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4 15:37:00 来源:戏说三国

导读:明朝洪武九年,也就是1376年7月的一天。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接到上奏,说他手下的一个检校官有要事要见他,这个检校官是干什么的呢?是锦衣卫的前身,专门负责给皇上的刺探情报,监督百官的一个谍报人员。说白了,就是特务。那么,这个特务急着要找皇帝,肯定不是小事。那么,会是什么事呢?一本盖了章的空白账册。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空印案,一本空白账册引发的血案

空白账册?什么样的空白账册,值得一个特务如此郑重其事的送给皇帝看呢?原来,这个账册是明官府,记录来往钱粮账目用的账本。但送到朱元璋手上的,却是一本空白账册。而且,这本账册虽然什么都没写,可是却盖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印。

也就是说。印已经盖好了,你想填什么填什么,爱写什么写什么啊,全都应允,官府全都认,好家伙,这还了得。而且,这个账册还不是普通账册,它是地方进京核对账目的专用账册。居然敢在空白的账册上盖印,这还了得。就在朱元璋的愤怒咆哮之下,空印案的大幕被正式拉开。

这里面细节就不用说了啊,肯定很血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是吓坏了朱元璋。当时,全国一共13个行省,140多个府,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掌印官牵涉此案。于是,朱元璋一声令下,但凡是掌大印的一把手,以及那些个知情不报的官员,还有监管不力的监察官通通打入大牢。

你要问了,这些地方官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贪污纳贿吗?并没有。不但如此,牵扯空印案的官员当中,有很多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那么,既然是好官,为什么欺君罔上呢?揣着这个盖好的章,却空空如也的账册呢?这里头当然是有原因。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朱元璋下令彻查空印案

要弄清楚这个事情,咱们还得先说一说明朝的税收。明朝收税是以粮食为主,辅之以货币税收。所以呢,给国家上税,被称之为上缴钱粮。按照当时户部的规定,各个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你们当地的收入账目送到京城,给户部查验核对。

可是呢,当时的交通很不发达。有的远的地方,那可真是跋山涉水了,账目一错再拿回去重新盖章,一来一回得至少半年。而且,刚才说了,当时的税收是以粮食为主。粮食嘛,经过长途运输,损耗是必然的。所以,账目不对是大概率事件。

那怎么办呢?有人说了,这些官把章带在身上不就完了吧,错了马上改,改好了就能盖,何必来回折腾的?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这个进京上缴钱粮的官员,并不是各地的主政官,只是专门管理税收的,叫缴税官。而这个官印却不是缴税专用,地方政务也要用。所以,不可能让缴税官把印带走,否则地方政务就停顿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员们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进京之前,先把空白账册章盖好了。到了京城,如果真的有了问题,那就把户部的数据填进账册里,这不就行了,免得千里迢迢,来回跑了。这个方法简单快捷,很快当时所有的缴税官都采用了这个办法,这也就成了当时的一个潜规则了。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百官无奈,只能在空白账册上盖章

没想到,常在河边走,终于湿了脚,这回被朱元璋逮了个正着。朱元璋大怒之下,立即大兴牢狱,要彻查这件事。那么,问题来了。这件事听起来其实也不复杂,把困难跟皇上说说清楚不就行了。为什么大家都宁愿坐牢,都不愿向皇帝解释呢?原因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了解朱元璋的朋友都知道,这位可是煞星下凡,尤其是对待贪污纳贿的官员,简直冷血到了恐怖的地步。举个例子,1358年,朱元璋为了广积粮,下达了禁酒的命令。可偏偏有人就敢违反禁酒令。谁呢?大将军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

这家伙仗着自己老爹在给朱元璋卖命打仗,压根就不把朱元璋的命令当成一回事。不仅自己喝酒,还私自酿酒盈利,没过多久,这事就让朱元璋知道了。那朱元璋什么性格,张嘴就要杀了胡三舍。

这个时候,旁边有人提醒他,胡三舍的父亲胡大海,可在外头正给你打仗呢,是不是网开一面,放他一马。这话不说则已,一说把朱元璋还惹毛了,大声吼道,“我宁可胡大海背叛于我,也不能使我法不行”。

