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杨月英
我很喜欢晚明的高濂,这是个有趣的人,爱好美食,爱好音乐,是《玉簪记》的作者,兴趣广泛,文辞风雅又有趣味。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里提到:“地踏菜,一名地耳,春夏中生雨中,雨后采,用姜醋熟食,日出即没而干枝。”
地耳别名地木耳、地皮菜,外形与木耳相似,但生长环境迥异,根据命名就可以区分得很明白:木耳长在木头上,地耳长在地上。此外这两者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看也完全不同,木耳是菌类的一种,地耳则属于藻类,学名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同属还有著名的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发菜因为谐音发财,一度被吃到其野外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它的学名“发状念珠藻”,就不会给人发财致富的念想,可见名字的重要性确实不容小觑。
发菜的名字虽然接地气,到底在状形写貌方面很到位,它长得就是那么像一团团的长发。地耳当然也是根据外形取的名字,意思是生长在地上,外形看着像是木耳。在日语里,地耳的名字是“石水母”,可见同样是根据外形取名,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拿来作比喻的对象也会不一样。
我国古籍里也将地耳称作“地踏菜”“地踏菰”之类,表现出地耳贴地而生的特点。但人的联想能力总是那么丰富,譬如明代鲍山《野菜博录》里记载地踏菰(地耳)还有“鼻涕肉”的别称。
四月初,这个季节的雨后,偶或能在阴湿处见到地耳,颜色深浅不一,有时是绿褐色,有时是棕黑色,看上去并不怎么好吃的样子,但我从小就知道地耳是可以吃的。
小时候家人带我在野地里挑蒲公英、荠菜、马兰头之类的野菜,曾指着地耳说,这也是可以吃的菜。我当时好奇捡拾过,又因为嫌地耳的手感潮湿,容易蹭上苔藓与湿泥,没有兴趣继续捡,也就未能实际尝到地耳的味道。前些年在南货店里,见到晒干的地耳菜,但并没有想过买来烹饪。原因是地耳直接贴在地面上生长,显而易见的不容易清洗,处理干净费时费事。
后来我读明代王磐《野菜谱》,书里提到地踏菜(地耳),讲:“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诗句写得很生动,晴天太阳一晒,地耳很快就会脱水变干,要抓紧时间去采,才能吃到肚子里,睡懒觉的人根本赶不上趟。据《野菜谱》自序,王磐有感于当时“江淮间迭经水旱”,灾民采摘野菜充饥,恐怕有人误食有毒植物,因而绘成植物图谱。《野菜谱》有作者的悲悯之心,里面每一种野菜的解说都附带一首小诗,叙述年景的艰难。
此后,又偶然在庄昶《定山集》里读到《拾地耳》诗:“野老贫无分外求,每将地耳作珍羞。山晴老仆还堪拾,客到明朝更可留。”与王磐一样,庄定山也是明代人,他的时代更早一些,是成化年间的翰林,因为反对铺张被贬官,曾感叹“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回到家乡浦口之后,又在荒年救济饥民。庄昶为人朴素,厌恶浪费,他在这首诗里把地耳称作珍馐,用来待客,未必实指地耳多么美味,而是秉持一种简淡自乐的情怀。
我于是很好奇地耳到底是怎样的滋味,想着自己也捡拾地耳做菜试试看。固然干地耳很方便就能买到,但我想尝试的是跟古籍里记载一样的、未经晒干就用作食材的新鲜地耳。像地耳这种比较冷门的野菜,想要吃到新鲜的,大概要趁着温暖潮湿的天气,赶在雨后去野地才有机会采到。
上个月在买菜的网站上,居然看到有新鲜地耳出售,每盒四两,价格十元左右。我觉得稀罕难得,马上下单一盒,很快就送到家里。地耳难以清洗,这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也没想到麻烦到这个程度:泥土粘附在地耳上,即使浸在厨房水槽里冲漂了八九次,仍旧带有泥沙。因为地耳质地软嫩的缘故,也不能用力搓泥,于是再加了两大勺面粉淘洗,又用盐水浸泡,勉强才算是看上去洗干净的程度。
洗好的地耳焯水,分作两份:一份做成凉拌地耳,一份做了地耳炒鸡蛋,想比较哪一种烹饪方式味道更好。地耳的口感跟木耳相近,肉质没有木耳那么肥厚,而是更薄嫩一些,如果精确描述的话,其质感在紫菜与木耳之间。地耳炒鸡蛋,鸡蛋本身的味道更重,盖住了地耳,只能尝到地耳的软脆口感。至于凉拌地耳,我放了酱油、醋、蒜末、小米椒、香菜作调料,又加了小半勺的砂糖提鲜,仔细品尝,还是能尝出地耳带着一点土腥味。木耳在古代属于山珍,并不易得。雨后容易找到的地耳,不仅可以充饥,也能当作木耳的替代品。
《野菜博录》记载地耳的食法是“淘净,去沙土,油盐调食”,我非常怀疑这么清淡的调味是否合适。新鲜地耳自带泥土气,在只用油盐、没有其他配料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做得好吃的。相比较而言,《遵生八笺》“用姜醋熟食”就靠谱很多,姜、醋都可以掩盖土腥味。调味得当的话,地耳也可以算是不错的时鲜,只是清洗起来,比常见菜蔬显而易见的麻烦。王磐《野菜谱》只说了采集地耳要赶时间,不能偷懒睡大觉。实际上,清洗地耳也不能偷懒,要反反复复地洗,这绝对不是一道适合懒人的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