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蒯通是谁?劝韩信造反,自己却安享晚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1 16:2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能人谋士,其中论谋士大多数人都知晓诸葛亮,却不知道在他之前,有一人比之他丝毫不弱,他就是汉朝蒯通。

蒯通是纵横家,曾经是韩信的谋士。他出身燕国的范阳县,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传统,长于审时度势,精于往来游说,简单来说就是说客、谈判专家,跟当年的苏秦张仪一样。

张耳、陈馀攻略赵国、燕国,他就辅佐过他们,做说客。后来辗转到了韩信这里,成了韩信的谋士。当年韩信拿下齐地之后,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争霸的关键。刘邦和项羽已经陷入到了一种相持阶段的地步,谁也不能取代谁。

而此时能打破局面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韩信。韩信是项羽和刘邦之后的第三股势力,可以说他倒向谁,谁就能胜利。所以,刘邦和项羽都来拉拢韩信。

蒯通是谁?劝韩信造反,自己却安享晚年

韩信就跟自己的谋士蒯通分析,而这段分析特别的精彩。

那日,韩信和蒯通都很高兴,二人喝着小酒。

蒯通首先开口:“在下曾经学习过看相术。”

韩信很感兴趣地看着蒯通,蒯通接着说:“贵贱生于骨相,忧喜现于容颜,成败定于决断,参照这三条品人看相,万无一失。”

韩信高兴,说道:“先生能否解决我的烦恼?”随后韩信屏退了身边的随从。于是蒯畅所欲言。

蒯通首先为韩信分析当下的天下大势,大概意思就是说,如今楚汉纷争,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和项羽已经到了谁也不能取代谁的形势,当下能打破这个局面的只有韩信。

韩信问:“如何打破?”

于是蒯通给出了自己的方案:“解决天下困局最好的方式,是使楚汉两国都不受损而共存。在齐国的主宰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造成没有一方敢轻举妄动的均势。”

蒯通是谁?劝韩信造反,自己却安享晚年

“你的资质同于贤圣,手握重兵,不妨以强大的齐国为中心,率领燕国和赵国共同出兵,君临楚汉两国兵力空虚的侧翼而掣肘双方。就势顺应民心,为百姓请命,如此一来,天下闻风响应,没有谁敢不听从。然后削弱大国,分地建国,列国建立以后,天下归德于齐而听命服从。那时的齐国,首先安定国内,进而控制淮水、泗水地区,实行德政,让各国受恩感戴,如此一来,天下的君王们定将相率而来朝拜齐国。”

推荐阅读:李景隆的50万大军为什么还打不过朱棣?

简单来说,就是韩信可以坐观山虎斗,时机成熟的时候,坐拥天下未可知?问题是,行得通吗?

当然可以。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已经三年。双方都损兵折将,智殚勇磨,正所谓“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怨声却载于道路。他们能够动用的力量都全用完了。韩信不动作,谁敢先动?

这也是为什么说韩信后来不可能反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韩信没有反,后来无权无兵还会反吗?

按常理是不可能,不过这是一个疑案,至今没有答应。

蒯通说完后,韩信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蒯通的意思,不过韩信却犹豫了,他说:“汉王待我甚为厚道,用他的车马承载我,用他的衣服暖和我,用他的食物饱育我。这个时候,我要是不帮他,岂非小人?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通看韩信还是不开窍,接着又说:“你告诉我,什么是义气,当年张耳与陈馀,你忘了吗?他们关系不好吗?但最后呢?还不是你死我活,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扯淡,你跟我谈这个,有用吗?”

蒯通是谁?劝韩信造反,自己却安享晚年

韩信还是若有所思。于是蒯通接着说:“想想历史,想想勾践,当年范蠡和文种辅佐他,助他成功,但勾践成功后的做法呢?范蠡走,文种死。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不懂吗?”

韩信一直默默听蒯通陈说,心绪纷扰不宁而有些失神。等蒯通说完后,韩信说等我考虑一下。最后的选择,我们很清楚了,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不愿意无情背义。

而且韩信认为自己功劳大,料想刘邦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只能怪韩信太天真了。临死前,他终于知道了蒯通的好,所以才说出了蒯通。

韩信最终是被自己人给杀了的,那么蒯通又为何能够善终呢?