这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伙儿怎么劝呢?没得劝啦。就这样,朱元璋不仅没有宽恕胡三舍,甚至亲自动手,把他给杀了,朱元璋就这脾气。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朱元璋杀伐成性,性格暴戾

所以啊,尽管大伙儿都清楚,这个空白账册上盖章,那是进京缴纳钱粮的无奈之举。但朱元璋什么人呢?他的脾气可不能以常理推断的。你给涉案人员求情,直犯龙颜,轻则处分,重则引火烧身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省省吧。

不过,眼看着朱元璋就要下杀人的命令了,大伙儿纷纷后退的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谁呢?这个人是浙江宁海的一个生员,叫郑士利。生员,什么意思呢?在明清两代,生员一般指秀才,功名是有的。但是呢,普通的一个秀才,他怎么会有胆向皇上进言呢?而且这皇上他也见不着啊,那怎么进言呢?

咱们先说第一个哈,这郑士利是一个生员,他哪来的胆子向皇帝进言呢?原因是他认为这事真的太冤了,这么多的好官就这么被杀了,六月的飘雪呀。所以他想向皇帝讲明事情真相,当然他也不是一点事情都没有。他的亲哥哥郑士元也受到了空印案的牵连,正在大牢里蹲着呢。

那再说第二个,郑士利只是一介生员,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之中最底层的了。他凭什么向皇帝进言呢?哎,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事情有了转机。什么呢?当时,明朝的钦天监向皇帝上奏,说天象有变,恐有灾祸。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郑士利要向皇帝建议

这钦天监啊,在古代是专门观测天象的官员。这个部门现在觉得好像不是特别重要,但在那个时候特别重要,因为天体的运行,在古代被认为跟朝代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啊。所以,钦天监的上奏不能不让朱元璋重视。

于是,朱元璋诏令全国,让百姓提意见。看看自己的政策民生方面有什么问题,好进行改良,以化解灾祸。这可是刚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了。郑士利就借着这个机会,写信给朱元璋。没料到,这封信刚送上去,朱元璋不但没有释放空印案的涉案官员,反而将这个郑士利也给下了大狱。

那么,郑士利信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呀?为什么朱元璋看了,不仅没有宽恕空印案的涉案人员,反而是大发雷霆呢?郑士利在信里头,列出了三个申辩理由。其一,一个空白账册,无利可图。

他向朱元璋解释,这个空白账册上的章,名做合缝章。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缴税官盖的章只能盖半个印,这样的账册,是不可能挪作他用的。所以,不可能被贪官利用。

其二,他告诉朱元璋,这种空白账册上盖章的行为,只是权宜之计。没办法,各府离京城远的有六七千里地,近了三四千里。这一来一回太费时间,耽误事。而且此事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惯例了,实在算不得犯罪呀。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朱元璋诏令全国,让百姓提意见

最后一条更关键,说是没有法律依据。这个确实,自大明王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制定过什么不准在空白帐子上盖印的法律啊?您皇上突然就以这个罪名追究相关人员,这也不能服众啊。说实话,这最后一条,郑士利就说的有点过分了,这简直就是指着朱元璋的鼻子,说他法外用刑啊。

而且,郑士利还在信里用大篇幅的文字,说被抓起来的官员很多都是国家栋梁,杀之可惜。您不能就因为一个政策的不完善,而让这么多好官付出代价啊。

话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他遇上的是朱元璋。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不但没有放过涉案官员,全都杀了。还把郑士利也抓了起来,并充军发配。在那个时候,充军发配十有八九是没法活着回来的啊,这条命就搭里头了。

那么,问题来了,故事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朱元璋这到底是个什么心理,明明已经知道事情真相了,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这么爱杀人吗?后来,经过史学家分析,认为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并不在空印案本身,甚至也不在这些官员。朱元璋真正在意的,是所有官员都敢瞒着他,互相串联起来,这根本就是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嘛。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贱,他特别在乎这个,从小心里有阴影。当了皇上以后,那更是这样了。但凡有半点觉得你看不起我,我弄死你啊,他就是这么个性格,说白了就是你不给我面子嘛,我就要你命。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郑士利不但没救出人,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那么,真是这样吗?史学家这样分析对不对呢?换句话来说,这个空印案真的就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吗?不一定,咱们客观的说,我觉得其实也不尽然,不妨一块来分析分析。首先,这个空印案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监督机制是有问题的。

