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犹豫

公元前204年11月,韩信打赢潍水之战,团灭了龙且部的20万楚国精锐。

此战之后,天下大势基本底定。

刘邦必须赢,而项羽一定输。

唯一的变数,就是韩信会拥兵自立或背汉向楚。

而正当韩信骑墙犹豫之时,汉王刘邦发来使者告谕: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于是,韩信倾齐国之兵南下攻楚,与刘邦会师颐乡,发动了垓下之战。

项羽乌江自刎,而天下归汉。

但刘邦并未如约封韩信为齐王,而是先夺韩信兵、再徙韩信为楚王。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楚王韩信

齐国地方太大、人口太多、GDP太高,情况也太复杂,所以这里由中央直辖更合适。

而你韩信已是显贵且多金,富贵不还乡如衣锦而夜行,所以还是回楚国、做楚王,治理家乡吧。

韩信当然不满意,但楚王也是王。所以,虽有犹豫但还是就奉旨就封了。

公元前202年,韩信做了楚王。

公元前201年,刘邦伪游云梦,以谋反为由,械系韩信至洛阳。

虽然谋反一事查无实据,但韩信还是由楚王变成了淮阴侯。

君臣异地而居,甚是想念,所以韩信留在皇帝身边最合适,这样就能常常相见。

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已经不满意到了极限。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韩信还在犹豫,但已经不是犹豫反与不反,而是犹豫何时反。

他需要一个机会。

公元前197年,代国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未能随军。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这就是韩信的机会:外是陈豨造反、内是妇人领政、旁有彭越在梁。

博弈不是诡计,因为一切的都是明的:你知道的别人也知道,你知道别人知道而别人也知道你知道。

韩信看出来了机会,而吕后则看到了危机。

边地代国战火纷飞,帝都长安暗流涌动。

而暗流中最大的不可测因素就是观望徘徊中的韩信。

这时候比谁算得更全更准,但更要比谁的行动更果决。

吕后是不让须眉的女汉子,而韩信这时候就优柔寡断了。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刘邦伪游云梦擒韩信,而吕后则伪办盛宴杀韩信。

假称刘邦得胜而归,要大摆庆功宴,于是骗韩信进宫,而后立即擒拿。

韩信可以不进宫,他还是有反戈一击的机会。

如果连这等实力都没有,吕后与萧何要么对他置之不理,要么直接破门擒拿。

但他还是犹豫了,所以进宫赴宴。

但这不是项羽的鸿门宴,而是韩信的生死劫。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韩信临戮

刘邦狡诈却顾及情面,所以擒而不杀。

吕后可没什么情面可讲,当真是杀伐不让项羽、果决胜过刘邦。

她是一个铁娘子。

所以,抓了就要杀、要杀就得杀全部,于是韩信被夷灭三族。

韩信犹豫,而彭越更是犹豫。

刘邦征伐陈豨,诏令梁王彭越领兵从征。

有了伪游云梦擒韩信这一出戏,所以彭越犹豫,于是称病未从。

刘邦很生气,但是后果不严重。

原因是形势不允许:边地有个陈豨,已经造反;家里有个韩信,准备造反。

所以,这时候不能在逼反彭越,彭越也是盖世豪杰。

但收拾完陈豨之后的刘邦就不一样了。

于是,在行军的路上,顺便看了一眼梁国,就把彭越给抓了。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梁王彭越

刘邦还是顾及情面的,毕竟彭越是曾经的盟友。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于是,彭越被流放蜀地。

但是,彭越还在犹豫,他不想反,只想求富贵。

此时的他已经没了当年的豪气,所以他向吕后哭诉,即便当不成梁王,也希望能有个富贵安排。

吕后是妇人,但一点儿都不妇人之仁。

于是,比韩信还犹豫的彭越死得比韩信还惨,不仅宗族夷灭,而且被剁成肉酱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野心

