就粥者不下数万人”;淳熙八年十一月已亥,振临安府及严州饥民。

淳熙十四年二月八日,浙西提举罗点言:“本路州县疫气大作,居民转染,多是全家病患,病患阙食之家,亦已措置粥食接济”。

施粥是一种临时性救灾方式,却也是最简单最有用的措施,能够满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防止灾民因灾生变,因此深受朝廷的重视。

工赈。

工赈即现在的以工代赈的雏形,它是宋朝灾害救助的方式之一。

当灾害发生后,面对这些无路可走的灾民,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广泛兴修工程,通过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饥荒。

以工代赈是有偿赈济,选择灾情最重的地方,开工施赈,让饥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从而间接地帮助饥民度过灾荒。

南宋时期的救灾措施、恢复性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样既保证了灾民的生活需要,又加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防止了流民的产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南宋前期两浙地区推行以工代赈,鼓励兴修水利工程,这样的事例于史书多有记载。

总之,以工代赈的赈灾手段,使朝廷既兴修了兴国富民的各种工程,又利用了民间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朝廷的耗资成本,还救民于水火,稳定了社会。

是一项既利国又利民的万全之策,得到了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的肯定和推动。

军赈。

即灾荒年间,朝廷招募无家可归的灾民充当兵员,也称作荒年募兵,亦属于间接性的赈济方式,同时也是宋朝灾荒年间救助灾民的重要措施之一。

南宋时,沿袭北宋的募兵政策,继续在灾荒时期进行募兵。募民为兵在解决灾民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招募大量灾民加入军队,虽然增加了军队的数量,但是由于灾民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高,形成冗兵现象。

与此同时,军费开支激增,财政压力增大,如此也加重了国家与人民的负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的灾害治理模式。国家救助即官方在灾后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来减少损失、安抚灾民,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赈济,具体表现为赈银、赈粮、赈物等。这一方式自周以来已有定型。《国语·周语》
2023-09-09 05:24:00
飓风来袭,美两党争斗致“灾上加灾”
...括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更新政府应对飓风和灾情的措施。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则在网站上专门列出相关谣言并逐一澄清。民主党方面还批评共和党相关指责“鲁莽、不负责任、毫无情感”
2024-10-13 12:06:00
...为放赈张本。并与其他慈善团体精诚合作,参与发起国际救灾总会、北方救灾总会、华北五省灾区协济会,采取联合行动,一方面组织救灾调查队、救济队赴灾区考察、救济;另一方面,派医疗队数
2023-09-29 05:50:00
52岁韩红现身甘肃救灾!低温环境下亲自送温暖,被骂捣乱面不改色
12月22日,52岁知名女星韩红,继续在甘肃救灾。由于当地的天气气温非常低,大家都要穿上大棉袄。很多工作人员的脸都被冻伤了。而韩红不仅仅通过基金会,筹集了100万资金和200万物
2023-12-22 15:42:00
和珅救灾在粥里放沙子,乾隆对他大为赞赏,数百年后被世界肯定
...和珅作为朝廷的高官,跟随乾隆皇帝去赈济灾民。然而在救灾时,和珅却往救灾的米粥里加了沙子,乾隆皇帝却并没有生气,而是对他大为赞赏,在数百年后,和珅的行为也被世界认可和肯定,这究
2025-03-07 17:19:00
“乙未大旱”萍乡士绅救灾纪实
...喻兆蕃等为代表的贤明士绅,他们想尽办法联系多方抗旱救灾,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江西萍乡人。文廷式回乡时目睹旱灾惨状,于是将灾情上奏朝廷。文廷式还向两江总督
2024-05-12 07:18:00
...济灾民,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称赞赵抃:“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赵抃的治灾事迹留给后人诸多启迪。见微知著
2024-05-03 03:34:00
埃尔多安在灾区承诺
...推特。此前有机构称,推特在土耳其受到限制,这项封锁措施可能影响救援。但据称,目前土耳其的推特已经恢复正常。 埃尔多安呼吁团结埃尔多安8日在灾区否认了这些指控,并表示在灾难发
2023-02-10 14:27:00
...大火焚毁。他说,灾民流离失所,很难获得政府有关援助措施的信息,不知道他们何时能获得帮助,也不知道何时能被允许返回家园。当地灾民告诉记者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要求人们在网站上注
2023-08-18 19: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