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加贵在落松地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彭奕凯摄(新华社发)

农加贵和学生们在落松地小学操场上合影。
彭奕凯摄(新华社发)
1986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深处,20岁的农加贵被面前“麻风村”的景象惊讶到说不出话来——土坯房漏风漏雨,12个孩子挤在借来的卫生室里,孩子的父母因疾病肢体残缺,却用近乎哀求的眼神望着他这位年轻教师。面对传染病的危险,他有那么一瞬间想转身离开,却被内心的声音一把拉住:“这些孩子怎么办?”
孩子们目光中的纯真、无助和渴望,让农加贵毅然选择留下,成为这里的小学教师。没有黑板,他找来木板涂墨;没有课本,他四处借旧书;没有粉笔,他用石灰块写字。面对六个年级的课业压力,他一个人讲课、备课,从早晨工作到深夜,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只为让这些别人眼中“另类”的孩子能读完小学。
199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填报家庭住址时,农加贵颤抖着写下“麻风村”的新名字“落松地”——取自当地花生的别名,寓意“果实虽丑,内心香甜”。当12名孩子以远超录取线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时,招考老师惊叹:“落松地的孩子怎么这么优秀?”农加贵攥着成绩单,泪水模糊了视线,他知道,光芒终于刺破了山间的阴霾。
此后的日子里,农加贵不仅是落松地小学的教师,还是炊事员、电器维修员、扫盲班讲师,村里人有困难都会想到他。他曾因为“麻风村”教师的身份,遭人嫌弃、被人误解,但他坚持初心、不曾放弃。
如今,落松地小学也有了新面貌,土坯房变成了现代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成了医生、教师、警察……2023年,农加贵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将边疆教育的呼声带到北京。
现在,年近花甲的农加贵仍站在落松地小学的讲台上。他说:“我愿做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温暖了深山,照亮了未来。
(据新华社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3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