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4-26 09:0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吴桥种粮女将:

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杨世英将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杨世英和她的种田“好帮手”

“18岁进城,40多岁重回农村,我依然深爱着这片土地。”从下岗工人到种粮达人,从普通妇女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十几年前的杨世英一定不会想到,在知天命的年纪,自己的最后归宿还是种地。

不过,此时她已不再是那个眼巴巴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村娃。这几年奋斗在田间一线,杨世英不断引入良种新技、做“田保姆”盘活万亩土地、创新技术示范,只为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带动更多人科学种田——

“三大法宝”玩转2000亩农田

“你看,这个伸展双臂的大型农机具叫自走式喷灌机,宽幅有30米,供水均匀,省工、省力、省肥。”清晨,吴桥县景辉家庭农场,种粮女将杨世英操纵着4台自走式喷灌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正灌溉小麦。

今年50岁的杨世英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19年开始,她相继流转了近2000亩地,走上科学种田路。

一位女性如何玩转这么大的种植面积?杨世英全凭“三大法宝”:好种、良方、新农机。

“要想稳粮增收,选择好品种是第一步。”在选种上,杨世英一直选取抗病性强、早熟、高产的种子。去年,她选取了山东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小麦丰收后,她又精挑了富硒黑花生、花育23号这两个花生优种发展规模种植,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每亩比普通花生增产150公斤。

春风吹拂,麦浪起伏。望着这绵延不绝的“绿毯”,杨世英满眼欣慰。麦苗茁壮成长,离不开她的技术法宝——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植中,她着意将甄选过的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又改善了土壤环境,实现了“一控两减”的目标。

管理千亩农田,提高农事效率和精准度,杨世英还请来了不少“新把式”——现代农机设备。

“现代农机是农业发展的必备‘利器’,效率高、效果好,大幅度解放劳动力。别说管理千亩农田,就算是上万亩地,也不是难事儿。”清垄施肥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清垄施肥、精量播种作业,智能灌溉设备助力节水灌溉,需要除草、防控病虫害时,一台无人机每天能“守卫”几百亩地。再到粮食成熟后,联合收割机上阵,可以快速颗粒归仓。随后,不用晾晒,直接运到专用设备里烘干,减少粮食损耗。盘点起这些好帮手,杨世英如数家珍。

“近期,我们还会安装农情监测系统,借助物联网,对虫情、气象、墒情、苗情等生产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促进农业精细化、高效化。”借助这些“智慧大脑”,杨世英要将种田变得更具科技范儿。

给两万多亩土地当“田保姆”

个人的成功没有让杨世英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和朋友还成立了助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起“田保姆”,为2.3万多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

将管理的体量一下子扩展了10多倍,杨世英不是没有压力,但她知道,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量农民进城,留守老人成了种粮主体。可他们也在慢慢老去,体力逐渐不支,遇到技术难题,也只能干着急。我们把土地托管过来,就是想解决‘未来谁来种粮’的难题。”

她仍然清楚记得,一次下乡送农资,一位老人带着哭腔找来,说他家的麦子大片枯黄,眼看要绝收时的焦急与无奈。她和随行的技术人员立刻到问题麦田,逐一分析检测土壤成分、种子种类、施肥类别数量、病虫害防治等,最终找到了病因并帮忙根治。麦子丰收后,老人还专门找来表达感谢之情。

这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引发了杨世英的思考,怎么帮这些没文化没能力的老人种好地?她想到,可以用现有的农资和技术资源,为这些没有种植能力也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进行托管服务。

彼时,土地托管在吴桥还是个新鲜事儿。杨世英也是和同行交流时,才听说的这个新名词。

“农户自种自收,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还占用时间,所以好多人都不愿种地了。土地托管,正好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化服务组织不用流转土地,只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多环节服务。农户不丢地,也能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让闲田变忙田,惜地的杨世英眼前一亮。

“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召集机手,集中采购生产资料,还能大幅降低种田成本,有效破解粮食产业规模小及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小田变大田,敢想敢干的她,就这样做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没想到,前两年,产出效果却不尽人意。

“刚开始试验的是半托管模式,在一些中间环节,有些农户还是按老办法管理,施肥和浇水时根本不看地里的情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杨世英并没有放弃。一分析,关键点还是在田间的科学管理上。2021年,她开始试水全程托管服务,由公司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生产活动。

“这样一来,咱们使用的农资可控,农田管理措施也都由我们亲自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方便,科学种田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杨世英这个“田保姆”,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如今,她托管的土地涉及9个村,直接带动农户320余户,让农户每亩地至少多收入400多元,在促进增收的道路上发挥出“领头雁”的作用。