野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它能让你的成功放大到极限。

霸业可图而九鼎可问。

但是在这之前,你得先有图霸业、问九鼎的野心。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野心

韩信忍辱、彭越落泪,因为他们都没有争天下的野心。

韩信做个王就知足。但是,他不能满意淮阴侯的安排。

所以,韩信的野心就是诸侯王,而不是皇帝。

彭越向吕后哭诉,他求的只是富贵,不愿做平民。

所以,彭越的野心就是一个列侯,比韩信还不如。

当他们都得了自己想要的、实现了自己的野心,也就失去了目标。

于是,面对皇帝刘邦的咄咄逼人,失去目标的韩彭也就处处被动、事事犹豫。

他们不知道,野心是成功的极限,但有时候也是生存的底线。

在赢者通吃的格局中,野心既是成功的助力,也是生存的必须。

这或许就是马太效应。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犹豫派之所以犹豫,是他们的野心不够。他们想要的不多,所以拥有的就太少,于是就连他所有的也要被夺走,甚至连生命也要被夺走。

韩信和彭越,都是前车之鉴。

他们不仅死得惨,而且死得窝囊。

好奇害死猫,而犹豫害死了英雄。

所以,与韩信、彭越一体同功的英布,就不能再犹豫了。

他要做一个行动派,于是造反。

但是,英布只看到了表层形态——犹豫,而没有看到底层逻辑——野心。

所以,他的造反只是局部叛乱,但求王侯、只求自保,而不是与刘邦争霸、更不是与皇帝争天下。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英布剧照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此为争天下的上计:取吴并楚则定南方;并齐取鲁则定东方,燕赵传檄则定北方,而后并力向西则取天下。

即便问鼎不成、得不了天下,刘邦也只能困死关中,他的大汉帝国就成了末世秦帝国。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诸侯兵进关中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此为争霸王的中计:取吴并楚则定南方,并韩取魏则定中原,据守成皋则重演一遍楚汉争霸,所以胜负难说。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楚汉争霸形势图

胜,则英布是格局天下的楚霸王;败,则英布是乌江自刎的楚霸王。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於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此为不争天下、不争霸王但求诸侯王的下计:吴国、下蔡、越国、长沙国,都是曾经的战国楚地。

所以,英布造反的成功极限:刘邦是灭楚之前的秦帝国,而英布则是待灭的楚战国。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战国后期形势图

夏侯婴的门客楚时令尹薛公,当真是个奇才。

他不仅算尽英布造反的全部可能,而且断定英布必然会采取下策,就是要图谋一个割据政权而已。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後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身为布衣而大言:苟富贵,莫相忘。这是匹夫匹妇的野心。

身为布衣而敢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大丈夫的野心。

身为布衣而要问九鼎轻重,甚至突破知易行难,这么想也要这么去干的,绝对是珍惜物种。

所以,薛公断定英布也就比匹夫匹妇高那么一点点。

于是,野心不够的英布,被野心满满的刘邦打败了。猜疑

犹豫也罢、野心也好,都是自家心态。

但世界是联系的,人与人也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世间世事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发生。

于是,就有了合作与背叛。

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合作,于是四人共分天下。

刘邦背叛韩信、背叛彭越,于是刘邦赢者通吃。

英布和陈郗背叛了皇帝刘邦,于是战场上见分晓。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刘邦剧照

之所以有合作和背叛,是因为利益和生存。

为了更大的利益、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各自会权衡、彼此会猜疑。

刘邦猜疑韩信,于是以齐王诱之、以分土要约,他要韩信合作。

对于彭越、对于英布,也是如此。

但这种猜疑没有结束,于是先夺兵、再徙封、再夺地、再夺命。

只有韩信死了,刘邦的猜疑才会结束。

对于彭越、对于英布,也是如此。

同样,韩信、彭越和英布,也是猜疑着刘邦。

所以,他们要么犹豫不定、要么果断造反,不是没有忠诚而是不敢忠诚。

忠诚,是单方面无条件的合作。

这种合作太过廉价。廉价的东西没人珍惜,也没人相信。

周代的贵族诸侯,是交质为信,防止背叛、实现合作。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周郑交质

汉初的布衣君臣,要么用利益、要么用关系,以左右背叛与合作。

所以,彭越、英布与刘邦是盟友,韩信与刘邦是同袍。

这种关系就是合作的起码保证。

但是同袍和战友的关系,还是很脆弱。

于是打仗亲兄弟,最要紧的合作就得找最牢靠的关系。

燕王卢绾和皇帝刘邦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不一般。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燕王卢绾

