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平定县的黄土坡上,砂陶作坊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与千年窑火的温度交织,一场跨越城市的文化之约正悄然启幕。9月17日,太原市城镇联社组织我市工美大师们踏上前往阳泉市平定县交流学习,共赴一场领略山西砂陶文化之美的对话。
平定素有“砂器之乡”的美称,郭兰英在山西民歌《夸土产》中一句“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平定的砂锅亮晶晶”,更是让这抹来自黄土的“亮色”随着悠扬旋律传遍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平定砂器的独特魅力。平定的“土与火”之歌,远不只砂器这一个篇章。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戴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工匠们手持刻刀,在瓷坯上细细雕琢,花鸟、山水跃然其上,再经烈火烧制,釉色如墨玉般温润,花纹似剪影般灵动,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与灵感的结晶,诉说着平定陶瓷的深厚底蕴。
当太原工美大师的脚步踏入平定砂陶企业的展厅,原本轻快的脚步声渐渐放缓——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铺展开的砂陶艺术长卷,瞬间将众人的目光牢牢吸引。展厅内光线柔和,错落有致的展架上,各色砂陶制品静静陈列,却自带一种夺目的生命力。目光扫过,骨质瓷的莹润通透、锂质瓷烧锅的厚重实用、日用普细瓷的细腻光洁、紫砂器具的古朴雅致依次映入眼帘,足足3000多个品种,每一件都承载着匠心与巧思。
在展厅中央的展台前,一套流光溢彩的红碗格外亮眼。那抹红,不是张扬的艳红,而是带着温润质感的水红,像极了春日里初绽的海棠,又似新嫁娘身披的红嫁衣,透着几分娇羞与喜庆,静静立在那里,便让人移不开眼。“这是咱们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的‘如意春碗’。”企业工作人员的声音适时响起,将大师们的目光从碗身拉回,“这款‘春碗’是以乌兰茶晶石为主要原料,经过1280℃的高温精心烧制而成的。它是乙巳蛇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专属生肖福礼、专属新春福礼,承载着美好的寓意与祝福。”
听着介绍,大师们的兴趣愈发浓厚。有的俯身贴近展柜,借着光线仔细观察碗身的釉色;有的则凑到工作人员身边,接连发问:“乌兰茶晶石这种原料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釉色这么温润?”“1280℃的火候是怎么精准把控的,会不会影响花纹的呈现?”从选土的奥秘到原料的特性,从烧制的火候控制到冷却的时间把控,从传统手工绘制的技巧到现代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每一个与工艺相关的细节,大师们都不愿错过。
随后,两地大师来到平定县城联社,一场热闹的交流座谈会就此展开。没有冗长的客套话,大家一坐下便直奔工美艺术和传承主题。交流中,大家的眼神里满是对砂陶文化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大家一致认为:山西的工艺美术,是三晋人民用双手和智慧浇灌出的文化之花,每一件砂器、每一件陶瓷,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山西地域文化最生动的“活化石”。
返程时,不少大师都带了几件平定砂陶样品,还有满满几页纸的交流笔记。他们表示,这次平定之行收获满满,既看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也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方向。未来,两地大师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古老的砂陶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30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