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大战。
双方对峙期间,赵孝成王求胜心切,要求主帅廉颇主动出击,可廉颇老成持重,坚持以防御为主,于是赵孝成王弃用廉颇,改任年轻的将领赵括为主帅。
赵括掌兵后,立刻对秦军展开一场全面大进攻,哪知此举正中秦军下怀,秦将白起用计将赵军团团围住,又截断了赵军粮道。
赵括坚守两月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不得不被迫突围,结果赵括战死沙场,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是强秦的对手了。
掩卷长思,既然此战的意义对赵国如此重大,那么当赵括被围困时,赵王为何不派援军救他呢?一,内无援军
赵王没有派出援军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赵国已然没有多余的援军了。
据《史记》记载,原本前线就有廉颇带领的20万大军,后来赵括又带了25万人去,这样庞大的兵力,几乎就是赵国的全部家当了。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战败后,赵国的邯郸保卫战会打得那么艰难,一度只能用老人和孩子来参战。
而且,当时赵国还需要用国内少得可怜的兵马来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赵孝成王就算有心相救赵括,也实在是抽不出人马了。
二,外无助力
如果说赵国不出兵是因为无兵可出,那么,那些与赵国合纵的友好国家为什么也不出手呢?
要知道,若是赵国一蹶不振,那么剩下的国家就更加不是强秦的对手了。
其实,并非赵孝成王不想去求援,而是这些友好国家一开始就让赵孝成王得罪光了。
早在赵国灭了中山与燕国接壤后,燕国和赵国的关系就一直磕磕绊绊。
对于燕国来说,赵国要是因为长平之战变得弱小,等于自家门口少了一个强大的威胁,所以燕国对此乐观其成,压根没想过帮赵国的忙。
剩下的国家中,韩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不敢出手。
魏国和楚国虽然有实力,但是由于赵孝成王一开始派人跟秦国议和,虽然此事最终没有成功但却被秦国拿出来大肆宣传。
结果,魏楚两国认为赵国和秦国唱双簧,目的是图谋自己的国家,于是魏楚也统统不肯救赵。
友好国家纷纷不肯出手后,赵国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放在齐国身上。可惜,当赵国的使者风尘仆仆的来到齐国后,齐国国君却记恨当年五国伐齐的事情,不愿帮助赵国。
结果,就出现了五国不帮,赵国仅凭一己之力奋力抗秦的一幕。
三,敌情不明
虽然赵国外无盟友,内无兵马,但秦国依然尽了最大的努力封锁前线的消息,这也导致了赵国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出兵。
据《史记》记载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断绝后,把河内郡百姓的爵位都提升一级,然后15岁以上的青年全部派去长平,以此来阻止赵国的援军。
在秦国几乎倾全国之力的封锁下,赵国很难及时了解到前线的真实情况。紧接着秦国故意散播谣言,声称赵括已投降,使赵国一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赵国来说,国内的兵力本来就有限,如果赵括真的已经放弃抵抗了,那么就算派遣援军也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伤亡。
同时,秦军组织的封锁线也并非短期内可以攻克的,而赵国援军兵力又有限,这使赵国更倾向于用有限的兵力加强防守,以防止秦军乘胜追击对赵国造成新的伤害。
由此看来,并非是赵王不肯救赵括大军,而是一场战役的成败并非单独的一个人所能操控。赵国只好随着这场国运之战,悲伤而无奈的走入了既定的历史结局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