他俩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而且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县同乡同里住、同玩同窗同造反。

所以,燕王臧荼被灭后,刘邦就任命卢绾为燕国国王,以固守北疆。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铁关系,也没有挡住君臣间的猜疑。

事情的起因还是陈豨造反。

陈豨造反,简直就是一块试金石,为刘邦试出了一众叛王。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

卢绾造反出逃,简直是又复杂又吊轨的故事。

于是小编不得不插入一段元语言:要放八块路标、形成八个模块,来帮助大家理清这段既复杂又吊轨的史实:

张胜出使

代国比邻匈奴,所以陈豨造反就找匈奴当盟友,要里应外合夺刘邦的天下。

燕国也比邻匈奴,所以卢绾平叛也找匈奴助力,要匈奴帮着收拾叛王陈豨。

所以,代国和燕国都向匈奴派了使者。

燕国的使者叫张胜,就是这个张胜把事情搞复杂了。

唇亡齿寒

流落匈奴的臧衍(旧燕王臧荼的儿子)见到了燕使张胜,并发表了一番唇亡齿寒的说辞。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张胜因为熟悉胡事,所以成为燕国重臣。

燕国之所以分土建国,是因为诸侯反叛、战事不休。

如果没有反叛、没有战事,也就没有了燕国;而没有了燕国也就没有了燕国重臣张胜。

张胜猜疑

张胜被臧衍说动了。

于是,他认为陈豨造反对于刘邦虽然是坏事,但对于燕国、对于卢绾、对于自己都是好事。

所以,张胜犹豫了,他猜疑皇帝刘邦会不会灭了燕国、废了卢绾。

因为燕国才是他张胜的富贵之乡,卢绾才是他张胜的真命天子。

他的心中没有大汉帝国的利益,更没有对皇帝的忠诚,而只有燕国和燕王。

燕使倒戈

张胜犹豫了,但他可不是一直犹豫下去,他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

于是,燕使张胜立即劝说匈奴帮着陈豨打燕国。

燕使唆使匈奴打燕国,这是什么复杂逻辑?

这个逻辑很简单:匈奴人攻打燕国,燕国就只能自保而不能出兵勤王。所以,就能名正言顺地作壁上观,看着刘邦跟陈豨打。

刘邦打胜了,燕国算是抵御外辱,仍可自保;刘邦打败了则陈豨建国,甚至大汉帝国分崩离析,燕国就更能长长久久。

卢绾猜疑

忠于刘邦的卢绾,发现使者张胜的种种不对劲儿,所以就上书刘邦要族诛张胜。

卢绾的猜疑很正常,也很正确。

张胜熟悉胡事,所以重用。但正是因为熟悉胡事,所以与胡人也就关系密切。

让你张胜出使匈奴搬兵,你迟迟不归;匈奴援兵不至,反倒兵向燕地。

所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张胜勾结匈奴人造反了。

卢绾向皇帝汇报要,按法定流程处理燕使张胜。

这是为了洗脱嫌疑、表明忠诚。

张胜归燕

卢绾刚刚把张胜的家属都抓起来。

张胜却回来了。

回来后的张胜,就向卢绾转述了一番臧衍的言辞。

卢绾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大汉帝国乱与不乱,跟我燕国没关系,它越乱燕国就越安全。所以,为了让燕国更安全,必须让天下乱起来,能不能乱中取利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王位得稳固。

而且,卢绾也认识到张胜绝对是燕国的忠诚、绝对是自己的股肱。

于是,卢绾就向皇帝再次上书说张胜没有反叛,是一场误会。

三人成虎

卢绾和张胜冰释前嫌了。

但你俩玩了这么一出,而且还是在平叛的紧要关头。

所以,即便是真事,刘邦都会认为是反常。

平叛结束后,投降的代国裨将就检举揭发燕王卢绾与陈豨通使、合谋造反。

所以,刘邦就必须猜疑卢绾的忠诚了。

于是,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接燕王卢绾过来说明情况,同时作为钦差调查核实。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审食其与吕后