刘邦平定陈稀后归来,听说韩信已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悯,问吕雉道:“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吕雉于是把韩信临死前所说的话讲了一遍。刘邦这才知道,蒯通竟然曾教唆韩信背叛自己,自然大怒,马上命人把蒯通召来,准备烹死他。

不料,蒯通仅仅对汉高祖刘邦说了一句话,便让刘邦打消了烹杀蒯通的念头。那么,蒯通到底对刘邦说了什么?

蒯通的原话是这样的:“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蒯通是谁?劝韩信造反,自己却安享晚年

意思就是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简言之,天下纷争之时,各为其主的人多了去,刘邦你能把他们都杀光吗?

刘邦闻之,认为蒯通的话很有道理,胸中怒气顿时全消,当场就赦免了蒯通,不再烹煮他。

班固在《汉书》中说:“蒯通一说,三雄是败,覆郦骄韩,田横颠沛。”充分说明了作为纵横家的蒯通的风采。而蒯通凭借自己的一句话,让自己免于惨遭烹煮之刑,更是巧舌如簧、高明之极,较之他的前辈高人苏秦、张仪也不遑多让,实在令人叹服。

司马迁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刘勰评价为:“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可以说蒯通的才能比之诸葛亮丝毫不差,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1 20: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翦与韩信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为何结局反差如此之大
...定赵国、燕国、魏国、楚国,最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韩信,作为后辈,历史课本上的名气比王翦更大。韩信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初三杰,先后获封齐王、楚王、淮阴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
2024-07-25 20:31:00
韩信的思维仍停留在分封制时代,双方利益不同,故其挟功求封王
韩信向刘邦要齐王这个事,其实真不是韩信不懂政治。只不过,韩信懂的不是秦汉时期的政治,他懂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在他的潜意识里,天下就应该是实行分封制的!所以他才会在刘邦最危急的
2024-02-19 19:58:00
假如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事实已经证明,韩信因为被自己的思维所困,是不可能拥兵自立,与刘邦为敌的。但是,如果韩信真能下定决心,自立为王,那么汉中王刘邦将会是“秦末三国”时期第一个被打飞出历史舞台的争霸者。
2024-06-11 11:09:00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犹豫公元前204年11月,韩信打赢潍水之战,团灭了龙且部的20万楚国精锐。此战之后,天下大势基本底定。刘邦必须赢,而项羽一定输。唯一的变数,就是韩信会拥兵自立或背汉向楚。而正当韩
2024-04-25 22:27:00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杀,尽占辽东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当刘邦的大将韩信,背水一战破赵灭代后,燕王臧荼迫于压力,见风使舵,背叛了项羽,投降了刘邦。刘邦仍封其为燕王,镇守燕地。公元前202年2月
2023-06-27 21:41:00
他们是打败项羽的灵魂人物,刘邦因他们才取胜
...布的地盘占为己有。见此,刘邦只好再次出招,于是他把韩信派了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的这一步,其实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在和项羽对峙的紧要关头,他还分兵给韩信去开辟第二战场,甚
2023-09-06 21:29:00
此二人不死刘邦不敢动韩信,可惜他们都被韩信杀了
...天下之后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领兵打仗的能力在汉臣中可称第一。可这样一个常胜将军,下场却不怎么好,逃不过兔死狗烹的命运。其实
2022-12-28 21:52:00
汉武帝身上都有臧荼的血液
燕王臧荼和楚王韩信的标签一样,都是“异姓诸侯王”的身份,但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几乎很少被人提起。实际上,这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汉武帝身上都有他的血液呢。臧荼是沾了项羽在鸿门主
2024-04-05 17:16:00
虎将龙有多重要?他一死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楚汉骄雄》或者《楚汉传奇》的电视剧的朋友都知道,韩信四战定天下,第三战,潍水之战,水淹龙且,左右天下,项羽震恐。龙且去世后,项羽已经离灭亡不远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楚汉争中的的
2024-05-24 10: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