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新春走基层
龍马精神奋进年
返乡的青春沾满“泥土香”(图)
本报记者 王音 本报记者 潘立峰 摄
春节期间,郝庆水(右三)带领张墨妍(右一)、郝俊钢(右二)入户发放新春福利。 本报记者 潘立峰 摄
过年回老家是漂泊在外青年人的期盼。今年春节,对于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两名返乡大学生来说,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23岁的张墨妍、24岁的郝俊钢都是从第六埠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去年春节回家时,他们还是在校生。而今年,他们返乡回到村委会工作,成为建设家乡的新生力量。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村党委给每个人送了一斤面、一斤肉、一桶油,拿着这个代金券可以随时到商铺取。今年春节,咱们全村人吃喜面!”春节期间,张墨妍、郝俊钢跟着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一起走进村民家中送福利、送祝福。
在村民张希仁家,79岁的老人听说村里来了返乡大学生,拉着他们问东问西,还和张墨妍算起了辈分和称呼。“别看你年纪小,论辈分,咱俩是平辈,我是老大哥!”两人紧紧握着手,握住的是乡里乡亲厚重的感情。
张墨妍上小学时随父母搬离第六埠村,到西青区杨柳青镇定居。虽然距离不远,但村子对于张墨妍来说,是只有寒暑假特别是春节才回去的奶奶家。
“我记得小时候在大堤上玩,站在三河交汇处放眼望去全是芦苇荡,后边就是荒地。现在那里打造成了生态六埠景区,吸引了那么多游客,成了村里最美的地方。”张墨妍笑着说。
去年的洪灾过后,村里急需人手摸排统计村民的财产损失。郝庆水召集本村大学生开了个会,邀请他们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刚开始是短期帮忙,但忙完了这项工作,我就舍不得离开了。郝书记那句话总在我脑子里转——‘村子未来需要年轻人,需要有乡土情怀的新生代扎根下来。’”张墨妍说。
郝俊钢和张墨妍有着相同感受。虽然大学专业是理工科,可以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但郝俊钢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留下来。
“从小在村里长大,出门上大学这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能看到很多变化。家里院子翻新了,生活更方便了,村里环境更好了。现在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我觉得责无旁贷。”郝俊钢说。
从2023年9月“上岗”,郝俊钢就一直忙着灾后损失摸排统计和大棚翻新重建等工作。挨家挨户摸排、逐个大棚走访,郝俊钢对从小长大的村子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感情。
春节假期,两个大学生都没闲着。除走访困难群众外,郝俊钢正抓紧梳理手头工作,开春又要有部分受灾群众新建大棚,春耕备耕更忙不停。张墨妍则忙着逛周边景区,可不是闲逛,而是带着任务逛。年后,张墨妍要参与村里的文旅项目策划,趁着假期“取经”是她给自己留的“功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