卢绾闭门不见,称病不去。

加之卢绾左右小人向钦差们汇报了卢绾的种种不轨言论。

所以,审食其和赵尧就回来汇报了所见所闻。

于是,刘邦的猜疑就更重了。

投降的匈奴人向刘邦汇报了燕使张胜的出使情况。

这就是三人成虎了。

刘邦再大度、卢绾再忠贞、他俩关系再好,也挡不住这种猜疑了。

木已成舟

猜疑了的刘邦,不会犹豫。

因为他有当皇帝的野心,还有平天下的志向,他是一个理性行动派。

于是,猛将樊哙的大军立即杀向燕国。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将军樊哙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卢绾自知打不过刘邦,因为他对刘邦太了解了。

刘邦除了打不过楚霸王项羽,其他英雄,他想打谁就打谁。

打陈豨、打英布都不在话下,更别说他了。

正是因为这种了解,所以卢绾也知道刘邦不会杀他。

凭他与刘邦的关系,低个头、认个错,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当不成燕王,回到刘邦身边当个列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更关键的是,卢绾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诸侯王的野心。

当个列侯,他就很满意。

而且刘邦也了解他这个发小,卢绾就是自己的狗腿子,从前贫贱时是、现在富贵了也是。

历史当真比小说更精彩、更离奇。

正当此时,刘邦死了、吕后执政。

所以,卢绾再也不敢回朝认罪了,只能出逃匈奴。猜疑链

看透人心的是聪明,你已然不惑。

看懂人际联系的是成熟,你开始知天命。

看见背后规律的是练达,你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薛公看透了人心,所以断定英布必取下策,因为英布没有格局天下的野心。

钟离眜看懂了人心联系,所以断定刘邦必杀韩信,因为他看到了刘邦的猜疑。(钟离眜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谋士蒯通则看见了猜疑背后的规律,所以他知道如日中天而犹豫不决的韩信必败,所以佯狂而去。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蒯通今足下(韩信)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韩信之功,已然不是人臣之功;韩信之才,已然不是王侯之才;韩信之势,已足以问鼎天下。

所以,韩信做不了刘邦的大将军,也做不了项羽的大功臣,韩信只能与刘邦和项羽并立为王,甚至必须要去问一问九鼎轻重。

因为,实力不允许。

作家刘慈欣在小说《三体》中提出了猜疑链的概念。即: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的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你猜疑我的猜疑、我也会猜疑你的猜疑,如此循环下去。

而猜疑的最后结果就是消灭对方。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刘邦与一众诸侯王的关系就是这样。

刘邦猜疑诸侯王会谋反;而诸侯王猜疑皇帝会举起屠刀。

诸侯王猜疑刘邦猜疑他们会谋反;而刘邦猜疑诸侯王猜疑皇帝会举起屠刀。

刘邦猜疑诸侯王的猜疑,诸侯王也猜疑刘邦的猜疑。

如此循环下去,每一次循环都在加重猜疑、加强循环,也在加重彼此的不信任。

所以,诸侯王要么犹豫要么造反要么出逃,而皇帝则举起了屠刀。

刘慈欣在猜疑链里加了一个“交流”的前提。

在宇宙黑暗森林的尺度,交流是个大条件。

但在人类历史的尺度,交流则是一个小条件,实力才是一个大条件。

皇帝刘邦对萧何、对陈平、对张良,也有猜疑。

韩信同袍,英布盟友,卢绾发小,皇帝为何举起屠刀

刘邦与张良

但这种猜疑是有限度的。信息的交流足以平息猜疑。

萧何自污、张良修道、陈平坦白,猜疑也就化解了。

但是,有了实力就不一样。即便信息交流在强、即便关系在亲密、即便彼此在仁慈,猜疑也不会停止。

韩信是同袍,但实力决定他必须问鼎,所以再交流也不行。

彭越是同盟,但却有盖世英雄的实力,所以再哭诉也不行。

卢绾是发小,但却有了诸侯王的实力,所以三人便可成虎。

猜疑的底层逻辑是实力。

有实力就不能合作吗?

