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苏卫军
曾巩(1019-1083),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人,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声望不亚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被视为“千古醇儒”,在仕途上官至中书舍人。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离不开本人的不懈努力,但也离不开欧阳修的奖掖和扶植。两人亦师亦友,始终保持着融洽的师生关系。
曾巩出生在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勤奋好学,十几岁时就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可在科举仕途上却累受挫折。十八岁那年,曾巩首次科考落第。五年后,即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他再次来到京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考,并入太学就读。这时他想起要去拜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欧阳修。这一年欧阳修和曾巩首次会面。此时欧阳修已复职返京任馆阁校勘,文章和声誉已名闻天下。曾巩带上他精心写好的书信《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欧阳修。他在书信中写道:“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挤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纯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相唱和,无半言片辞踳驳于期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可见,曾巩对欧阳修仰慕已久,孩童时就闻其名,少年时口诵心记其文,并将欧阳修比作孟子、韩愈,甚为敬仰。曾巩随书信献上的还有两篇杂文和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章倍感惊奇,将他比作百鸟中轩然而立的“一鹗”,说“过吾门者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初次见面,欧阳修就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培养的学生悉心教诲。此后两人书信来往频繁,曾巩终生尊欧阳修为师。
南丰县曾巩故居
庆历二年(1042),曾巩参加礼部考试再次落第,深受打击。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在他南归时作《送曾巩秀才序》赠之,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曾巩的关心,肯定了他的才学和操守,勉励他“思广其学而坚其守”。在这篇序中,欧阳修既为曾巩叫屈,又为其立名扬名。所以曾巩虽然此次考试落第,却因欧阳修此文而名闻天下。归南丰后,欧阳修时常写信勉励他。曾巩也写了著名的《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再次赞誉欧阳修“文章、智谋、材力之雄伟挺拔,信韩文公以来一人而已”。
庆历三年(1043),仁宗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使,欧阳修、蔡襄等任谏知,推行“新政”。次年,曾巩上书欧阳修,阐述了对“新政”的看法和支持,同时献所作通论杂文一篇、先祖述文一卷,请欧阳修为祖父曾致饶撰写神道碑文,表达了欲奉亲求教而不得的遗憾。可惜当时欧阳修已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没有回信。后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和阻挠,“新政”推行不久就宣告流产,范仲淹、富弼、韩琦、蔡襄等改革派人士相继罢官外出,欧阳修上疏辩朋党之诬,创作了著名的《朋党论》。后来谏官钱明逸、开封知府杨日严兴“张甥案”诬告欧阳修。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知滁州。曾巩致书欧阳修和蔡襄(《上欧蔡书》),深感愤切和不平。
滁州醉翁亭
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与曾巩已阔别三年。曾巩多次致信欧阳修,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希望欧阳修保重身体。这年曾巩因病未能赴京参加科考。欧阳修写信勉励,希望他“蓄德养志,愈期远到”。
庆历七年(1047)六月,曾巩父亲曾易占奉召入京待职,曾巩随父北上,到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后,他专程前往滁州拜谒欧阳修,这是师徒自分别后的再次会面。在相处的二十多天里,他们促膝交谈,砥砺操守,徜徉山水,师徒关系甚是融洽。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给予了曾巩悉心的指导,使曾巩的文章愈益精粹。期间曾巩还出示了王安石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欧阳修通读王安石的文章,不觉击节称赏,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应该“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委托曾巩委婉转述。
曾巩滁州拜谒欧阳修
曾巩离开滁州时,欧阳修又给宰相杜衍写信推荐他,高度评价他的才学操守。但由于曾巩父亲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时突然病故,曾巩只得南归回乡。多亏了欧阳修的推荐,杜衍给予了在当地无“攀援之亲,一日之旧”的曾巩极大的帮助,资助其医疗费、丧葬费和路费,使其顺利扶丧南归。
嘉祐元年(1056),曾巩再次北上应试。次年,欧阳修知礼部贡举,他利用这次机会,严厉打击“太学体”文风,改革不合理的选拔制度,凡是作险怪艰涩文章者统统黜落,而持平易自然文风者多数登科。此科得人之盛,著称一时,曾巩、曾布、苏轼、苏辙、程颢等同登此榜。至此文坛风气焕然一新,一代平易自然的文风逐渐形成。曾巩对老师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
得第后,曾巩出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其文章已天下流传,声名远播。欧阳修和王安石曾写信给知州张伯玉推荐曾巩,张没有理会。由于与上司关系不融洽,曾巩一度很是郁闷。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任枢密副使,不久即上疏推荐曾巩、王回等充馆职,并担保“若与荐举状不符合,自己甘愿同罪受罚”。次年,曾巩入京编校史馆书籍,二年后担任馆阁校勘。
治平四年(1067),御史蒋之琦、彭思永以“帷薄”之事诬告欧阳修。尽管之后澄清为凭空捏造,但欧阳修受此奇耻大辱,无意在朝执政,故再三上表出知外郡,最终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出知亳州,后转知青州、蔡州。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归老颍州。曾巩作《寄致仕欧阳少师》诗相赠,称颂欧阳修为“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赞扬了他作为文坛盟主和政治名宦的主要业绩。欧阳修也致信曾巩,述及日常起居和身体状况,对其健康极为关切。
熙宁五年(1072)八月,欧阳修在颍州去世。曾巩得知后痛哭流泪,写下了催人泪下的《祭欧阳少师文》,对欧阳修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作了详细的评述,抒写了自己悲恸欲绝的心情。文章情真意浓,感慨呜咽,足见师生情谊之深。
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
欧阳修和曾巩因理想、志趣乃至个性的契合使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欧阳修对曾巩关怀备至,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将掖扶植,曾巩视欧阳修为终生的伯乐,两人师生关系融洽,为世人楷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