“云端”授课助农增收

“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才是出路,现在已经不是靠天收、甩汗珠、拼体力的时代了,我要主动端起科学种田的‘金饭碗’,让更多农户尝到科学产粮的‘甜头’。”作为当地的特派农技员,杨世英还经常活跃于田间地头,将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帮助农户少投入多打粮。

这些年,农户和农田对专业技术服务的渴求,杨世英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一次下乡途中,她看见一位老人在路边哭,上前询问得知,老人生活困难,家里就以种田为生,可田里的玉米不知道害了啥病,不光棵矮,还红叶、红秆、红心。

看着急得大哭的老人,生在农村的杨世英感同身受。她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拨通了技术人员的电话,先后请来了几拨专家,这才搞清楚,原来是磷元素缺乏导致的红株。按照专家指导,他们配施了叶面肥,秸秆渐渐恢复了正常。当年,这户的玉米收成在当地还数一数二。

这件事,也让杨世英意识到,种粮的农民年龄偏大,用传统模式很难达到高产,再加上缺乏对农药、肥料、种子的辨别能力,经常上当受骗。

于是,她便借助公司的服务网络,建起15个微信群,将科普的阵地从田间地头延伸到了“云端”。在这些技术服务群,专业技术人员会定时讲解当下需要注意的田管事项,并实时答疑解惑。如今,每个技术服务群都涵盖了四五百名种植户,并吸引了不少周边县市的农户入群共同学习。

考虑到仍有一部分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办法“云端”听课,他们还开展了线下微课堂。从农户家到村“两委”,从乡村大集到田间地头,都有杨世英和同伴们的身影。

几年来风雨兼程,奋斗在田间一线,杨世英深深体会到了做农业的不易,同时,也为收获农户们的珍贵信任而自豪。

在知天命的年纪,她愈发感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杨世英吐露心声:“继续为粮食生产贡献力量,努力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益。”

不断探索规模化、集团化、多功能发展的种田路子,她还想带动有意向的农户发展黑花生种植,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质增产,由一产种植延伸到二产加工,让黑花生变成大伙儿致富的“黑黄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6 09: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肥城有志青年扎根农村种好田
...农户在种粮中尝到更多甜头,在金色田野中收获幸福。“泥饭碗”变身“金饭碗”“这不你看现在咱的麦子正常生长,绿油油的多好啊。”在仪阳街道槐树坡村的麦田里,肥城荣祥农机作业合作社理
2023-01-04 10:40:00
眉山彭山区: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才,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真正把“泥饭碗”变成“金饭碗”的“三农”工作队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探索出一条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彭山路径”。(马
2023-10-12 18:00:00
...升空间,就留不住精英人才;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泥饭碗已经固定,谁还肯出力卖命?半壶老酒曾在一个有编制的单位当没编制的小头目,那种尴尬和憋屈,让人根本就喘不上气来,为了能伸
2023-01-10 14:57:00
北大才子不顾父母跪求拒进外交部,种地12年后现状如何
...,等待下文的揭晓。北大才子杨舒春:从“金饭碗”到“泥饭碗”,他的疯狂决定震惊了全村!当杨舒春的父母颤抖着双手,替儿子办理了那份看似普通却重如千斤的“辞职”手续时,他们的内心无
2024-01-24 10:29:00
订单黑花生 轻松俏市场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富含花青素,营养价值高。”聊起黑花生,农场负责人杨世英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我们种植了2000亩黑花生,亩产能达到500公斤,每公斤比普通花生多卖2元,亩收益能达到5000元。
2023-09-27 10:10:00
...mp;nbsp第&nbsp07&nbsp版)走进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王世英村蚂蚱养殖基地,73个白色养殖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2023-07-10 02:57:00
劳动者之歌 | 农户的知心朋友 “土”专家守护粮食饭碗
...了很多农户的知心朋友。 王庆安:“土”专家守护粮食饭碗农户们为什么如此信任王庆安?这还要从他数十年潜心研究土壤配方和施肥技术说起。获嘉县分布有粘土、砂土和壤土,要想粮食高产,
2024-04-27 14:52:00
粮油扩面 端稳饭碗底气足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图:骡动山村麦菜玉豆套(间)作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小麦苗长势正旺。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为稳定小春粮食面积,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我
2023-11-14 00:03:00
赤峰:以“坡改梯”守住“饭碗田”蹚出致富路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王塔娜盛夏,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山顶植树、山腰种田、梯田交错、色彩斑斓。梯田里,谷子和玉米长势喜人,农户们忙着锄草、追肥,个个干劲十
2023-08-05 03:3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