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三问AI“复活”逝者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3-26 17:17:00 来源:光明网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AI“复活”逝者等现象,即通过AI技术手段再现逝者的声音和形象。近日,有网友用AI“复活”李玟、高以翔等已故名人,引发热议,登上微博热搜榜。那么,用AI“复活”已故名人,是否涉嫌侵权?如何保护逝者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AI技术服务提供者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日前,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孙明溪专委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就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解读。我们一起来看。

三问AI“复活”逝者

1. 用AI“复活”已故名人,是否涉嫌侵权?

AI生成或合成已故人物形象,确实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带来的新问题,这里可能涉及几方面的权利或利益问题:

一是死者的人格权。根据《民法典》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或其他近亲属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死者的人格权受保护。那么,死者的人格权是否能及于以其为原型的AI形象或者虚拟形象呢?人民法院经通过司法实践进行了探索。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曾经审理的“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明确了自然人的人格权益及于其虚拟形象。那么,死者的人格权或者人格利益在虚拟空间也应该受到保护。

二是涉及死者近亲属利益保护的问题。死者的人格权受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死者的近亲属可能因为死者的人格权受侵害而受到侵害。比如我们在相关的报道中就看到有逝者的近亲属并不希望“复活”本人。

三是公共利益或者个人情感需求。一般来讲,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会因涉及公共利益受到限制。《民法典》也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的合法权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同时,为个人艺术欣赏在必要范围内使用已公开肖像,也是合理使用。有些“粉丝”“复活”名人,也是怀着美好的情感、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甚至还满足了更广泛的其他人追思名人的情感需求。“复活”革命英烈,也是满足了个人以及公众对于革命先辈伟大革命精神的怀念,具有公共利益性质。

但是,新技术的应用确实可能产生很多新问题,需要做好多方利益平衡。首先是要充分尊重逝者本人的生前意愿,也要充分考虑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的合法正当利益和感受,即死者和近亲属利益优先。因为“复活”后的影像通常并非逝者在生前真实从事过的活动,即使不存在盈利,公开传播,也可能导致引发隐私、名誉等其他侵害,甚至还有传播虚假信息的可能。以此博取“流量”的,也构成商业化使用,存在一定的侵权风险。

2. “复活”逝去亲人,如何保护死者的肖像权、名誉权?

“复活”逝去亲人一般是近亲属的情感需求。目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有关于近亲属行使对死者个人信息权利的规范,可以做一定的参考。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从这一规则来看,首先要尊重死者的安排,近亲属确有合法利益的,可以行使一定的对死者个人信息的权利。

在人工智能时代,逝者可以被“复活”的时代,保护逝者的人格权益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目前的立法主要针对死者的人格权益受到侵害后近亲属的权利,今后可能需要对于积极行使死者人格要素的权利主体、方式、限制条件方面有更明确的法律规范探索。另一方面,要特别加强对相关技术服务提供者在数据处理、侵权预防、平台规则方面的监管。此外,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每个人的工具,人人都有“复活”和“创造”一个虚拟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充分提高法律意识,避免利用AI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甚至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3. AI技术服务提供者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从广义的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对于AI技术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做出了规定,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它们对相关技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例如,在信息内容方面,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相关技术生成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侵害知识产权、人格权益;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歧视;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方面,要加强训练数据管理,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训练数据安全,要遵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于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要落实对于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的规定;在服务提供方面,要依法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特别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的保护,依法依规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生态葬如何避免引发法律纠纷
...行海撒,且未告知海葬地点为由,起诉小张及黄某侵犯其人格权,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小张及黄某隐瞒死讯是出于善意,其行为合乎情理。他们作为张某
2024-04-03 04:02:00
保障逝者近亲属祭奠权
...旧恨新仇的叠加将矛头聚焦到了争夺阿德的骨灰上。虽然人格权已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但对于死者骨灰的保管及安葬事宜,并无具体法律条文作出明确规定。那么,骨灰该给谁?王志刚坐在案桌前
2024-04-14 10:58:00
人格利益保护需有侧重时应优先保护继承顺位在先的人格利益
...重时应优先保护继承顺位在先的人格利益徐某某诉徐某甲人格权纠纷案【基本案情】徐某乙是徐某某的继父、徐某甲的弟弟。2022年8月,徐某乙在外地死亡,徐某甲把徐某乙尸体拉回来后存放
2024-03-13 08:20:00
...判决现已生效。法官庭后表示,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坟墓作为埋葬死者遗体
2023-01-12 17:53:00
...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侏儒人民法庭审结了这样一起特殊的人格权纠纷案。法院认为,铁锤砸坏的不只是墓碑,更是对死者近亲属财产权、祭祀权的侵害,也是对死者人格权益的侵害,依法判处被告承
2023-12-26 06:45:00
医院工作人员回应周海媚抢救病历泄露,律师:逝者生前隐私仍受保护
...川纵目律师事务所张柄尧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根据民法典人格权编第六章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
2023-12-13 16:01:00
...在墓碑上未篆刻哥哥及其家人姓名。事后,哥哥以侵犯其人格权为由,将弟弟告上法院。11月13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重庆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第七批),此案被收
2024-11-14 16:09:00
花十元就能让照片开口“说话”?专家:警惕AI“偷”走你的声音
...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明确认定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AI生成声音可识别性的认定应综合
2024-06-15 11:59:00
...下简称上海杨浦法院)获悉,此前,该院审理了这起一般人格权纠纷案,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小许的诉请。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该案中,原告小许为许先生的女儿,许先生与案外人彭女士离婚后,与被
2024-09-05 07:2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