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3 07:46:00 来源:戏说三国

想必大多数人在想起“告御状”这个词时,内心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场画面,一个百姓突然拦住皇帝的车架,跪在地上,手捧状纸,大喊:“草民有冤”!侍卫便将状纸呈给皇帝,随后皇帝主持公道,一切皆大欢喜。

这种场面,多出现在电视剧中,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告状的人不仅不会求得公道,甚至可能遭受皮肉之苦。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一、制度虽好,却难实施

“告御状”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经典元素,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通过阻拦皇帝的车驾,让皇帝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随后由皇帝亲自出面拨乱反正,铲除贪官污吏,维护世间公道。

但事实上,“告御状”其实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劳苦大众对法制公平的一种美丽的幻想。由于阶层的巨大差距,他们又缺乏对封建阶级的切实认知,因此有了“告御状”这种产物。

那中国古代的法治水平就低下吗?相反,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诉讼制度,甚至还给不同的案件分类,比如民事案件叫做“讼”,刑事案件叫做“狱”。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到了明清时期,法制制度更加完善,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都有了严格的界定和评判标准。

甚至,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定下了这样一条律法:百姓但凡有对地方官不满之处,就可以前往应天府告状。

于是,明朝初年就有了这样一种场景:百姓们手捧一本明朝的《大诰》,沿途官员不敢有丝毫阻拦,甚至还要负责百姓的吃喝。

有一名官员拦截了告状的百姓,结果朱元璋发觉后,挖去了这名官员的膝盖骨!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可是,这个时期的法制公平却并没有延用其他朝代。甚至在那个时代,还创作出了许多有关“告御状”的民间戏曲作品,反映出当时较低的社会法制水平。

原因只有一个——阶级。明清时期,诉讼制度已经相对完善,原告可以写讼书,把讼书交给官府后,就可以执行类似于现代“打官司”一样的流程,双方甚至可以请“律师”,也就是“讼师”。

但这种看似理想化的流程,实施起来却相当困难。假如一户地主强占了农民的地,那么没文化的农民甚至有可能写不出讼书。

就算农民有可能有了讼书,地主也可以派人阻拦农民,让农民无法递交讼书。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此外,地主可以向官府送贿赂,让主官暗中扭曲事实,也可以请到好的讼师,颠倒黑白,让农民有苦说不出,有理也变得没道理,还有可能被倒打一耙。

因此,“告御状”等戏曲桥段便应运而生,广大平民百姓看这些桥段时,都想有个能为自己做主的好人,于是“告御状”等桥段便自然火起来。

但事实上,有多少人有胆量告御状呢?二、举人告状,家破人亡

历史上告御状的人数极其稀少,但有一个人曾经成功过,此人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一年,朝廷的户部尚书来到山西大同府巡视,发现当地阁老山一带土地贫瘠,难以种植粮食,并且,当年大旱,当地百姓更是难以生存。户部尚书心生恻隐,便上书请求乾隆减免当地百姓三十年赋税。

但乾隆下旨后,当地官员却不认圣旨,仍然催收粮食,不仅将乾隆的降下的圣旨撕的稀碎,还逐门逐户地催收粮食,但凡有人不愿意交,动则拳脚相加,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无奈之下,阁老山村举人冯良春带着被撕碎的圣旨,前往大同府告官。然而,大同府的官员早得到当地县令的打点,不由分说便将冯良春打出了大堂。

第一次告状失败后,冯良春收拾好行囊,一路前往京城,上京告状。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在刑部大堂之上,有官员和大同府官员串通,暗中威胁冯良春。但冯良春顶住压力,这才直通天听,让乾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

此后,刑部派人暗访,终于查到阁老山和大同府当地官员的罪证,将这些罪臣缉拿归案,这才为阁老山村百姓平冤昭雪。

冯良春作为乾隆时期举人,有知识的储备,这才成功承受着各级官员的压力,成功将案情告知给乾隆皇帝。

冯良春一旦顶不住压力,那些贪官污吏自然会在事后报复当地百姓,让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试想,如果没有冯良春,那么当地百姓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便是重新缴纳赋税,第二条便是上京告状,但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又怎能成功告御状呢?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百姓们面对的就是完全的死局,告御状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幻想罢了。三、路告状,不切实际

况且,清朝也根本不提倡“告御状”。

清朝时期,皇帝总会在春夏交替之际,从皇宫前往圆明园办公,直到秋天才回皇宫。于是,有些喊冤的百姓,便会趁着此时拦截皇帝的车,渴望自己的冤屈能够被洗刷。

清朝最有名的康乾二帝,对这些百姓向来不容情。面对这些告状的百姓,康熙会让侍卫将他们赶走,乾隆则更为残忍,直接把拦路人打上三十大板,随后将他们发配充军!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在皇帝眼里,黎民百姓不过是他们盘剥的对象罢了,自己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替他们做主呢?

况且,老百姓们告御状,本就算是阻拦圣驾,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乾隆只把他们发配充军,算得上轻饶了他们。

中国古代讲究君权神授,皇帝的皇位,是上天赐给皇帝,并非百姓赐予。皇帝昏庸,自有上天制裁,百姓何德何能拦路告状?

因此,意识到“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皇帝为极少数,只有在李世民、朱元璋治下,恐怕老百姓们才能够自如地“告御状”。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因此“告御状”这样的桥段才会久盛不衰,甚至在电视剧中也多有体现,毕竟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公平,人们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体会到一丝公平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乾隆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引言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清朝最后一个宏大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在这个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怎样的
2023-05-04 15:55:00
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厉,到乾隆时期贪腐案却屡禁不止
...风就已经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仅对贪污舞弊现象深恶痛绝,还接连出重手惩治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一肃,贪腐之风有所减弱。由于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
2023-05-22 06:59:00
清朝宗法制度“独子兼祧”是如何演化发展的?
...、独子兼祧制度的社会背景“谓大宗、小宗皆不可绝。”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对于传承的观念深入骨髓。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与部落之间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进入文明社会后,血缘关系更
2023-02-02 15:16:00
清朝科举制度的奇特现象与统治者的微妙心理
...举制度一直延续了近1300多年。据统计,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一共产生了800多名状元,其中第一位状元便是唐高祖时期的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则是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
2023-11-15 22:02:00
火耗归公的含义是什么?雍正为何大力推行这一政策?
...著改善。此外,清政府还推行了积极的外交策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继位,继续努力,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最终usheredin了历史上著名
2024-10-10 15:09:00
为何说清朝时期的太监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去性能力,专供封建社会皇室役使的官员或者奴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太监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紫禁城中形成了最多3000人的庞大太监队伍。鉴于明朝太监擅权专
2023-07-28 22:10:00
这个英国人第一次见到乾隆,就预见了清朝的结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文明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前身是无数宏伟,璀璨的王朝。那些本该是日不落的帝国却慢慢地,沉浸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纵观中
2023-05-11 10:28:00
和珅发明一种什么受贿方法,难以发现
...位和影响力太大了。如何平衡权力才是乾隆皇帝这个当时中国君主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防止和珅对于民众的权益侵犯。这种“跳项”受贿方式,不仅仅在和珅那个时代出现,后来也在朝廷和权贵的
2024-05-22 09:53:00
地主看儿子闲得慌,给他随便买了个官当,没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个官,就让儿子成了一代名臣!阶级难以跨越买官卖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人甚至倾家荡产都要用钱来买一个官职。即使是买来的官,那些官员们的目的大多都是贪腐搜刮老百姓的,
2024-03-17 20: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