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王婕妤
在工作中传递专业和爱,在与病人“共情”中“脑洞大开”,发明创造,在南京护理界蔚然成风。记者从南京多家三甲医院获悉,南京护理界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学科科技量值均位于全国前列。
向新而行、向上生长,一代代传承,为减轻患者痛苦而攻坚克难,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群高“研”值护士。
从跟跑到领跑,她的学术成果多次亮相世界顶级论坛
“今天我一定要到门诊来当面谢谢您,是您让我的爱人终于可以直起腰,再也不用因为腹部的造口疼痛难忍。”5月8日上午,在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翁亚娟副主任护师的专家门诊上,患者和家属连连说谢谢。忙碌的门诊后,翁亚娟又立刻打开电脑,与工程师沟通搭建护士场景化培训虚拟平台,绘制“患者旅程地图”,通过各种科研创新满足患者更加高质量的健康需求。患者中很少有人知道,诊室里的白衣天使,也是一位受国际认可的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在翁亚娟看来,造口治疗师,是造口病人的治疗者、研究者、心理辅导师,“造口患者成千上万种,方向没有穷尽,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学和实践。”为此,她不断努力着。
2009年,翁亚娟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国际造口治疗师,攻坚克难,引进直肠癌术后早期结肠造口灌洗技术,探索造口全程导航护理模式,深耕实践,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携手团队推动中国造口专科护理与国际接轨。
此后,翁亚娟不断在国际舞台传递中国专科护理发展的声音,在瑞典、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护理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演讲,学术成果多次亮相世界顶级学术论坛,让国内造口护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2020年,她受聘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教育委员会主席,成为自1978年组织成立后首位中国籍主席。如今,国内外每一位国际造口治疗师的毕业证书上,都有翁亚娟的签字授权。
从国内一名普通的伤口造口失禁专业的护理人员,到登上国际舞台担任行业教育委员会领头人,翁亚娟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国内伤口造口护理团队二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跨越。翁亚娟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数智导航下以患者健康管理需求出发的“患者旅程地图”也即将出成果,在不久的将来与患者见面。
感知病人痛苦,国家级项目里带着“天使温度”
“我研究生阶段接触了一位骨肉瘤患者,生命最终止于20岁。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每次见到这位姑娘,她都能面带微笑。当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癌症患者可以带着这样的微笑而生活。”江苏省肿瘤医院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护士团队负责人智晓旭说,作为“生命提灯人”,她觉得这种思考是一种本能。
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智晓旭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成为一名护士,与癌症患者朝夕相处。“我喜欢与他们聊天。”智晓旭告诉记者,在工作中,她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对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年轻患者。于是,她先后和30位年轻患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和伙伴们开始了《青少年癌症患者榜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几年的调研和尝试下来,2019年,他们的这项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榜样教育可以提升幸福体验能力。”智晓旭打了一个比方:一位食道癌患者出院前非常烦恼,不知道回家后怎么吃东西,项目就请一位“过来人”教会他如何制作食物,既能打发时间,还能带来无限惊喜。“一些普通的食材,可以做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食物,让人赏心悦目,这样的惊喜让人心情大好。”智晓旭说,患者均反馈这样做食物简单易行,很有收获。“我们会给患者每天留一个小作业,每天记录当天开心的3件事,可以是看到的景色、吃到的食物、见到的人,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智晓旭表示,目前,这个项目已经结题,成果让很多癌症患者受益。
和智晓旭团队一脉相承的是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冰团队,其《基于用户画像的癌症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轨迹预测及精准干预策略研究》于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他们的研究也充满了温情。“常常在院内看到带着患儿来求医的父母,真的非常心疼。我们用大数据的方式获得患儿家长的‘画像’,向他们精准推送一些服务。最常见的是与患儿家长线上交流,大家抱团取暖,也会给他们带去专家讲座,让他们获得更多力量。”吴冰说。
高“研”值有沃土,成果转化落地有效
记者了解到,南京多家三甲医院科研成果突出。在最新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护理学科排行榜中,江苏省人民医院排名全国第14,南京鼓楼医院排名第15,江苏省肿瘤医院排名前100。江苏省肿瘤医院护理学科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6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助力护理学科研创新,南京一直努力厚植创新土壤,并进行全链条扶持。
除了各家医院的政策外,南京市卫健委联合南京市护理学会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培养护士科研和临床创新能力,组织创新案例竞赛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相关激励机制提升科研氛围。
专利成果出炉之后,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组织专家评估优化,并搭建对接企业的桥梁,助力落地转化。今年4月初,在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组织的一场内部路演会上,28个成果在200余项专利中脱颖而出,经过多方专家论证、打磨,部分优质项目有望实现落地转化,惠及更多患者。
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鹏告诉记者,南京护理界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学科科技量值均位于全国前列。目前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每年征集到的专利成果中,护理相关部分占据总量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神经外科等领域。在南京市卫健委和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帮助与推广下,我市每年均有多件专利落地开花,让患者受益。去年底,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学部青年科学基金的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陈璐,带领团队再次以“一种新型一次性使用精密吸痰导管护理包”实现专利成果转化,“这次临床微创新,不仅能减少患者护理污染,更能让患者人均每天节约几十元至一百元不等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更质优价廉的护理服务。”
在福建三明市某家医院的产房内,产妇在白噪音发生方法及智能辅助分娩系统的帮助下,在一系列声光电的辅助下,缓解了焦虑的情绪,顺利分娩。这一套系统,正是南京鼓楼医院妇产耳鼻咽喉科护士长郑雅宁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江苏、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四川、甘肃等地十余家医院的产房内,都在用它来帮助产妇分娩。
“在产科工作20余年,深刻感受到分娩疼痛给产妇带来的压力。”郑雅宁告诉记者,她联合南大、南师大等物理学院、心理学院的多位专家,将含有白噪音及α波的治疗型音乐、光线、视频等多维感官助娩技术运用在产程中,有效减轻分娩期疼痛,如今不仅有了技术创新专利,在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帮助下也实现了成果转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2 14: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