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河北新闻网讯(刘婷婷)11月7日,燕京理工学院2025年长沙研学团第一期学员走进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古镇,开启一场以“科技解码千年文脉”为核心的沉浸式实践课堂。大家穿梭于千年窑址与科技场馆之间,调研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完成“琢玉工程”团学培训班“实践育干”的课程任务,在实践探索中深化专业认知、凝聚创新力量。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科技让青年更好地与时代对话
来到机器人博物馆,同学们以观摩体验为主,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大家围绕“机器人场景适配的基础探索”“人机简单交互的优化方向”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详细交流机器人在文旅服务、安全防护等领域的研发思路与落地挑战。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张建航对AI算法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实际应用逻辑产生浓厚兴趣,计划将其融入课程作业与科创项目,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在古镇标志性的飞行影院体验馆,同学们坐在特制设备上,瞬间“穿越”至湖南各个标志性建筑及风景之中,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探寻铜官窑魅力。“当虚拟的窑火与真实的古镇建筑重叠,我真切感受到AI技术让历史‘活’了起来。”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杨硕兴奋地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背后的图像识别、空间定位技术,与课堂所学的计算机视觉原理形成了生动呼应。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在非遗工坊致敬古人智慧
走进陶艺工坊,欣赏古朴的窑具、陈列的瓷坯,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陶艺制作体验让同学们与千年技艺来了次亲密相拥。“揉泥要力道均匀,才能排出泥中的气泡,这是做出好瓷器的基础。”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大家将柔软的陶泥置于转盘之上,小心翼翼地按压、提拉,感受陶泥在指尖的变化。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当亲手制作的陶坯终于成形,我真切体会到了‘匠心’二字的重量,也懂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耐心与坚守的传递,最好的致敬一定是坚定的传承。”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林婧堉洁表示,今后会更加关注非遗技艺,努力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青年在实践中感知责任担当
燕京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杨文静介绍,本期研学是“琢玉工程”团学培训班的实践课程核心环节,从非遗工坊的匠心实践到实景剧场的沉浸体验,从千年瓷史的溯源寻根到远洋传奇的精神共鸣,同学们带着任务找答案,从实践中反思学习、工作,实现新的成长蜕变,让“理论+实践”培养方式更加具象化落地。
“服务同学就要精益求精,就像制陶需要反复打磨,容不得半点浮躁。” 体验了制陶的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王博雅认为,今后组织文化活动,将会借鉴这种“沉浸式体验”模式,让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倾听,而是主动参与、亲身感受,就像揉泥塑形一样,慢慢凝聚集体向心力。

图为活动现场。燕京理工学院供图
室外实景表演《黑石远渡》将同学们带入唐代商船远洋的壮阔图景。鼓声雷动间,演员们身着唐代水手服在甲板上腾跃,还原商船启航、货物装卸的鲜活场景。“当演员们拿出瓷器向观众展示时,我突然就和白天参观的铜官窑呼应上了!”2023级出镜记者专业学生陈子熹说,这场表演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把“铜官窑”与“海上丝路”串成了完整故事,让文化共鸣愈发深刻。
2024级体能训练专业的李雄渊同学说:“商船顺利远渡离不开船员们的协作与坚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正是服务同学的核心。今后无论是策划校园活动还是回应同学需求,都需要团队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才能像丝路商船一样攻克难题、抵达目标。”
“‘琢玉工程’里的“琢”,琢的是品格、是能力、是情怀,将带着此次研学的收获,把千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成长动力。”在铜官窑古镇,同学们一边调研一边讨论,围绕研学任务,达成了学习培训的共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以匠心谋事、以协作成事、以文化聚力,让‘琢玉工程’的培养成效在校园里落地生根,以青年之力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