当然能,而且往往都是布衣多竞争而权贵多合谋。

只要合作的利益足够大、背叛的利益足够小,合作就是主流。

而且,进步也需要合作,皇帝也得有盟友。

但这得有三个条件:

一个是博弈格局既定。

皇帝和大一统的这个大前提下必须要定下来,也就是大家都要在这个博弈格局下玩。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果是这种不确定的局面,那就只能猜疑和背叛。

而汉初之时,皇帝和大一统的博弈格局都没有既定。

大家还是“秦失其鹿”的心态,所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二是有实力的人足够少。

封建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仍旧有两方势力在猜疑角逐着。

其中一方是皇帝,而另一方便是丞相或重臣。

虽然也是不确定,但却很稳定,原因就是有实力参与的人足够少。

汉初之世,看着就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但看不到还有很多。

萧何、樊哙以及其他功臣将领,都是有实力的参与者,只是实力和机会不相称而已。

如果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甚至陈豨,能把天下搅乱,机会也就有了,实力大的和实力小的,就都可以参与一番。

所以,刘邦杀了彭越之后,还要把他剁成肉酱并且传阅一番,就是要用威势和残忍吓退其他参与者。

三是有限的力量进化之外必须得有无限的意识进化。

春秋无义战,强者定章程。

到了战国,则更是无义、更是强者定章程。

而到了秦末汉初,则更为甚之。

如果都是力量的进化,那战争就是常态,和平只是偶然。

所以,在力量进化之外,必须得有文学、必须得有故事、必须得有意识形态。

这些虚拟的东西,是无限的意识进化。

士大夫们要做的是立德、立功、立言,而皇帝要做的是尧舜禹。

他们都有了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永远都不能实现。

但必须得有。

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不会常常强者定章程、才不会事事武力论雄长。

韩信同袍、彭越盟友、卢绾发小,皇帝却举起了屠刀。

不是皇帝有多残忍,而是因为大势没有既定,而是因为实力不允许,而是因为猜疑链还在不断地递归循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张良为何能幸免于刘邦的屠刀?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
2023-12-08 15:06:00
西汉八位异姓王,其他七位均不得好下场,唯他安然无恙
...的帮助,所以夺下天下后,一口气封了八个异姓王,齐王韩信、韩王韩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因这些都是昔日的兄弟,为汉朝江山出了不少力,
2023-01-08 16:29:00
韩信:汉初名将的辉煌与悲剧
...,还因功封王,实在是可惜了。汉初三大名将之齐王——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
2023-10-11 08:47:00
李世民当上帝王要杀秦琼,为何久久都没下手
...了个警钟,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大将不得不防。就像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徐达,无一不是皇帝巩固政权的牺牲品。那么,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这群老伙计和韩信、徐达之流就必然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2024-03-02 21:06:00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至是超过皇帝本人,对皇权的威胁太大。比如说,刘邦和韩信,韩信虽然在政治能力不行,但打起仗来,可是一把好手,刘邦生前和大臣都摆平不了,刘邦百年之后,谁又能断定后面不会发生什么,
2023-06-18 21:59:00
朱元璋杀的第一个功臣是谁呢
...忌讳的,但是每个人的手段却不尽相同,有的皇帝会举起屠刀,对这些功臣们赶尽杀绝,可是有的皇帝只会宽宏大度,那个不过多的为难为自己的王朝出生入死的这些人。刘邦就属于用屠杀来解决自
2023-04-28 11:59:00
韩信、彭越封王,周勃、樊哙却没有封王是为何?
...建立大汉的前后,一共封了九位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韩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燕王卢绾。这九位诸侯王,他们能被封王主要是
2023-09-20 20:03:00
为什么是刘邦统一天下而不是六国后裔呢
...灭。齐国是这样的。田家的人互相攻击,互相残杀,最后韩信接管了齐国。然而,有些君主声称自己是单权的国王,但这种权力并不是由这位国王直接控制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拥有这种权力
2023-05-13 17:20:00
她虽然没有武则天的皇帝身份,但拥有的权力却差不多,结局很凄惨
...哪怕是自己子女的命都可以舍去,对自家哥哥一样会举起屠刀,这样的武则天无疑狠得让人心寒。梁氏在这方面也不比武则天差,甚至还可以说更狠。武则天好歹还是只杀了两个哥哥,没有去动哥哥
2023-05-04 18: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