户部,是什么机构?那可是古代政权,财政管理的最高机构。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地方向户部缴纳钱粮。然后,户部再根据各地的需要,给各地方拨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算。而地方上拿出账册,跟户部对账,这其实是起着监督作用的。

可是,这个空白盖章账册的出现,直接让户部的监督作用完全消失。你都没有核查就盖了章,这还怎么监督呢?这个章一盖,从表面上看,户部和地方政府的账务就完全对的上了,一致了,那说明账目没问题啊。这么一来,谁能看出问题呢?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就出现假账、贪污、冒领等种种违法行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官员都敢瞒着他,互相串联起来,去钻政策的空子。对账制度既然是国家政策,地方官员就应该严格执行,没什么条件可讲的。当然,这种制度有可能不完善,但是也应该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够实行变通的方法。否则就会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风气。一旦这种风气形成了,那么任何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就会失效。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众官吏真的该杀吗?

空印案最终血腥落幕

照这么看,你是不是觉得空印案其实也不算冤呢?所以啊,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空印案的确问题不小。政策有问题,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改善。而不是去钻政策的空子。朱元璋对涉案官员予以严惩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朱元璋的处理是不是太过分了呢?这些官员就真的罪已致死了吗?政策有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一味的以杀人来解决问题,真的合适吗?所以,朱元璋的确是个成就很高的皇帝,但是他过度的杀伐,却也让他的光彩减色不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4 19: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看朱元璋宁枉勿纵式反腐
...说喝着翡翠珍珠白玉汤,从一个草根崛起的明朝创始人—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一年朱元璋已经50岁了,看今朝,忆往昔,一时思绪就回到了几十年前
2023-02-19 19:53:00
...,死伤无数。现今许多学者都认为这四起案件属冤案,是朱元璋借此肃清朝中势力,以此巩固皇权统治。空印案与郭桓案类似,是朱元璋藉此惩治贪污的案件,空印案造成数百人被杀(也有说法认为
2023-03-12 14:59:00
明初有一潜规则,为何瞒着朱元璋
...历史的小伙伴看了这部剧还特意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小时候的连饭几乎都吃不起,自然没有读过书,那么为何《山河月明》中,朱元璋经常自己抱着奏折看,难道他能看懂,
2023-04-19 20:13:00
聊聊洪武四大案,说起来都挺冤的
...、胡惟庸案。胡惟庸,濠州定远人,于元至正十五年投到朱元璋麾下,吴元年晋为太常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政知事,六年为丞相,十年后与汪广洋为左右相。洪武十二年,占城使者入贡未奏一事
2023-06-22 15:46:00
都说空印案是冤案,朱元璋杀人无数,他真是个杀人狂吗?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肃清吏治、惩治贪污,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手段,其典型就是洪武年间的四大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还有清洗开国元勋的意味在其中,至于空印案和郭桓案,就完全是对官
2023-05-18 04:38:00
明朝的“空印案”真的存在过吗
...写上具体内容。如此,自然有了徇私舞弊的空间,故而被朱元璋高度重视,最终因为牵连众多,成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史记载“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吴晗《朱元璋传》说
2024-03-13 16:01:00
朱元璋的执政理念与大规模诛杀:从胡蓝之狱到郭桓案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所以他要“救之以猛”,因此朱元璋在位时期,他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朱元璋统治的三十多年间,明朝屡兴大狱,出现了“明
2023-12-09 15:47:00
明朝初年,官员私盖公印,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
...常著名的大案,叫作“公印案”。因为这个案件,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数百名相关官员。但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公印案”应该是一个冤案。在史学界,公印案的发生时间是有争议的,可能是洪
2023-05-15 22:38:00
朱元璋发明一物是什么,流传了600多年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而作为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同样发明一物,600多年都被沿用至今,还成为了行业准则。朱元璋出身贫寒,从放牛娃到父亲、兄长离世,进寺庙当和尚,做乞丐
2023-05-14 17: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