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3 07:46:00 来源:戏说三国

想必大多数人在想起“告御状”这个词时,内心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场画面,一个百姓突然拦住皇帝的车架,跪在地上,手捧状纸,大喊:“草民有冤”!侍卫便将状纸呈给皇帝,随后皇帝主持公道,一切皆大欢喜。

这种场面,多出现在电视剧中,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告状的人不仅不会求得公道,甚至可能遭受皮肉之苦。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一、制度虽好,却难实施

“告御状”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经典元素,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通过阻拦皇帝的车驾,让皇帝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随后由皇帝亲自出面拨乱反正,铲除贪官污吏,维护世间公道。

但事实上,“告御状”其实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劳苦大众对法制公平的一种美丽的幻想。由于阶层的巨大差距,他们又缺乏对封建阶级的切实认知,因此有了“告御状”这种产物。

那中国古代的法治水平就低下吗?相反,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诉讼制度,甚至还给不同的案件分类,比如民事案件叫做“讼”,刑事案件叫做“狱”。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到了明清时期,法制制度更加完善,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都有了严格的界定和评判标准。

甚至,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定下了这样一条律法:百姓但凡有对地方官不满之处,就可以前往应天府告状。

于是,明朝初年就有了这样一种场景:百姓们手捧一本明朝的《大诰》,沿途官员不敢有丝毫阻拦,甚至还要负责百姓的吃喝。

有一名官员拦截了告状的百姓,结果朱元璋发觉后,挖去了这名官员的膝盖骨!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可是,这个时期的法制公平却并没有延用其他朝代。甚至在那个时代,还创作出了许多有关“告御状”的民间戏曲作品,反映出当时较低的社会法制水平。

原因只有一个——阶级。明清时期,诉讼制度已经相对完善,原告可以写讼书,把讼书交给官府后,就可以执行类似于现代“打官司”一样的流程,双方甚至可以请“律师”,也就是“讼师”。

但这种看似理想化的流程,实施起来却相当困难。假如一户地主强占了农民的地,那么没文化的农民甚至有可能写不出讼书。

就算农民有可能有了讼书,地主也可以派人阻拦农民,让农民无法递交讼书。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此外,地主可以向官府送贿赂,让主官暗中扭曲事实,也可以请到好的讼师,颠倒黑白,让农民有苦说不出,有理也变得没道理,还有可能被倒打一耙。

因此,“告御状”等戏曲桥段便应运而生,广大平民百姓看这些桥段时,都想有个能为自己做主的好人,于是“告御状”等桥段便自然火起来。

但事实上,有多少人有胆量告御状呢?二、举人告状,家破人亡

历史上告御状的人数极其稀少,但有一个人曾经成功过,此人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一年,朝廷的户部尚书来到山西大同府巡视,发现当地阁老山一带土地贫瘠,难以种植粮食,并且,当年大旱,当地百姓更是难以生存。户部尚书心生恻隐,便上书请求乾隆减免当地百姓三十年赋税。

但乾隆下旨后,当地官员却不认圣旨,仍然催收粮食,不仅将乾隆的降下的圣旨撕的稀碎,还逐门逐户地催收粮食,但凡有人不愿意交,动则拳脚相加,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无奈之下,阁老山村举人冯良春带着被撕碎的圣旨,前往大同府告官。然而,大同府的官员早得到当地县令的打点,不由分说便将冯良春打出了大堂。

第一次告状失败后,冯良春收拾好行囊,一路前往京城,上京告状。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在刑部大堂之上,有官员和大同府官员串通,暗中威胁冯良春。但冯良春顶住压力,这才直通天听,让乾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

此后,刑部派人暗访,终于查到阁老山和大同府当地官员的罪证,将这些罪臣缉拿归案,这才为阁老山村百姓平冤昭雪。

冯良春作为乾隆时期举人,有知识的储备,这才成功承受着各级官员的压力,成功将案情告知给乾隆皇帝。

冯良春一旦顶不住压力,那些贪官污吏自然会在事后报复当地百姓,让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试想,如果没有冯良春,那么当地百姓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便是重新缴纳赋税,第二条便是上京告状,但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又怎能成功告御状呢?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百姓们面对的就是完全的死局,告御状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幻想罢了。三、路告状,不切实际

况且,清朝也根本不提倡“告御状”。

清朝时期,皇帝总会在春夏交替之际,从皇宫前往圆明园办公,直到秋天才回皇宫。于是,有些喊冤的百姓,便会趁着此时拦截皇帝的车,渴望自己的冤屈能够被洗刷。

清朝最有名的康乾二帝,对这些百姓向来不容情。面对这些告状的百姓,康熙会让侍卫将他们赶走,乾隆则更为残忍,直接把拦路人打上三十大板,随后将他们发配充军!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在皇帝眼里,黎民百姓不过是他们盘剥的对象罢了,自己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替他们做主呢?

况且,老百姓们告御状,本就算是阻拦圣驾,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乾隆只把他们发配充军,算得上轻饶了他们。

中国古代讲究君权神授,皇帝的皇位,是上天赐给皇帝,并非百姓赐予。皇帝昏庸,自有上天制裁,百姓何德何能拦路告状?

因此,意识到“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皇帝为极少数,只有在李世民、朱元璋治下,恐怕老百姓们才能够自如地“告御状”。

告御状现象,揭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因此“告御状”这样的桥段才会久盛不衰,甚至在电视剧中也多有体现,毕竟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公平,人们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体会到一丝公平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乾隆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引言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清朝最后一个宏大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在这个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怎样的
2023-05-04 15:55:00
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厉,到乾隆时期贪腐案却屡禁不止
...风就已经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仅对贪污舞弊现象深恶痛绝,还接连出重手惩治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一肃,贪腐之风有所减弱。由于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
2023-05-22 06:59:00
清朝宗法制度“独子兼祧”是如何演化发展的?
...、独子兼祧制度的社会背景“谓大宗、小宗皆不可绝。”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对于传承的观念深入骨髓。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与部落之间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进入文明社会后,血缘关系更
2023-02-02 15:16:00
清朝科举制度的奇特现象与统治者的微妙心理
...举制度一直延续了近1300多年。据统计,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一共产生了800多名状元,其中第一位状元便是唐高祖时期的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则是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
2023-11-15 22:02:00
为何说清朝时期的太监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去性能力,专供封建社会皇室役使的官员或者奴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太监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紫禁城中形成了最多3000人的庞大太监队伍。鉴于明朝太监擅权专
2023-07-28 22:10:00
这个英国人第一次见到乾隆,就预见了清朝的结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文明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前身是无数宏伟,璀璨的王朝。那些本该是日不落的帝国却慢慢地,沉浸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纵观中
2023-05-11 10:28:00
...土异也。”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作者在“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理论视野”篇章中指出:“一味热衷于引进最先进的法律制度,却不注意与本土社会发展的阶段如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
2023-01-20 06:17:00
地主看儿子闲得慌,给他随便买了个官当,没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个官,就让儿子成了一代名臣!阶级难以跨越买官卖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人甚至倾家荡产都要用钱来买一个官职。即使是买来的官,那些官员们的目的大多都是贪腐搜刮老百姓的,
2024-03-17 20:11:00
康熙晚年爆发了九子夺嫡,乾隆晚年为何完全相反
...打破了这个规定,开始立太子。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夺嫡现象。而乾隆时期就不需要担心这个了。雍正继位后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把皇位继承人放到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大家也不需要争了。这个
2023-06-18 20: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